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彩
摘 要:本文就“為學生上網‘喜歡做什么與‘應該做什么尋找‘切點”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從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的教材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等幾個問題進行了反思。同時提出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提高自身文化、信息素養(yǎng)要從反思做起。
關鍵詞:中學信息課;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347-01
一、在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子上,我們信息技術學科借助本學科優(yōu)勢走在前列
就我們學校而言,我們就在所有班級的信息技術課中全面進行了課堂教學改革。我們抓住“任務驅動”的要點,對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了任務的設置,為學生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網上學習資料,有時也進行了分組學習的設計,并要求學生將每一個任務都反映到網上的實時系統中,接受其他同學學習和評價。應該說,這種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設計出來的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課堂(乃至延伸到課外)學習模式讓學生們擺脫了傳統課堂的被動狀況,是受歡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種理論來支持我們的教學,如果我們不注意多種形式相結合,單一的課堂模式最終仍然會使得教、學雙方都感到厭倦。在厭倦的情緒中,那種運用設置任務(問題)構搭腳手架的方式,在網絡的沖擊下將以失敗告終,因為網絡的超鏈接容易將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而以學生現有的信息素養(yǎng)很難在網絡無邊際的游蕩中回到原先的問題。因而我們教師需要面對課堂上的混亂狀態(tài),進行新的思考。
理論指導的實踐是多方位的,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也有很多可創(chuàng)造的空間,如果抱著一種成功的喜悅不放,勢必固步自封。因而我們必須開放思想、不斷地嘗試,創(chuàng)造“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多種模式”,不應該被上述的“混亂狀態(tài)”牽著鼻子走。
二、有人戲說:中國的信息化教育是辦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微軟培訓班
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材幾次改版,但在“微軟培訓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確,微軟軟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據了世界上絕大部分計算機,對其軟件應用的學習無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術課程一門綜合性的基礎性課程,在知識、技術、能力和倫理道德方面都應有所涉及,它有其作為一門課程所必須包含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評價方法。因而沒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目標,只停留在講講某個應用軟件的操作、講講瀏覽器、講講某一殺毒軟件的操作、……,用教技術的方法來教技能將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無法達到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的效果。
另一個問題,因為教材的編寫是“螺旋式上升”的,從小學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術內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復著,如果信息技術課程仍然沿用舊的課程觀,那么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無心學習、被動地“玩”的現象肯定很難被扼制。因而,運用“新課程觀”來執(zhí)行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新課程觀中強調的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開放性、個性化、超文本鏈接的課程體系,因而,讓學生參加到信息技術課堂的資源建設和教的活動中,學生有了學習的自組織的過程,就會自覺地回歸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信息技術的評價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目前信息技術課堂之所以會出現所謂的“混亂”局面,最關鍵的問題是因為缺乏正確、有效的評價手段。我個人認為:如果信息技術課也被列為高考必考的科目,那信息技術學科就完了。應該說,這種想法偏激了些,但這也正是我們目前基礎教育評價手段的陳舊所導致的,信息技術課的評價應該包含了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不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對學生的認識太少了,我們面對的是幾百位學生,每周一節(jié)課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有完整的認識。因而評價不能光靠教師自己,還要靠學生自己。根據國內外新型的學習評價方法,對信息技術課評價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利用網絡和數據庫技術,讓每個學生有自己的文件夾,文件夾中包括了學生自己的作品、自己對作品的評價、對別人的作品評價、自己的心得、與別人交流的情況等等。評價的結果不是對某個軟件的熟練程度(如Excel工作表包括了幾行、幾列),也不一定是某一個分數,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什么、獲得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三、各種各樣的虛擬社區(qū)是學生的所好
很多學生在那里自覺地學到了很多東西,正如前文所述的那個同時進行著QQ、聊天和學習的學生那樣,因為她要多任務工作,因而她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但我們一直在課堂上排斥“OICQ”和“聊天”這類東西,就連學生自己也莫明其妙地舍棄他們的所好(前表數據可見一斑)。反過來想一想,“如何有效地組織起學習、怎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學生的這些愛好能不能為學習活動服務呢?
這一類問題一直是教師們執(zhí)行教學時所考慮的問題。
在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中,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學生進行自主、協作學習”。而我們教師實施這一方案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用華南師范大學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的話來說,就是要學會放飛學習者。放飛學習者的關鍵是:老師要敢放、會放,學生要大膽飛。
放飛是一種藝術,我們應該怎樣演繹這種藝術?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中存在著不少不敢飛、飛不起來、飛了又掉下來、懶得飛的人,他們或是放棄自主學習的機會,或是不斷地等待。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最難的,“自主”在學生習慣了幾年、十幾年的“灌輸”教育之后會演變?yōu)椤白杂缮⒙?。但“自主”在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會有很好的體現。“放飛”不是放任自由,放飛的方向、放飛的尺度都要教師把握好的藝術要領。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現代與未來的教育,在文化傳承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因而在信息技術教育中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個性教育,貫徹終身學習的思想,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用套模子的方式來塑造靈魂(即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是愚蠢的。因而,我們要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交流中提高自己,發(fā)現問題就前進了一步,反思問題又讓我們前進了一步,解決問題就證明我們已經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