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林(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8)
淺談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建設
□楊小林(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8)
近年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進一步開展,體育俱樂部這一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不斷興起,并已逐步發(fā)展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體育俱樂部的形成為高校體育課程構建了新型的、一體化的課程格局,豐富了學生課外活動的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相互交流、自主學習、主動鍛煉的積極性,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了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展開。
高校體育俱樂部建設
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開展了以健康為目的,以體育為手段的改革?,F(xiàn)行體育教育改革目標與以原有的體育教育思想平臺為基礎的建立起來的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結構之間存在著結構錯位的現(xiàn)狀,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將高校體育教學及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產生和發(fā)展兩者進行科學的、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為調整高校體育資源,進一步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jù)。
目前很多高校體育俱樂部存在著定位不夠準確,經營模式單一的問題,我們在考慮到類似于便于管理、俱樂部經費問題等因素,在俱樂部運行初期階段,特別是在學生的體育觀念、體育興趣每況愈下的情況下,依然堅定不移的采取“會員制”,并且以最終盈利設定為俱樂部運作方案中的最終目的。在筆者看來,俱樂部的這種方案應為一種短期行為,在這種方案指引下的俱樂部管理人員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吸納會員的苦惱中。與此同時,將俱樂部是否能夠盈利作為最終目的,此目的是否符合我們建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初衷,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大家商討的問題。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另一種管理經營模式就是單純的學分制,雖然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選課的自主性,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管理經營模式依然以圍繞著教學組織,而忽略了高校體育俱樂部設立的初衷以及它的職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應有作用,這種情況導致我國高校俱樂部的設立沒有達到其設立之初預想的目標。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各單項俱樂部在俱樂部運行之初所實施的經營模式一定不要一刀切,應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現(xiàn)區(qū)別地對待。
如,對于那些非熱門的,學生普遍積極性不高的項目應該采用會員制和學分制相結合的方式,以確保在吸納會員不暢的時候,通過學分制的模式來匯集一定人氣,以此來保證該項目的進一步開展。
我國高校俱樂部普遍存在缺少文化支撐的問題。想要將一個俱樂部打造成一個成功的俱樂部,一定要創(chuàng)設與自己俱樂部相適應的俱樂部文化和相對完善的理念。高校體育俱樂部創(chuàng)立之初的目的肯定不是局限于將一群人匯集起來單純地訓練某一項體育技能,高校體育俱樂部更多的還應想將這種體育訓練模式作為一種載體,宣揚體育理念,傳播體育文化,更多技能以外的東西逐步引申出來。正因如此,我們應當清晰的構想一個俱樂部的創(chuàng)辦理念。筆者認為樹立品牌戰(zhàn)略是一個俱樂部最先應該做的,將創(chuàng)辦一流的學生體育組織機構視為自己的任務,明確一個目標,并為了這個目標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向上。其次,在建設俱樂部的過程中,一定不要盲目效仿,應當從本地出發(fā),結合自身優(yōu)勢與特點,尋求文化支撐,把握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文化特征,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屬于自己的俱樂部文化,以更好地指導俱樂部的工作。
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忽視“以學生為本”的創(chuàng)建原則,雖然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建目的是要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但在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俱樂部卻將“以學生為本”忽視掉了。這種忽視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俱樂部數(shù)量偏少,主觀化的項目選擇,沒有滿足學生的根本需要;沒有清晰的將俱樂部水平等級劃分出來,沒有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輔導;以老師的引導為主俱樂部的工作仍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等。由此,俱樂部應建立俱樂部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確保溝通信息渠道的暢通,要定期不定期的征求學生的意見,采納學生的合理化建議,在俱樂部的管理過程中吸收學生中的優(yōu)秀分子參與進來,從而達到改進俱樂部工作中的不足,進一步提升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質量,將“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體現(xiàn)出來。
我國高校體育教師難以適應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隨著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展開,高校體育教師素質偏低的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知識體系不能與時代發(fā)展所需的知識技能相適應。絕大部分體育教師不能適應自身角色的轉換,對于體育教師來說,從主授者變?yōu)檩o導者和組織者這種角色轉換模式是一種挑戰(zhàn),所以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師仍然采取老套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管理工作,學生在參加高校體育俱樂部后,完全感覺不到體育教學改革前后的差別,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體育俱樂部的積極性,高校體育俱樂部受到了學生的強烈排斥,沒有達到體育俱樂部設立之初的目的。由此,筆者認為,想要達成體育改革的目標,一定要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完成角色轉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相關工作者應當著重重視高校體育教師的再塑和培養(yǎng)問題,將這一問題的解決提到日程上來,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培訓課程,與此同時,在俱樂部教學模式中形成擇師、選項、評教機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動態(tài)地選擇體育項目、選擇體育教師,隨機評教,學校將評教結果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jù)。
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處境孤立,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和社會關注,俱樂部想要發(fā)展,就必須依靠政策的扶持和社會的關注,以及自身的不斷努力?,F(xiàn)階段,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缺乏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師資隊伍建設、硬件設施條件、科學的管理體制、經費投入等),并且俱樂部與社會的聯(lián)系也并不密切,有利于外部社會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想要為擺脫困境,筆者認為,俱樂部首先應當完成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樹立科學的服務意識,加強與社會的縱、橫向聯(lián)系進一步拓展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空間,為全校學生提供更好的、更廣的體育服務。
首先,高校體育俱樂部若想發(fā)展,就必須贏得政策和社會的廣泛支持,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日益壯大,已經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重視和關注,也應當主動出擊,爭取得到社會及學校的更多支持,學校應當給予高校體育俱樂部一定的政策上傾斜;提供一定的場地器材;酌情分配活動經費;并為高校體育俱樂部配備素質高、技能強的教師隊伍,除此之外,還要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商家應當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商家可以將高校體育俱樂部的一些活動作為其宣傳的手段,利用市場理念(社會文化的多元性、消費主體的選擇性等)規(guī)范性的操作體育俱樂部,使高校體育俱樂部成為能夠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載體。其次,建立、健全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體制,在現(xiàn)有的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通過總結經驗教學,科學的、合理的完善管理制度,根據(jù)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類組織機構,選舉學生代表做俱樂部的負責人,還要具有完善的俱樂部章程,制定科學、嚴謹?shù)幕顒佑媱?,以及經費管理在制度等相關制度,實現(xiàn)分工責任制。還要制定嚴格的考勤制度,規(guī)定在一個學期內,學生必須參加一個以上的俱樂部活動項目。對達到上述要求的學生可以適當?shù)囊詫W分的方式獎勵學生,調動學生參與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積極性,達到充分利用學校的體育資源實現(xiàn)鍛煉、健身、娛樂的目的。再次,高校體育俱樂部應當建立獎懲制度,詳細的記錄各俱樂部的活動,并要求俱樂部的指導教師系統(tǒng)的、全面的掌握俱樂部的活動情況,定期進行檢查、詢問,各個俱樂部應當根據(jù)俱樂部在年初制定的工作計劃,進行年末工作總結,并將總結結果匯報給體育部,對于那些完成較好的俱樂部,體育部應當予以適當?shù)莫剟?,對于那些完成的不是特別好的體育俱樂部應當予以取締。最后,高校體育俱樂部應當進一步拓寬選修選項,根據(jù)學校現(xiàn)有的場地條件和學生目前的多元化需求,適當增設一些時尚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體育項目,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空間,使學生能夠享受到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
隨著體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體育的逐步創(chuàng)立,給學生帶來了歡樂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健康,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正因如此,我們應當加大高校體育俱樂部建設的力度,促進高校體育俱樂部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
[1]李響.高校體育俱樂部建設[D].吉林大學,2010.
[2]包雪鳴.對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6.
[3]鄒師,馮火紅.我國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類型與特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