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琳 馮玉玲
(江蘇省鎮(zhèn)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鎮(zhèn)江212000)
外周靜脈置管(PICC)護理技術的開展,給病人尤其是化療病人帶來了諸多益處,但在進行PICC置管時,導管需要經過多個靜脈匯合的開口,常會導致導管尖端出現異位并發(fā)癥。頸內異位是其中最常見的,尤其對于頸部配合受限的患者,更易發(fā)生。國外多項研究報道顯示PICC頸內靜脈異位率為3%~37%[1-2],若不及時調整,可導致后顱神經損傷、靜脈炎、導管堵塞、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3]。2014年2月27日,我院化療科1例胃癌術后引起雙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患者行PICC置管后,出現導管異位頸內靜脈。我們通過壓迫同側頸內靜脈、頭部輔助體位、手法復位等方法,都未能使導管到達上腔靜脈,最后應用呼吸運動改變回心血量的方法進行調整,導管順利到位。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71歲,住院號417625,因“胃癌術后兩年余”,于2014年2月25日收入我院化療科。三月前,患者無意發(fā)現雙側頸部無痛性腫塊,呈進行性增大,2014年2月24日胸腹部CT顯示雙側鎖骨上、縱隔淋巴結腫大。查體發(fā)現左鎖骨上觸及腫大淋巴結一枚,直徑1cm,質韌,活動度好,右側鎖骨上觸及腫大淋巴結數枚,互相融合,直徑4cm,質硬,不活動?;颊咭蛞M行化療,2月27日遵醫(yī)囑予右貴要靜脈置入Bard4Fr PICC導管,簽署知情同意書,置管過程順利,采取傳統(tǒng)偏頭法(頭轉向穿刺側,下頜貼肩)來阻斷頸內靜脈,實際置入導管長度為46cm,外露6cm,右側上臂圍為26cm。置管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時,患者主訴未聽到右側耳朵內有“吱吱”的水流聲,行X線檢查,提示導管頭端異位于右側頸內靜脈內。
患者為初次PICC置管。PICC作為強烈的應激源,可使患者產生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容易出現恐懼、緊張等心理。穿刺時,外周靜脈血管因受情緒變化而痙攣,影響穿刺的成功率。而且患者及家屬非常擔心由于調整導管可能引起的并發(fā)癥,因此出現異位后,操作者應及時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做好解釋工作,使其了解調整的目的和必要性。由于患者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的特殊性,在置管室復位后,不能使用超聲直視導管是否存在于頸內靜脈。為了保證復位的成功性,避免患者反復往返于置管室和放射科,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決定在攝片室進行調整。進入攝片室前,給予空氣消毒,告知患者不要緊張,全身放松,和患者聊感興趣的話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防止血管痙攣引起的送管困難。隨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告知操作中的細節(jié),使患者對整個過程充分了解,更好地配合調管過程。由于患者右側鎖骨上數枚淋巴結融合,形成直徑為4cm大小的腫塊,在置管過程中采取傳統(tǒng)的偏頭法時,不能很好地完成體位的配合,頸內靜脈不能被完全阻斷。腫大淋巴結的阻擋也導致超聲探頭無法在屏幕上直視到頸內靜脈,不能準確地判定是否有強回聲點。因此,通過改變患者體位、手法復位等方法進行調整,導管仍不能到達上腔靜脈。最后采用呼吸運動改變回心血量的方法調整后,X線檢查報告顯示導管尖端位于氣管隆突上端T6胸椎水平。
2.1 導管復位
2.1.1 呼吸運動原理 胸膜腔內壓是低于大氣壓的,為負壓,故胸腔內大靜脈的跨壁壓較大,常處于充盈擴張狀態(tài)。在吸氣時,胸腔容積加大,胸膜腔負壓值進一步增大,使胸腔內的大靜脈和右心房更加擴張,壓力也進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靜脈內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回心血量增加[5]。在深吸氣過程中,胸腔內壓力急劇下降,由于呼吸泵的作用,外周血液回心更加容易[6]。當體位由平臥位轉為直立位時,身體低垂部分的靜脈因跨壁壓增大而擴張,因而回心血量減少[5]。陳永超等[7]研究發(fā)現坐位時,深吸氣使得頸內靜脈血流量比臥位時增加了近4倍。PICC導管在血液中呈漂浮狀態(tài),在異位調整時,取平臥位,囑患者深吸氣,隨著深吸氣后胸腔內的靜脈回心血量增多,導管可隨著血流順利置入上腔靜脈,而且患者在做深呼吸的過程中,能放松心情,血管平滑肌舒張,利于送管。
2.1.2 復位方法 操作者講解呼吸運動具體配合要點和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要根據操作者的指令進行呼吸運動的配合,即操作者發(fā)出“深吸氣”、“屏氣”、“呼氣”指令時,患者分別進行相應動作,吸氣要快速,呼氣要緩慢,在屏氣時,若有不適,要及時呼氣,以防窒息發(fā)生。操作者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右側手臂外展90°,重新建立無菌區(qū)域,將導管按胸片比例測量拉出20cm至鎖骨下靜脈與頸內靜脈交匯處,囑患者快速深吸氣并屏氣,操作者順勢送管。由于導管置管后導絲已經拆除,此時由助手推注生理鹽水增加導管硬度[4],囑患者緩慢呼氣,并暫停送管,重復上述動作,直至導管送到預定長度46cm,過程順利,抽回血通暢,穿刺點用C型自黏傷口敷料覆蓋,常規(guī)加壓包扎。
2.2 預防感染 PICC置管為侵入性操作,皮膚的天然保護屏障被破壞,如無菌操作不嚴,易將細菌在操作過程中帶入血循環(huán),且由于導管長期留置,易成為細菌感染的通道。此患者為腫瘤化療病人,化療后,易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和白細胞減少,且進行了多次送管,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因此,在進行PICC導管調整時,建立最大的無菌屏障,置管人員戴手套、帽子、口罩,使用足夠大的無菌治療巾,充分有效的消毒導管及周圍皮膚。由具有PICC置管資質的護士在置管后2h內進行異位調整,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遇到阻力,禁止暴力送管,以免損傷導管和血管內膜。調整成功后,要密切觀察患者穿刺點局部情況以及寒戰(zhàn)高熱等全身癥狀。
2.3 預防血栓 患者為老年病人,由于機體老化,血管彈性差,紅細胞老化,變形能力差,聚集性增強,血漿黏度增高,易促使血液凝固[8]。而且在反復送管的過程中,導管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加重,使血栓的發(fā)生率增加。復位后,應指導患者加強手臂的等長肌肉活動,促進上肢血液和淋巴回流及循環(huán),在輸液及休息時,避免長時間壓迫置管側肢體,導致血流緩慢。黃敏清等[9]認為手握握力器,使患者有一種物體可把握的感覺,用力握拳,有了實物感,也可以增強上臂肌群收縮時的后負荷。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觀察,若出現手臂的腫脹、發(fā)紅、疼痛等不適時,應及時告知。
2.4 預防再次異位 2011版INS指南指出中心靜脈導管裝置的異位是由于患者手臂的移動、體質、擺弄以及導管固定性差引起的,因此調整成功后,指導患者可以從事一般性的日?;顒雍图覄談趧?,盡量減少肘部彎曲,避免置管側肢體負重、過度上舉和外展、旋轉活動以及激烈運動,以防導管脫出和異位。
PICC置管后導管異位入頸部靜脈,若不及時調整,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治療,而且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縮短導管使用時間。本文中介紹的病例,由于疾病引起了頸部淋巴結腫大,在置管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配合頭部的輔助動作,導致PICC導管出現了頸內靜脈異位。筆者首次嘗試使用呼吸運動改變回心血量的方法進行復位,獲得了成功。但由于在運用此方法進行復位過程中,需要患者深吸氣后屏氣一段時間。在操作前,應做好詳細的指導和告知,避免因屏氣時間過長出現窒息的狀況。在復位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以及呼吸情況,及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對于意識不清、接受能力差的患者,不推薦使用,也不建議將此作為常規(guī)預防PICC導管頸內靜脈異位的做法。
[1]Trerotola SO,Thomp son S,Chittams J.Analysis of tipmalposition and correction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 ralcatheters placed at bedside by a dedicated nursing team[J].J Vasc Interv Radiol,2007,18(4):513-518.
[2]Fricke B L,Racadio J M,Duckworth T.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without fluorosco-py in children:initial catheter tip position[J].Radiology,2005,234(3):887-892.
[3]宋林萍.三向瓣膜式中心靜脈導管在癌癥病人化療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1):50-51.
[4]張美英,吳紅娟,胡巧云.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拔管困難患者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9):779-780.
[5]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26.
[6]Stolz E.Fox BC.Hoffmann O.et a1.Cranial venous outflow under lower bod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ssure conditions and head-up and-down tilts[J].J Neuroimaging,2009,19(1):31-36.
[7]陳永超,鄧雪飛,連娟,等.超聲觀察呼吸運動對腦靜脈顱外回流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影響技術,2012,28(11):1972-1976.
[8]李新萍.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1):859-861.
[9]黃敏清,黃蝶卿,胡春儀,等.握力器鍛煉預防PICC所致的機械性靜脈炎[J].護理學雜志,2011,26(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