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事發(fā)地正處于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政府軍激戰(zhàn)拉鋸的熱點地區(qū),且飛機墜毀事故集中發(fā)生于起飛、降落兩個階段,進入航線巡航階段后發(fā)生這類事故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事發(fā)地上空此前曾有約十架軍機被地面火力所擊落,正因如此,事故發(fā)生后,國際輿論和各國政府迅速把目光鎖定在“被擊落”上。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盡管國際調查尚在艱難推進,迄今并無權威、中立的調查結果,足以說明此次空難究竟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盡管事發(fā)后,烏克蘭、俄羅斯、親俄武裝和美國在“究竟誰該為事件負責”方面針鋒相對,莫衷一是,但有一點是接近共識的——這架飛機很可能是被擊落的。
在提出事件責任版本方面,美國的動作是最快的。
17日當晚美國國務院即公開宣稱,客機“系地空導彈擊落”;次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稱,“擊落客機的地空導彈”是從親俄武裝控制區(qū)發(fā)射,而其他美國官員則表示“有衛(wèi)星資料可證明彈道軌跡”,奧巴馬并指稱,俄羅斯應承擔責任,理由是俄對親俄武裝的支持、縱容,導致該地區(qū)局勢持續(xù)緊張、惡化;不久,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威爾揚言,“已可肯定是親俄武裝干的”,并強調足以擊落萬米高空飛行客機的俄制“山毛櫸”導彈需要專業(yè)人員操作,而這些人“顯然只能來自俄羅斯”,暗示俄不僅應承擔間接責任,更應承擔直接責任;7月20日,國務卿克里聲稱“有證據顯示導彈來自俄羅斯”,理由是事發(fā)前幾天有裝載導彈的軍車從俄羅斯前往烏克蘭,18日又從烏克蘭折返,并稱“有證據顯示”,“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曾在推特上吹噓“擊落一架運輸機”,但沒拿出所謂證據;7月23日美國高級情報人員又坦承,目前沒辦法確認到底是誰發(fā)射了導彈,并得到白宮和國務院的證實。
盡管看似變來變去,但美國官方就此事的官方口徑,卻自始至終保持一致,即“飛機系地空導彈擊落”、“地空導彈發(fā)射自親俄武裝控制區(qū)”、“具體責任人尚不能斷定需待國際調查結果”、“不論調查結果如何,俄都應對此負責”。
烏克蘭當局的口徑同樣始終如一:是親俄武裝擊落了客機,他們和俄羅斯應對此事負責。
烏克蘭特勤局(SBU)7月17日曾公布所謂截獲親俄武裝頭目電話交談,顯示是親俄武裝擊落了客機,他們還聲稱烏克蘭軍隊在附近沒有部署“山毛櫸”,這些雖是一面之詞且頗多一點,卻都立即得到美國承認。
親俄武裝是事發(fā)后最活躍、釋放“獨家真相”最多的,也是自相矛盾最突出的。
7月18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稱他們沒有能打到萬米高度的武器,但次日“副總理”安德烈.布爾津內卻稱“烏克蘭方面致使客機偏離航線,高度下降至6500米”,但該說法找不到任何佐證;此后,他們還相繼拋出“烏克蘭戰(zhàn)機擊落說”和“烏克蘭地空導彈擊落說”。親俄武裝的立場一如“共和國總理”亞歷山大.波羅代所言,飛機是烏克蘭方面擊落或導致擊落的,“一切責任”應歸咎于烏克蘭當局。理由是烏克蘭不肯?;穑安辉妇徍彤數鼐謩荨?。
至于俄羅斯,盡管媒體十分活躍,但官方口徑最初一直保持低調,直到22日總參謀部的卡塔波洛夫將軍才發(fā)難,質問客機“何以偏離預定航線14公里”,此后,俄羅斯人聲稱,發(fā)現事發(fā)時,有烏克蘭蘇-25戰(zhàn)機在該客機3-5公里距離活動,并指稱蘇-25“有發(fā)射空對空導彈能力”,暗示烏克蘭才是罪魁禍首,不過當殘骸顯示,飛機很可能系大型導彈命中,而不太可能系小型的空對空導彈擊中后,這種暗示戛然而止。俄方的立場同樣鮮明:不管是誰擊落的,責任都是基輔當局的。
峰回路轉的國際調查
如前所述,飛機墜毀地點,位于距俄烏邊境約50公里、烏克蘭一側的察赫塔爾斯克地區(qū)格拉博維村附近,這里地處戰(zhàn)區(qū),且殘骸大部分墜落在親俄武裝控制區(qū)內。
事發(fā)后消息一度十分混亂,盡管當事各方先后表態(tài),“支持國際調查”,但隨即趕到的歐安會和烏克蘭政府調查人員,卻受到當地武裝分子阻撓,許多線索都表明,兩個黑匣子落在親俄武裝手中,但后者一度矢口否認,后又表示將把黑匣子送交莫斯科處理。
隨后幾天的政治博弈旋即圍繞國際調查展開,歐美各國紛紛向普京施壓,敦促其“發(fā)揮應有的影響力”,促使國際調查迅速展開。歐安會調查員和部分國際媒體也發(fā)表談話,指責親俄武裝阻撓、干擾調查,并質疑事故現場、殘骸和遇難者遺體可能已遭到破壞。
7月21日,形勢峰回路轉:當天澳大利亞在安理會上提交提案,呼吁對MH17墜毀事件進行“完整、全面、獨立”的事故調查,安理會表決結果是15:0,俄羅斯也投了贊成票。次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媒體見證下,將所尋獲的、7月19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波音777失事客機上的黑匣子,正式移交給馬來西亞調查人員。7月23日,部分遇難者遺體也被轉交給在此次空難中死亡公民數最多的荷蘭。
俄羅斯和親俄武裝之所以改變初衷,是因為謎團持續(xù)對親俄武裝和俄羅斯方面更加不利。
盡管嫌疑三方都有“誤擊”條件和可能,但從情理上看,親俄武裝嫌疑最大,一方面,惟有他們因長期處于烏克蘭政府軍空襲壓力下,有沉重的防空負擔,和對空中目標開火的強烈動機,另一方面,他們擁有“夠得著”客機的地空導彈,卻又不具備豐富的對空識別經驗,和完善的防空裝備體系,這種“半吊子”狀況讓他們很難甄別空中目標,更增大了他們誤擊誤中幾乎全無防御能力的客機之概率。
俄方和親俄武裝對早日揭開謎團態(tài)度保留、消極并非沒有原因、顧慮,正如俄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在聯大緊急會議上所暗示的,美歐在國際話語權方面優(yōu)勢明顯,一旦先入為主,便可能在國際調查中掌握主導權,從而對俄和親俄武裝作出不公正的“有罪推定”,并借此博取更大政治利益。endprint
這種顧慮并非沒有道理,但任由謎團狀態(tài)持續(xù),事實上對俄方更加不利:如前所述,在缺乏進一步證據的前提下,疑點更多指向親俄武裝之誤擊,既然美歐掌握國際話語權的優(yōu)勢,輿情又處于一邊倒狀態(tài)(許多同情俄方的中立人士也承認“MH17被親俄武裝誤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謎團狀態(tài)同樣會導致更多不利于俄方和親俄武裝的“有罪推定”,及由此產生的連帶政治后果,而俄方的辯解、反擊,則會顯得更加蒼白無力,更有甚者,親俄武裝有意無意阻撓國際調查的動作,會被更多解讀為“做賊心虛”、“欲蓋彌彰”。
事件的政治影響
持續(xù)不絕的東烏危機,已對普京和俄羅斯的國際形象構成嚴重損害。如果說,在烏克蘭選舉之前,俄還能用“基輔政權合法性”為自己的干預尋找口實,在克里米亞問題上,俄還能談談“自古以來”,那么當烏克蘭大選塵埃落定,俄官方已正式承認選舉結果,甚至參與斡旋烏克蘭沖突雙方的?;稹⒑驼労?,繼續(xù)堅持干預立場,就顯得很難自圓其說。
自克里米亞事件起,美、歐已先后對俄羅斯實施了3輪有限的經濟制裁,雖云“有限”且生效緩慢,卻已對俄經濟構成嚴重影響。盡管西歐對俄的天然氣依賴,讓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牽制歐盟,但俄在能源輸出市場和工業(yè)制成品輸入方面,同樣對歐洲有很大依賴性,不僅如此,俄的經濟發(fā)展和結構轉型都仰賴外資,制裁令本已名聲不佳的俄投資環(huán)境更加惡劣,外資紛紛抽逃。鑒于此,俄央行日前已將2014、2015年度俄GDP增速調低。MH17事件發(fā)生后,美國在7月23日再度追加經濟制裁,將矛頭對準包括俄國有石油控股公司在內,一些國營大型企業(yè),盡管7月23日歐盟外長峰會未達成一致,但許多跡象均表明,不論調查結果如何,歐美對俄新一輪制裁都呼之欲出。
由于奧巴馬政府的現實考慮,北約不會趁機在烏克蘭問題上進行風險巨大的軍事介入,但借此進一步將烏克蘭拉近本方陣營、并在對俄制裁方面更強硬、更步調一致,則是可以預期的——此前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更主動(雖然不愿在軍事上負保護之責),對俄制裁更堅決,而歐洲則顯得三心二意,猶豫不決,但此次MH17空難足以讓眾多歐洲國家感受到切膚之痛,讓更多歐洲政治家承受到本國選民要求“懲罰肇事者”的政治壓力,歐洲各國很可能從對俄制裁的被動追隨者,一轉而變?yōu)閷Χ碇撇玫募毕蠕h。23日歐盟外長峰會上,主張對俄強硬的,除了傳統(tǒng)的英國和東歐、波羅的海各國外,又增加了荷蘭、瑞典等一貫持溫和態(tài)度的西北歐國家,德、法、意等國則陷于尷尬,尤其是法國,因堅持履約向俄羅斯出售“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而成為被歐美盟國交相抨擊的眾矢之的,在重壓之下,奧朗德不得不表示,如果俄羅斯“執(zhí)迷不悟”,第二艘“西北風”級也許會被“實行開放選項”。
許多歐美分析家認為,普京在圍繞MH17責任的輿論戰(zhàn)中很難獲勝,當然,他可以利用美國不愿卷入武裝沖突,和歐洲的意見不一,避免直接惹禍上身,但他很難完全洗刷責任,畢竟指責烏克蘭政府“不愿?;稹彪y以說服西方世界,事實上親俄武裝一直不履行解除武裝的協(xié)定,而這個協(xié)定是普京參與達成的,如今人們已開始懷疑,普京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控制這些混亂的親俄武裝,且正如法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熱拉爾.埃勞所言“既然暴徒是你武裝的,他們行兇你當然要負責”。
重返克里姆林宮后,普京在國內的威望有所下降,經濟、社會改革等方面缺乏醒目政績,這迫使他不得不將寶押在民族主義情緒上,而這的確是有效的。一如法國《看板》雜志上署名丹尼爾.韋爾的文章所言,MH17事件讓俄羅斯媒體群體性亢奮,它們熱衷于談論烏克蘭“愛國者”(親俄武裝)和“法西斯”(基輔當局),認定“西方帝國主義”支持后者,而俄羅斯理應支持前者的“正義斗爭”,2008年他對格魯吉亞開戰(zhàn)時,俄羅斯國內支持率上升至88%,如今也已達到了86%之多,這樣的支持率可遇而不可求,普京未必舍得放棄。
不僅如此,早在MH17空難發(fā)生前,親俄武裝已對俄“見死不救”表示失望,普京和俄羅斯也不能不擔心,一旦這些人因絕望而失控,將會捅出怎樣的婁子。
但俄和普京的前途也并非一片黑暗:如前所述,美國雖希望借烏克蘭危機打壓俄羅斯,但奧巴馬對武裝介入一向持猶豫、回避態(tài)度,更不用說面對俄羅斯這個核大國;歐洲在MH17事件后,對俄態(tài)度肯定會較前強硬,但能源方面的羈絆猶在,加上歐盟決策機制的低效,對俄的壓力也只能是有其極限的,更何況,他們也希望普京能對親俄武裝施加控制力,避免這些無法無天的雇傭軍更加胡作非為。簡單說,只要俄方能適當作出姿態(tài),給一個足以宣布“贏了一把”的臺階,事態(tài)終究會漸漸平息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