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關,余 波,張朋朋
(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21)
傳統(tǒng)的強夯法適用于加固非飽和土,基于動力壓密的概念,利用沖擊型動力荷載,使土體中的孔隙體積減小,土體變得更為密實,從而提高其強度。
采用強夯法加固飽和土的原理為動力固結(jié)的理論。單純的動力固結(jié)法,很長時間以來只有理論意義,而沒有實際意義。后來,工程師們利用動力固結(jié)原理,通過在夯坑中加硬質(zhì)粗顆粒填料,建立排水通道,使地基土夯坑周圍與夯坑底的孔隙水就近轉(zhuǎn)移,加快土層固結(jié),使得動力固結(jié)原理在工程實踐中有了應用價值。這種采取改良后的強夯法通常也叫做強夯置換法或強夯半置換法。
昭通±500 kV換流站位于云南省鹽津縣牛寨鄉(xiāng)北側(cè)約1.0 km牛寨村境內(nèi),地處云貴高原北部邊緣,年平均氣溫14℃,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200 mm。全年晴天較少,不超過90天,陰冷潮濕。站址場地相對高差50 m,場平后最大填方厚度24 m。由于填土為天然含水量35%~40%的粘性土,且無條件進行晾曬,場地平整無法采用完全傳統(tǒng)的分層碾壓方案。經(jīng)過方案分析比較,決定采用強夯法,整個強夯面積超過1.5×105m2,場平方量約7×105m3。
如何順利地開展強夯工作,使夯后的地基土的承載力和壓縮模量明顯提高,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舅悸酚袃牲c:(1)夯前降低土壤含水率;(2)夯中和夯后加速土壤中孔隙水的排除,使其快速固結(jié)。
部分工程人員認為用強夯法加固地基原理與一般功能擊實原理類似,一味地探索在某一夯擊能下的“最優(yōu)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常常得出含水量低或飽和軟土不適合強夯加固的結(jié)論。基于這種錯誤的認識,設計方案總是單純地從夯前降低土壤含水率著手,常常感到困難重重,難以實施。
在夯前無法有效降低土壤含水率的情況下,應著重考慮加快夯后填土的排水固結(jié)。太沙基一維固結(jié)理論建立的微分方程求得的解見式 (1)、(2)。
式中:U為固結(jié)度;Tv為豎向固結(jié)時間因數(shù);k為垂向的滲透系數(shù);H為壓縮土層最遠的排水距離;e1為土的天然孔隙比;t為時間(年);a為土的壓縮系數(shù);e為自然對數(shù)的底;γw為水的容重。
由上可知,滲透系數(shù)k越大,壓縮模量Es越大,時間t越長,滲流路徑H越短,越易固結(jié)。此外,根據(jù)層流滲透定律及達西定律可知,水流梯度I越大,滲流速度越快。
因此,設計方案要從以下著手:(1)增加土壤粗骨料含量,改變土壤性質(zhì),提高滲透系數(shù)和壓縮模量;(2)填土增加縱橫排水通道,縮短滲流路徑;(3)合理確定強夯單位夯擊能和夯擊次數(shù),有效增加孔隙水壓力,提高水力梯度。
通過添加碎石改善填料的性質(zhì),主要起以下兩個作用:使土壤性質(zhì)向粗顆粒土轉(zhuǎn)變,通過試驗可知,滲透系數(shù)增大10~500倍,孔隙水的排水路徑最大不超過1 m,縮短90%以上;碎石起到“骨架”作用,防止土壤在在強夯作用下形成“橡皮土”。
使用碎石有以下優(yōu)點:取材容易,價錢便宜,部分場地可用挖方區(qū)的基巖破碎而成;施工便利快捷。
填土方案的選擇對強夯的工序和結(jié)果有較大的影響。主要分為薄填土方案和厚填土方案,兩者對比詳表1。
表1 薄填土方案與厚填土優(yōu)缺點
本工程初期選擇薄填土方案,但發(fā)現(xiàn)難以實施時且影響工程進度,后期及時調(diào)整為厚填土方案。
強夯有效加固深度的影響因素有單擊夯擊能、夯擊擊數(shù)、夯錘型式、地基土的性質(zhì)、施工方法等,目前尚無一個同時考慮上述諸多變量影響的理論公式,宜實測結(jié)合經(jīng)驗確定。
單擊夯擊能直接影響有效加固深度,但是在單擊夯擊能未達到最佳夯擊能的情況下夯擊擊數(shù)的增大也會導致有效加固深度變大,但這會導致能量損失的加大。
同等條件下錘底面積小的夯錘有效加固深度大于錘底面積大的夯錘,但小夯錘會明顯降低夯擊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的強夯時間,影響工程進度。因此,宜采用組合錘方案。一般采用大錘夯沉,個別地方采用小錘輔助夯擊形成貫通每層的碎石樁,成為穩(wěn)定的豎向排水通道。小錘夯擊點每500 m2設置一個。如果不利用小錘形成豎向碎石樁,也可以采用設置專門的豎向排水管。
表2 強夯的有效加固深度
表2是《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中對未進行試夯的強夯有效加固深度的建議值。當遇到含水率較高的細粒土時,為使孔隙水壓力盡可能增大從而加大排水固結(jié)速率,根據(jù)工程試驗,建議取下限值的90%為宜。
在分析合理夯擊間距的時候,單純地把夯距的大小和夯錘的直徑聯(lián)系起來,不盡正確,必須把強夯能級的大小對夯距的影響也考慮進去。根據(jù)太原理工大學1980年實驗得出的強夯實測應力分布和等壓線圖(圖1),強夯的影響范圍像一個壓力泡。
圖1 在垂直投影面上P1的分布和等壓線
如果按等密度曲線劃出來的土楔體,便是一個梨形體(圖2)。如果等密度的密實標準是強夯的設計要求值,那么梨形體的寬度就是強夯夯點間距。如果降低等值線的標準,梨形寬度增大,夯點間距也就增大。如果把地基作為均勻地基看待,基礎布置不考慮夯間和夯點強度差異,那么等值線的要求可提高,夯距相應縮小。
圖2 強夯加固剖面圖
從縱向上分析,點夯后的區(qū)域分為3個區(qū)域,由上至下分別為:強夯擾動帶;強加固帶;弱加強帶。
強夯擾動的深度隨夯點間距和能級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強夯工藝上常說,大夯距加固深層,中等夯距加固中層,小夯矩距固淺層。低能滿夯用于表層。
表3 不同能級夯點間距經(jīng)驗值
從布點方式來說,變電站大部分場地對填土的均勻性要求比較高,采用正三角形布置,夯點間距一致,強夯效率最高,最為合適。當然,根據(jù)場地的具體的情況,可以選擇正方形布置、梅花形布置等。當布點形式為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時,夯點間距取值可參考表3的數(shù)據(jù)。
經(jīng)試驗,厚填土方案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先隔行夯擊大夯擊能點夯,再復夯,最后再低錘滿夯,另一種方案是第一種方案的改進,利用大夯距加固深層、中夯距加固中層、小夯距加固淺層的原理,先大夯擊能隔行點夯第一遍,再中夯擊能點夯隔在中間行的夯點,再復夯,最后低錘滿夯。
夯擊次數(shù)是強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應通過現(xiàn)場試夯確定,常以夯坑的壓縮量最大、夯坑周圍隆起量最小為確定的原則。可從現(xiàn)場試夯得到的夯擊次數(shù)和夯沉量關系曲線確定,但要滿足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100 mm(單位夯擊能較大時取100 mm),同時夯坑周圍地面不發(fā)生過大的隆起。因為隆起量太大,說明夯擊效率降低,則夯擊次數(shù)要適當減少。此外,還要考慮施工方便,不能因夯坑過深而發(fā)生起錘困難的情況。
夯擊遍數(shù)應根據(jù)地基土的性質(zhì)確定。由粗顆粒土組成的滲透性強的地基,夯擊遍數(shù)可少些。反之,由細顆粒土組成的滲透性弱的地基,夯擊遍數(shù)要求多些。必須指出,由于表層土是基礎的主要持力層,如處理不好,將會增加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勻沉降。因此,必須重視滿夯的夯實效果。
夯擊方案,應根據(jù)理論結(jié)合試夯綜合分析確定。第一次試夯且無當?shù)赝临|(zhì)的施工經(jīng)驗時,若填土虛鋪厚度不大于6 m時,可參考以下要求。
二遍主夯點點夯能級4000 kN·m,夯點間距5 m,正三角形布點,隔行分二遍完成。如果深層加固效果不好,可改為第一遍主夯點能級6000 kN·m,隔行第二遍主夯點能級4000 kN·m。停夯收錘標準: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100 mm,單點擊數(shù)≥11擊。
當主夯點夯坑深度大于2 m時,應進行第三遍主夯點復夯,能級4000 kN·m。停夯收錘標準: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100 mm,單點擊數(shù)≥6擊。
第四遍滿夯,能級1500 kN·m。夯印搭接1/4錘徑,每點5擊。值得說明的是,非地面層的強夯層最后一遍的滿夯可以取消,面層不密實的部分可以利用上一層的強夯和堆載預壓使其固結(jié),經(jīng)過檢測,沒有薄弱層。
一、二遍點夯后,需用碎石土或碎石將夯坑填平,然后進行下遍強夯。強夯過程中應有一定時間間隔,具體要求為:當大部分夯坑需要進行復夯時,一、二遍主夯點后,復夯之前至少應有7天孔隙水壓力靜置消散期;僅有少量或者沒有夯坑需要復夯時,一、二遍主夯點之間,至少應有7天孔隙水壓力靜置消散期。
面層第四遍滿夯完以后,采用18~22 T壓路機開激振碾壓5遍以上,以改善使持力層的均勻性。
2、3、4層強夯靜置7天以后再進行強夯檢測;頂層強夯后可根據(jù)施工情況適當延長靜置時間,至少不應低于7天。
該方案夯前后土層示意圖見圖3。
昭通換流站強夯工作在6個月的有效時間內(nèi)完成,摻碎石比例為36%。夯前,挖方區(qū)原狀土平均地基承載力160 kPa,壓縮模量6 MPa,平均含水率36%;夯后經(jīng)檢測,平均地基承載力220 kPa,變形模量達到15 MPa,土壤含水率從夯前的36%降到了24%,后期一年內(nèi)場地沉降觀測最大不超過10 cm,且觀測曲線已經(jīng)趨于平緩。由于排水路徑短且通暢,可以推測,目前填土的固結(jié)沉降已經(jīng)完成了70%~90%,永久沉降值在不超過15 cm且在可控的范圍內(nèi)。
由于強夯半置換效果明顯,昭通換流站高達24 m的深填方區(qū)的建構筑物基礎均沒有設置樁基,而直接置于強夯處理的地基上。目前,最大沉降和不均勻沉降均遠小于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經(jīng)初步計算,整個場地節(jié)約樁基15000 m3,費用約2250萬,減少施工時間為3個月。
高含水率下的粘土強夯工作,宜采用強夯半置換法,應根據(jù)強夯效果、處理深度、工期要求、費用花費等因素綜合考慮,通過本文分析對比,得出以下結(jié)論:
圖3 厚填土方案強夯前后土層示意圖
(1)在夯前無法有效降低土壤含水率處理的情況下,應著重考慮加快夯后填土的排水固結(jié)。主要從以下著手:增加土壤粗骨料含量,改變土壤性質(zhì),提高滲透系數(shù)和壓縮模量;填土增加縱橫排水通道,縮短滲流路徑;合理確定強夯單位夯擊能和夯擊次數(shù),有效增加孔隙水壓力,提高水力梯度。
(2)制定合適強夯方案時,不僅要基于理論,還要考慮實際,要充分考慮工期、費用以及機具等因數(shù)。在強夯處理填土方量超過2×105m3時,需綜合考慮工期、質(zhì)量、費用的關系。由于填土工作占用大量時間,當天氣和時間不允許時,宜采用厚填土方案;采用強夯半置換法時應盡量采用大夯錘,提高強夯效率;強夯有效處理深度的確定應既滿足要求,又避免夯擊能損失;夯點布置和夯擊遍數(shù)應有利于整個夯擊過程的快速實施,方便機具施工。
[1]龔曉南.地基處理手冊(第三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藤延京.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理解與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
[3]高大釗,袁聚云.土力學與土質(zhì)學(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葉觀寶,陳望春,徐超.強夯法地基處理有效加固深度的分析研究[J].上海地質(zhì),2003,(87).
[5]李保華,安明.強夯法加固地基的夯點間距與布置形式的設計方法探討[J].施工技術,2007,(9).
[6]劉汾濤.土方與地基基礎工程施工[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7]CECS279:2010,強夯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程 [S].
[8]JGJ 79-201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 [S].
[9]顧曉魯,等.地基與基礎(第三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10]DL/T5459-2012,換流站建筑結(jié)構設計技術規(guī)程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