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寶
(泉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 社科公共部,福建 泉州 362000)
論遲子建散文敘說的三種內(nèi)質(zhì)
吳長寶
(泉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 社科公共部,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遲子建是中國當代文壇別具一格、享有盛譽的一位作家。她的散文,既具有女性散文家特有的溫婉、細膩和敏感,又具有一般女性散文家罕見的執(zhí)著、理性和思辨。遲子建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與她的故鄉(xiāng)和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由此形成的內(nèi)斂憂郁、悲天憫人的個性緊密相連,于是,魂牽夢縈的故土情結、揮之不去的感傷情緒和溫情理性的人文關懷成了她散文敘說的三種突出內(nèi)質(zhì)。這三種突出內(nèi)質(zhì)構成了遲子建散文的特色、魅力和價值的主要內(nèi)在支撐。
關鍵詞:遲子建;散文;故土情結;感傷情緒;人文關懷
在中國當代文壇,遲子建是一位別具一格、享有盛譽的作家。她曾經(jīng)獲得過三屆魯迅文學獎、一屆茅盾文學獎、兩屆冰心散文獎和一屆莊重文文學獎,這在中國當代作家中是罕有的殊榮。她的作品以小說見長,散文也富于特色??v觀她的散文,既具有女性散文家特有的溫婉、細膩和敏感,又具有一般女性散文家罕見的執(zhí)著、理性和思辨?!瓣P注人性溫暖”、“用小人物說大歷史”的創(chuàng)作理念使遲子建的散文憂傷而不絕望,處處充滿著人性的溫曖。讀她的散文猶如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讓我們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所給予的溫情,同時獲得唯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啟迪。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遲子建散文敘說的內(nèi)質(zhì)試作分析,以求教大方之家。
遲子建的故鄉(xiāng)在祖國最北端的漠河,這是一個冰清玉潔的童話世界。俗話說: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美不美,家鄉(xiāng)水。每一個人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xiāng)都會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更何況是一個女作家呢?遲子建曾經(jīng)說過:“我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與我的故鄉(xiāng),與我的童年,與我所熱愛的大自然是緊密相連的?!盵1]因此,在遲子建的散文中,濃濃的故土情結就成了一個突出主題。盡管對故鄉(xiāng)的一切是那么的熟識,遲子建仍然一次次走回故鄉(xiāng),重溫童年的美好時光,把她對故鄉(xiāng)的親人和鄉(xiāng)親、故鄉(xiāng)的生活以及大自然的深情揮灑到文字里,為讀者展現(xiàn)一幅幅美麗可親的人物畫、風俗畫、風景畫和風物畫。
《尋石記》、《昆蟲的天網(wǎng)》、《動物們》等文盡顯了作者的童真和童趣;《采山的人們》、《會唱歌的火爐》、《伐木小調(diào)》等文充溢著親人、鄉(xiāng)親和作者勞動的歡樂和收獲的喜悅;《蚊煙中的往事》一文中一家人籠起蚊煙,面對青翠的菜園和絢爛的火燒云吃晚飯是那么的溫馨而又富于詩意。美好的童年成了作者永生難忘的記憶。
在《云煙過客》、《春天里最深切的懷念》、《悼三姨夫》、《掛雪的樹枝不垂淚》等文中,作者回憶了祖父、父親、外祖父、愛人等已故親人和已故鄉(xiāng)鄰以及尊敬的老師,充滿了感恩、懷念和不舍。其中,對影響自己一生的多才多藝而又樂觀風趣的父親更是刻骨銘心的懷念,這在諸多篇什中得到了盡情的抒寫。
在《北方的鹽》一文中,作者由雪及鹽,聯(lián)想到北方人重鹽的生活,讓寒冷的北國呈現(xiàn)了陽光般的溫暖與美好。在《故鄉(xiāng)的吃食》一文中,作者如數(shù)家珍地將故鄉(xiāng)的吃食一一介紹給讀者,字里行間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在《冰燈》一文中,那除夕之夜擺放在家家戶戶門口兩側(cè)的冰燈,通身洋溢著無與倫比的寧靜和光明,寄托著北方邊陲的人們對春天的渴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年畫和蟋蟀》一文中,那先于燈籠、春聯(lián)和爆竹迎接新年的年畫,張張飄散著濃濃的油墨香氣和喜慶吉祥的節(jié)日氣氛;那從灶房水缸邊傳來的清麗婉轉(zhuǎn)的蟋蟀聲,聲聲傳遞出一家人夜間圍坐炕上打牌時的融融的親情……故鄉(xiāng)的飲食文化和民俗風情是那么的富于地域特色,令人悠然神往,回味無窮。
除了對童年的回憶,對故鄉(xiāng)親人和鄉(xiāng)親的懷念,對故鄉(xiāng)生活的眷戀,遲子建的散文更多的是對自然萬物和自然風光的描繪和贊美。她執(zhí)著地引導讀者一次次流連于北極村的日月星辰、雨雪風霜、山川草木、花鳥蟲魚之中,讓讀者屏息聆聽或渾厚或清麗的天籟之曲,感知大自然親切的召喚,體驗對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感動。漫天的風雪,絢爛的晚霞,波光蕩漾的河水,月光下的白樺林,繁星一樣的蘑菇,風情萬種的蝴蝶……無不成了她筆下鮮活的形象,展現(xiàn)著故鄉(xiāng)的美麗和豐饒。那神奇的白夜、北極光、“飛碟”、“日冕”等天象更是令人無限驚奇和神往。遲子建和她筆下的鄉(xiāng)親們把大自然當做一種宗教,尊重、敬畏著它,又親近、愛戀著它,彼此相互依存,甚至融為一體。她“相信動物與植物之間也有語言交流,只不過人類從誕生之日生就的‘智慧’與這種充滿靈性的語言有著天然的隔膜”[2],因此,在遲子建的筆下,蟲子背負著偉大的夢想,青草發(fā)出悅耳的歌聲,魚兒自由自在地彈琴。一切生命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在遲子建的眼里,動物和植物都是她的朋友。有評論者認為,“遲子建本質(zhì)上是個詩人”,“遲子建是個自然風物畫家,文字是她作畫的工具?!盵3]不然,何以在她的筆下自然萬物都具有了生命的靈性,寒冷空寂的北國雪原有了勃勃的生機和絢麗的色彩?!其實,這都源于遲子建對于故鄉(xiāng)的熱愛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平和心態(tài)。
與作家的故土情結相伴而生的是其作品的鄉(xiāng)土氣息,翻開遲子建的散文集,一股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鼻而來——自然、淳樸、清新,帶著黑土地泥土的芬芳和高緯度的寒冷與冰潔……
在一般讀者眼里看來,給別人帶來美的享受的遲子建是幸福的。可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遲子建從初諳世事登上文壇開始,她的散文就時常彌散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感傷情緒。這是什么原因呢?遲子建說:“一個作品散發(fā)的氣息跟童年、成長經(jīng)歷有關,又與性格特征有關。我的性格內(nèi)斂,外表開朗,骨子里憂郁。我童年時生活的地方地廣人稀,每年都有半年白雪飄飄——現(xiàn)在窗外也下著大雪——看不到多少人煙,比較容易傷感?!盵4]
具體說來,遲子建散文中的感傷不僅“源于美好、純凈的童話世界的遠走和消逝,源于個體生命面對‘生之掙扎’的苦痛與無奈,源于‘獲取幸福的辛酸’和‘蒼茫世事的變幻無?!盵5],同時,還源于環(huán)境的冷寂、內(nèi)心的孤獨和憂郁的個性。于是,孤獨、感傷、哀愁、死亡成了遲子建散文繞不開的主題。那北方荒原的落日、北極村飄飛的黃葉、大興安嶺漸漸遠逝的飛雪和溪流,無不浸染了作家的感傷情緒。殘缺的老啞巴,貧苦的劉家孩子,其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更令人心酸。如果說,這些感傷情緒還算是淡淡的,那么,作家對死亡的抒寫則籠罩著濃濃的揮之不去的感傷情緒。在《死亡的氣息》一文中,鄰居父女三人相繼地突然去世,讓人頓感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無常,也給作者幼小的心靈融進了幾許蒼涼的色彩。在《燈祭》一文中,那盞元宵之夜置于父親墳頭的六角玻璃燈訴說著對早逝父親的綿綿哀思。在《雪山的長夜》一文中,作者借雪山、冰河、冬夜、殘月、燈火、晚霧之景抒發(fā)了失去愛人之后深重綿長的痛苦、孤寂之情,哀婉而凄美。在《最蒼涼的海岸》一文中,本來很美的諾曼底海岸,因為一片浩浩蕩蕩的白色墓葬——掩埋著二戰(zhàn)期間盟軍在此登陸而犧牲的無數(shù)年輕的戰(zhàn)士——而成了最蒼涼的海岸,無數(shù)亡靈的嗚咽黯淡了盟軍登陸作戰(zhàn)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將軍耀眼的光環(huán)……
只是,生死輪回的宿命早已了然于心,遲子建并沒有刻意放大自己的痛苦與憂傷而陷入絕望的境地,或囿于個人的小圈子而怨天尤人。相反,在她的散文中,其感傷情緒卻又是有相當節(jié)制的,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柔弱而剛強、憂傷而豁達的女性形象。自然界的風云變幻,花草樹木的枯萎凋殘,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沒有使她萎靡和消沉,而是豐富了她的閱歷和見識,磨礪了她的意志和品格,使她更加深刻地領悟到生命的內(nèi)涵。
在遲子建看來,感傷情緒并不頹廢,而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美。在一篇題為《傷懷之美》的散文中,遲子建這樣寫道:“傷懷之美為何能夠打動人心?只因為它浸入了一種宗教情懷。一種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憂傷之美,是一個帝國的所有黃金和寶石都難以取代的。我相信每一個富有宗教情懷的人都遇見過傷懷之美,而且我也深信那會是人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珍貴片斷,能成為人永久回憶的美?!?/p>
任何一個作家,只要他或她善良、正直,有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都會在其作品中表達對時代、社會、人生和大自然的關切、審視和思考。遲子建也不例外,盡管她執(zhí)著于自我精神家園的追尋和守護,渴望暮年“不說人間塵俗事,聲聲只贊白蓮花”[6],但她畢竟有著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無論其小說還是其散文,都表現(xiàn)出相當程度的人文關懷。遲子建的人文關懷充滿著溫情,也富于理性的思考。
(一)溫情的眷顧
遲子建散文中的溫情首先表現(xiàn)在她對童年、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溫馨美好的回憶中。天真爛漫的童年,溫馨和睦的家庭,獨具特色的飲食民俗,美麗豐饒的山川原野,加上濃得化不開的故土情結,使得遲子建對童年、故鄉(xiāng)、親人的回憶充滿著溫暖和愛意。一冊《遲子建影記》,忠實記錄了遲子建生命的成長歷程,把生活中美好的點點滴滴定格成一幅幅永恒的剪影,永遠留存于作家和讀者的心底。然而美好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的,所以這些回憶又夾雜著幾多無奈、感傷和惆悵。彌漫在字里行間的溫馨和感傷,以及由此營造出的詩意氛圍,給人以獨特的美感,它們并不意味著某種消極、淺薄與局限,相反地,恰恰體現(xiàn)了作家的寫作倫理和審美追求。
其次,遲子建散文中的溫情也表現(xiàn)在她對小人物乃至卑微生命的溫情眷顧上。與一些擅長寫大人物、大事件和大主題的作家相比,遲子建似乎更關注普通人物與細小事件,并對此情有獨鐘。因為她深深地知道,“小人物里蘊藏著大歷史”,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構成了社會的主體,推動著社會和歷史的進步。因此,她常常把溫情的目光投向貧苦、辛酸、殘缺、弱勢的小人物,如在《啞巴與春天》一文中,作者對勤勞、善良,受人輕視、被人捉弄,不知從哪里來、也不知到哪里去的老啞巴表達了深深的同情、關切和若有所失的惆悵。她甚至一次次把樸素與平凡放大成一種感人至深的品格和力量,給予由衷的贊美。在《一只驚天動地的蟲子》一文中,作者為蟲子這一卑微的生命高唱起生命的贊歌:“我看見了一個偉大的戰(zhàn)士,一個身子小小卻背負著偉大夢想的英雄?!痹凇豆饷饔诘皖^的一瞬》一文中,作者在仰觀大畫師的壁畫作品時,卻于低頭的一瞬間看到了一位正在安靜地打掃祭壇燭油的老婦人,這引發(fā)了她關于偉大與渺小、短暫與永恒、浮躁與勤苦的思考與感慨。在《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一文中,被秋霜涂染得五彩繽紛的“五花山”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油畫,而“五花山”下溜土豆的貧苦的劉家孩子,盡管衣著黯淡單調(diào),“可他們因為他們的勞動,而成了我眼前這巨幅畫卷中最生動最永恒的一部分?!?/p>
再次,遲子建散文中的溫情還表現(xiàn)在她不愿意揭穿人生中某些殘酷的世相,而更愿意致力于人性善與美的挖掘。例如,即便是寫罵聲,她也盡量避開粗野惡俗、陰損刻薄的罵聲不寫,而著力描寫罵聲的溫存浪漫、甜蜜溫暖,以彰顯生活的盎然情趣和多姿多彩。不過,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她的作品的現(xiàn)實性。
溫情,使人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溫情,使受傷的心靈得到撫慰;溫情,使得人性向善背惡;“溫情能融化寒冷孕育的冰雪,能驅(qū)散人生旅途的陰霾”。[7]溫情的力量大矣哉!“遲子建企圖用溫情去浸潤一切,讓溫情成為拯救生存的一種方式”[8],這是她為踐行“精神救贖”這一創(chuàng)作主張所做的大膽和有益的探索與嘗試。“遲子建對溫情的力量和人性善的信奉,讓我們對人類的發(fā)展有了嶄新的認識,對未來有了美好的期待”。[9]
(二)理性的思考
一般而論,女性作家長于抒情,男性作家長于說理。而遲子建試圖在散文中“追求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以期完成個人對現(xiàn)實與歷史的一種必要的承擔。她通過對世界的悉心關注、獨特的審視和叩問,完成個體生命對時代、社會、人生的積極回應?!盵5]這使她的散文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感、綿韌的歷史穿透力和濃厚的思辨色彩。這一點在她的游記、隨筆和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題材的散文中有了突出的表現(xiàn)。
在《花季的乞討》一文中,當作者在桂林漓江,在大連、哈爾濱的街頭遇見形形色色行乞的兒童時,感慨于人性尊嚴的淪落,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在《狗屎與鮮花》、《奸商橫于世》等文中,作者目睹了一些國人為了個人休閑或個人利益不惜置環(huán)境和公眾利益于不顧的現(xiàn)實,不禁呼喚著道德的回歸,期盼著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一文中,作者剖析了同性戀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個性心理,對同性戀者表現(xiàn)出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在《阿央白》一文中,作者一反世俗的道德與審美觀,對阿央白盛情地禮贊。就這樣,無論遲子建足跡及于何方,她都能夠克服走馬觀花的旅游心態(tài),以獨特的視角寫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和獨到思考。
在《上個世紀的飛雪與溪流》一文中,作者對大興安嶺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深感憂慮,但又不失希望:“我幻想著,有一天,它們還會在新世紀的曙光中,帶著重回人間的喜悅,妖嬈地起舞和歌唱?!痹凇都赖祠~群》一文中,作者對黑龍江中國一側(cè)原本漁汛幾乎年年出現(xiàn),可是由于國人的亂砍亂伐和濫捕濫殺所引起的生態(tài)失衡,終于導致了漁汛幾乎銷聲匿跡,而俄羅斯對岸魚群依然繁盛這一現(xiàn)實痛心疾首,感慨萬千,認為我們真該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懺悔,不然的話,我們必將為自己拴好垂吊下來的圈套,成為自盡者。在《木器時代》一文中,作者滿懷深情地回顧了人類與木器相伴相知的純真年代,可是,如今那種簡樸與自然、安適與和諧早已不易尋覓。她對自然生態(tài)的關切,對木器時代的懷念,其實是對現(xiàn)代社會浮躁與功利的批判和對現(xiàn)代文明的委婉抗拒,不能不引發(fā)人類對自身終極價值的思考。
散文家兼散文評論家韓小蕙在《散文的天地有多寬有多長——關于“九十年代散文寫作”的調(diào)查》一文中指出:“散文應該具有這樣一種精神高度,在字里行間,力求跳出小我,獲得一種大我的人類意識,或者準確地說,是以一己的傾吐表現(xiàn)出人類共同的情感和思考?!边t子建的散文就具備這樣一種精神高度,顯得豁達大氣、渾厚蒼茫,有別于小資做派。
上文探討了遲子建散文敘說的三種突出內(nèi)質(zhì)——魂牽夢縈的故土情結、揮之不去的感傷情緒和溫情理性的人文關懷,這三種突出內(nèi)質(zhì)構成了遲子建散文的特色、魅力和價值的主要內(nèi)在支撐。分別探討這三種內(nèi)質(zhì),只是為了論述的方便和行文的條理性。其實,這三種內(nèi)質(zh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遲子建散文的某一篇章中,而往往是兩種或三種同時并存的。限于學力和水平,筆者粗淺狹隘的探討難以窺見遲子建散文內(nèi)蘊的全貌,為文的目的在于拋磚引玉,期待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各位同仁全面深入地挖掘之,以饗關注、熱愛遲子建其人其作的廣大讀者。
參考文獻:
[1]遲子建.寒冷的高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J].小說評論,2002(2):37-39.
[2]遲子建.我對黑暗的柔情[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163.
[3]苗欣雨.淺析遲子建小說的詩意表達[J].作家,2008(20):23-23.
[4]杜晗.遲子建:婚姻雖短幸福很真實[N].半島都市報,2004-12-24.
[5]崔修建.溫情的撫摸與憂傷的品悟[N].文藝報,2009-08-06 (5).
[6]遲子建.一滴水可以活多久[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193.
[7]湯紅.心音:評遲子建的散文集《聽時光飛舞》[J].名作欣賞,2005(14):108-111.
[8]張國龍.作為“女性”散文作家的“思辨”:筱敏、陳染、遲子建散文創(chuàng)作述評[J].濟寧學院學報,2008(2):13-16.
[9]劉傳霞.溫情就是力量:論遲子建的人性觀[J].聊城大學學報,2002(5):12-14.
(責任編輯:林建峰)
中圖分類號:I20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10-0029-04
收稿日期:2015-07-09
作者簡介:吳長寶(1965-),男,漢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On Three Qualities in Chi Zijian’s Prose Narration
WU Changba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Quanzhou Medical College,Quanzhou,F(xiàn)ujian 362000)
Abstract:Chi Zijian is a distinguished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ircle.As with other female essayists,her prose contains femininity,gentleness and sensitiveness as well as loyalty,reason and speculativeness.Chi Zijian’s thought on literature and life has been closely realated to her hometown,special life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of restrained melancholy,bemoaning the universe and pitying the fate of mankind.Thereupon,The haunting nostalgia complex,sentiment and warm but rational humanistic care have mould the three highlighted qualities of her prose.These three qualities construct her prose’s unique feature,enchantment and value.
Key words:Chi Zijian;prose;quality;nostalgia complex;sentiment;humanistic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