陳 靜
(武漢大學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潛意識既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思想通達美學的橋梁。作為心理分析流派的開創(chuàng)者,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貢獻就在于他以臨床病理研究為基礎,不僅確立了潛意識在人類心理活動中存在的合法地位,而且找到了通達潛意識的方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說弗洛伊德所創(chuàng)立的心理分析就是關于潛意識以及如何通達潛意識的學說。相應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美學也就是以此為基礎的潛意識美學。于是,“潛意識是什么?”就成為理解弗洛伊德思想及其美學意義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事實上,弗洛伊德在其思想的不同時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也是不同的。由此,其潛意識美學的意義也是多樣的。
在英譯本《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標準版全集》[1]中,以潛意識為專題的理論性文本有四篇:即《心理分析中潛意識的注釋》、[2]《論潛意識》、[3](p159-204)《自我與本我》第一章《意識和潛意識》、[4](p1-59)《心理分析新論》第31講《心理人格的剖析》。[5](p57-80)
“潛意識”和“潛意識心理”這兩個術語最早出現(xiàn)于17世紀的歐洲思想界,并主要被納入在浪漫主義思潮的神秘性領域中。馮·哈特曼在其《潛意識的哲學》中寫道,潛意識是“一種絕對原則,活躍于所有的存在之物,且這是一種在無機的、有機的和心理類似物中起作用的力量,盡管它還沒有在意識中得以顯現(xiàn)……潛意識不依賴于空間、時間和個體性存在而存在,且其在世界存在之前就永恒存在……對我們來說,其作為潛意識在于其本身就是超意識的?!盵6](p48)在此,潛意識作為哲學思辯的對象,它雖然存在,但卻是神秘的、不可認識的,因此也更是不可言明的。
直到19世紀的下半葉,潛意識才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得到心理學、生理學和神經(jīng)病學多領域的關注。19世紀的這種潛意識觀是與笛卡爾以來長期盛行的心身二元論相一致的。與此不同,弗洛伊德一開始就標明了自己對潛意識概念的規(guī)定區(qū)別于其他人。他說:“我希望能用簡短的語言盡可能清楚地闡明‘潛意識’(unconscious)這一術語在心理分析中的意義,并且此意義僅限于心理分析領域?!盵7](p339)潛意識也不同于最模糊的意識。將潛意識等同于模糊意識,就相當于因為光亮中有眾多等級——從最明亮、最耀眼的閃電到最昏暗的微光,就否定黑暗的存在;也相當于因為人的生命可以呈現(xiàn)為不同的活力等級,就否定死亡的存在。潛意識還不同于不被注意的意識。這在于對于這些潛在的意識,即使人們盡力集中注意力,也不一定能感知到,而且即使感知到,也會發(fā)現(xiàn)這些意識的內(nèi)容和性質與通常意義上的意識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除此之外,弗洛伊德還反對將潛意識看作為意識的分裂。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毫無根據(jù)的假設,是對‘意識’一詞的濫用。我們無權將這個詞的意義擴展到如此的程度,使其能涵蓋那種自身無法覺知到的意識?!盵7](p339)
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既是通達美學的橋梁,也是其美學思想的核心所在。弗洛伊德潛意識對美學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潛意識概念對藝術領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潛意識概念在美術史上的意義。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對藝術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對藝術家、作品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分析。在此,藝術家不僅包括了戲劇家、小說家、還包括了畫家、雕塑家等。相應地,藝術品也涉及戲劇、小說、繪畫和雕塑等。與藝術相關的潛意識主要有夢幻和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認為,幻想和夢一樣,都是潛意識愿望的顯現(xiàn)和滿足。幻想的動力來自愿望的不滿足。于是,每一次幻想都是未被滿足的愿望的實現(xiàn)?;孟氤蔀槌扇藦默F(xiàn)實中保留下來的一塊自留地。藝術家的幻想?yún)^(qū)別于普通人的幻想,藝術家能將自己的幻想經(jīng)由創(chuàng)作變成作品,而且,在作品中,他能隱藏自己的個人色彩,而將這一幻想轉化為人類普遍的心理物。在弗洛伊德看來,“創(chuàng)造性作品和白日夢一樣,都是童年時代曾做過的游戲的繼續(xù)和替代?!盵8](p86)
除幻想外,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中另一條通達美學的橋梁就是俄狄浦斯情結。事實上,作品在他這里,并不具有和作者平等的地位。相反,作品總是從屬于藝術家,并就是藝術家潛意識的表達。
在弗洛伊德看來,無論是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愤€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抑或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都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呈現(xiàn)。他認為,這些藝術家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題材,是因為這一題材所呈現(xiàn)的俄狄浦斯情結廣泛地存在于人性之中?!八拿\能感動我們,只是因為那可能也是我們的命運,它是我們所有人的命運,是它使我們把最初的性沖動指向了我們的母親而把最初的怨恨和第一個謀害的愿望指向了父親?!盵9](p176)
在《俄狄浦斯王》中,潛伏于兒童心中的欲望以幻想形式公開表露并可在夢中求得實現(xiàn)。而在《哈姆雷特》中,欲望受到了壓抑,經(jīng)過壓抑之后的欲望變形為主人公猶疑不決的性格特征。
一個人要為自己并沒有實現(xiàn)的行為而感內(nèi)疚并甘愿受罰,在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中,借被殺者的兒子之口,清晰地表達出來:“我接受對我的懲罰不是因為我殺了他,而是因為我想殺他,并且也許事實上已經(jīng)殺了他?!盵10](p92)弗洛伊德的分析并沒有止步于作品。在《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中,他主要強調了觀眾和劇中主人公的相似之處,即存在于心靈的俄狄浦斯情結,正是基于這個相似,使觀眾能與劇中人產(chǎn)生認同,并以主人公自居,充分體驗劇中人的情感。
如果說弗洛伊德在觀眾和劇中人之間的認同中,討論了藝術欣賞的心理機制,那么他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行為》一文中,則通過討論作者和作品人物之間的關系,揭示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理機制?!皩ν铀雇滓蛩够鶃碚f,一個罪犯幾乎就是一個救世主;他承擔了本該由別人來承擔罪責,因為他殺了人,別人就不再有任何殺人需要了。”[11](p176)
同樣,他在《達·芬奇的童年回憶》中,通過對達·芬奇生活史的追溯與重構,探索并完成了對藝術家心理傳記的書寫,并在此基礎上,對其藝術創(chuàng)造和藝術品進行了分析。
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在美學史上的意義在于他以臨床治療為基礎,確認了潛意識在人類心靈中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潛意識所具有的動力性意義,及其區(qū)別于意識的獨特本性,所有這些讓人類的非理性找到了心理學基礎。自此,美學史上增加了以人類潛意識為基礎的心理分析美學。這一美學思想深刻而廣泛地影響了現(xiàn)當代美學。
盡管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在美學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并且被廣泛地運用于對藝術家、藝術品的分析,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探討了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的心理機制,但這并不能否定這一理論的局限性。這局限性首先表現(xiàn)為,無論是前期的心理拓撲理論還是后期的人格結構理論,都預設了理性和非理性之間沖突的永恒存在。
最后,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消解于自身的發(fā)展中,也預示了弗洛伊德后期理論的轉向,即從對本我的強調轉向對自我功能、超我形成的研究。這可以看作是弗洛伊德對自身思想局限的突破。當然,所有這些局限在后來的心理分析發(fā)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克服,這突出地體現(xiàn)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和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理論中。但不可否認的是,弗洛伊德是這一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
[1]Freud,Sigmun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James Strachey,ed[M].London:The Hogarth Press,2001.
[2]Freu,Sigmund.A Note on the Unconscious in Psycho-Analys,In J.Strachey,ed.,Standard Edition[M].London:The Hogarth Press,2001.
[3]Freud,Sigmund.The Unconscious,In J.Strachey,ed.,Standard Edition[M].London:The Hogarth Press,2001.
[4]Freud,Sigmund.The Ego and the Id,In J.Strachey,ed.,Standard Edition[M].London:The Hogarth Press,2001.
[5]Freud,Sigmund.The Dissection of the Psychical Personality.In J.Strachey,ed.,Standard Edition[M].London:The Hogarth Press.
[6]Smith,David Livingstone.Freud’s Philosophy of the Unconsciou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7]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潛意識的注釋[M].高峰強,廖鳳林,譯.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C].沈陽:長春出版社,2010.
[8]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創(chuàng)造性作家與白日夢[M].邵迎生,張恒,譯.弗洛伊德論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9]西格蒙特·弗洛伊德.釋夢[M].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沈陽:長春出版社,2010.
[10][美]蘇珊·李·安德森.陀斯妥耶夫斯基[M].馬寅卯,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西格蒙特·弗洛伊德.陀斯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行為[M].邵迎生,張恒,譯.弗洛伊德論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