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喆
真實是新聞業(yè)得以發(fā)展的關鍵,也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原則。缺乏真實性,新聞工作就沒辦法展開。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工作者工作的首要要求。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經出臺過《新聞從業(yè)人員規(guī)定》,其中對保證新聞真實性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墒蔷驮谛侣剺I(yè)的三令五申之下,虛假新聞還是經常出現(xiàn),特別是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紙質媒體對于維護新聞真實性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其中,記者的法律意識薄弱跟新聞失實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提高記者的法律意識十分必要。
新聞媒體不僅僅是老百姓的傳聲筒,它們需要通過真實的采訪然后認真地思索,使得報道出的新聞既有真實性又有思考性,進而可以做到引領輿論導向。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建立在真實的新聞報道之上的,虛假新聞產生的輿論導向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新聞媒體是社會的雷達,它的首要職責就是要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做出真實、客觀、準確的反映,再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過程?,F(xiàn)在的世界發(fā)展得如此迅速,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已經沒有時間去直接感知和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對很多人來說,現(xiàn)實世界已經越來越不能觸碰、不可理解,他們只有通過新聞媒體才能感知到這個世界。新聞媒體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個可以感知、可以理解、好像能夠親身經歷的真實世界的投影——虛擬的世界。媒體是人體的延伸,它可以做人的耳朵、鼻子、眼睛,我們將新聞媒體對新聞的報道看作是好像自己現(xiàn)場經歷過的事情,就像信任自己的所有感官一樣信任和依賴新聞媒體。真實的新聞信息給群眾一個正確的參考,可虛假的新聞信息帶給群眾的只有誤導。特別是現(xiàn)在網絡評論的力量如此強大,每條新聞都可能引發(fā)一場輿論風暴。一條虛假新聞印發(fā)的輿論風暴將嚴重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因此,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僅是保證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前提,還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前提。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每個新聞工作者都要深深地記在心里。最近這些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我國的新聞業(yè)也越來越活躍,新聞報道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可是新聞的真實性卻一再受到挑戰(zhàn)。一些記者為了獲得獨家報道,給自己的報紙期刊增加賣點,博大眾眼球,漸漸放棄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一些捕風捉影、歪曲事實的報道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報紙、雜志之上。這些虛假新聞的出現(xiàn)嚴重損害了人民的利益。
例如,2007年一條“紙包子”的新聞在被北京電視臺播出后,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人們在譴責不良商人的同時,開始質疑所有的包子商鋪,可以說是“聞包色變”??墒墙涍^查證,這條新聞是一名記者為了出名和賺錢,自己雇用了農民工做的“紙包子”。這條假新聞的出現(xiàn),讓包子商家的生意是一落千丈。
新聞媒體本來是監(jiān)督輿論的機構,承擔著維護群眾利益的責任,可是虛假新聞的出現(xiàn)卻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才能受到群眾的歡迎,才能履行保護群眾利益的責任。
新聞業(yè)的競爭一直很激烈,一名記者如果很長時間都不能出一篇好的新聞稿,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可是,記者尋找新聞是一個特別漫長的過程,其中的艱辛也只有新聞工作者知道。有的記者在尋找新聞的過程中,為了爭取市場不惜制造虛假新聞,或者是炒作一些名人的緋聞來迎合一些讀者的獵奇心。有的記者為了所謂的獨家報道,在只得到一些還沒有經過驗證的消息的時候,就開始發(fā)揮想象力,像寫小說一樣地寫出一篇獨家。但是這些不實的報道,雖然能引起一時的轟動,可總有查出事實的一天。出現(xiàn)這種情況,很多是因為記者法律意識薄弱。沒有經過查證就發(fā)稿,炒賣傳播不利于他人名譽的消息等,都會觸及法律底線。
大部分的記者在采訪的時候還是本著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可是有時候由于他們法律意識薄弱,也會使得報道的新聞失實。例如,有名記者曾經報道過教師帶學生簽署死后捐獻器官合約的事情,記者還對這種行為大加贊賞??墒牵浾邊s不知道教師的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沒有權利簽署死后器官捐贈書之類的合同,教師更加沒有權利要求學生這么做。這條新聞雖然是真的,可是這卻是一條缺乏真實性的新聞,主要是因為這條新聞的出發(fā)點和理論是錯的。這篇新聞對一些法律意識同樣淡薄的人可能會造成誤導,甚至還會使一些人效仿。對于那些法律意識較強的人來說,這篇報道簡直是貽笑大方了。
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須遵守新聞行業(yè)的有關規(guī)定,做到真實地報道新聞事件。同時,新聞工作者還需要從自身素質出發(fā),加強對自己的道德約束,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做到從源頭上拒絕不實報道。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是一個網絡高度發(fā)展的社會,新聞記者可以在網絡上尋找新聞點,可是記者在發(fā)現(xiàn)新聞點以后,必須經過調查,確保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以后再進行新聞報道,不可以隨意轉載,更不可以為了追求關注度大肆宣揚炒作不實新聞。新聞工作者必須意識到在工作中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從法律的高度來體會新聞報道真實性的重要意義。在學習和鉆研專業(yè)業(yè)務的時候,必須進行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
現(xiàn)在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會接觸法律、文化、生活和政治,不同的行業(yè)有其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一個記者想要報道這些行業(yè)的新聞,就要了解與這些行業(yè)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墒牵浾卟⒉皇锹蓭?,對于法律知識不會了解得那么詳細和深入,這就要求一個記者首先有法律意識,從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判斷一下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然后再進行深入的法律了解。新聞工作者只有先從意識上加強對法律的重視,然后才能在行動上做到依法辦事。認識到了法律對于我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記者和編輯等新聞工作者,才會有意識地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一條新聞,這樣才可以有效解決為了爭取市場而發(fā)布不實新聞甚至捏造新聞的情況。
綜上所述,新聞行業(yè)作為反映社會百態(tài)、掌握社會輿論導向的行業(yè),其報道的真實性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報道不實新聞,給大眾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想要解決這種問題,需要從根本上提高記者的法律意識。新聞工作者只有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在進行報道時才會有意識地運用法律規(guī)定對新聞進行甄別,判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1]陳堂發(fā).批評性報道的法律意識有待強化——一份問卷調查結果所反映的問題[J].新聞記者,2013(11).
[2]李杰.論新聞報道侵犯名譽權中的“內容失實”與“評論不當”[J].法律適用,2014(Z1).
[3]谷小娟.試論虛假新聞的產生原因及治理辦法[J].活力,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