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安徽財經大學 法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微商屬于新生事物,目前尚無統一認知的定義.《中國化妝品微商標準(執(zhí)行草案)》認為狹義的微商即通過微信這一社交平臺展開各種買賣活動;而廣義上的微商則泛指整個移動社交電子商務,基于微信、微博、手機QQ等各種媒介所開展的經營活動.
微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幾年間不斷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微商具有很多傳統電子商務沒有的優(yōu)點,低門檻吸引了很多商家的入駐.雖然正處于起步階段的微商現在飽受爭議,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正如傳統電商一樣,只要加強監(jiān)管力度、加強行業(yè)自律、填補立法空白,對其進行管理和規(guī)范,微商應當能夠快速成長并且健康有序的發(fā)展.在未來,將會是電商、微商、傳統零售長期共存、互相融合、相輔相成的局面.
由于微商交易的特殊性,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展現出了新的內涵和特點,在法律法規(guī)顧及不到的地方,權益受損的情況經常發(fā)生.
實踐中,消費者無法面對面的挑選商品,而且立法上存在空白,卻反有效的行政監(jiān)管,很多不法商家利用微商市場的缺陷,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銷售假貨,導致微商中三無產品泛濫、產品質量沒有保障已經成為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重要因素,也成為影響微商健康發(fā)展的最大阻力.在淘寶購物,由支付寶這個第三方支付平臺擔保交易,資金會暫時凍結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中,只有當消費者收到商品之后,支付寶才會將款項打到商家賬戶上.相比之下,微商交易中缺乏類似于“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jiān)管,很多交易是通過買家直接轉賬匯款完成的,消費者在付款之后很有可能收不到自己購買的商品,財產安全很難得到保障.
在淘寶網開店,需要提供營業(yè)執(zhí)照或者繳納一定的保證金之后才能開張.相比之下,微商只需要一部手機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在朋友圈進行交易,這樣的零門檻給了許多不法商家可趁之機,導致各種山寨手機、仿冒奢侈品、假冒化妝品等產品充斥著微商市場.在微商交易中,很多商家利用監(jiān)管空白,對商品的性能和等級進行夸大描述,利用過度美化的圖片和模糊不清的用詞來誤導消費者.甚至為提高銷售額和可信度,經常在朋友圈中曬出的售后好評、聊天記錄、支付寶轉賬頁面等,均可以通過軟件直接生成,有很大的欺騙性.這種夸大宣傳和利用虛假評價進行營銷的行為影響了消費者做出正確的消費決策,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新《消法》將個人隱私權納入保護范圍,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微商交易中,賣家和交易平臺都可以掌握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因此應當承擔保護消費者隱私權的義務,而現實中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卻屢受侵害.首先,微信本身具備某些功能缺陷,比如默認陌生人可以查看十張照片,用戶很可能無意中就泄漏了自己的所在位置和個人信息.其次,新開發(fā)的”掃描二維碼“的功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不法分子可以利用”二維碼“傳播惡性軟件病毒,盜取用戶的基本情況.最后,微店、微商、訂閱帳號經常會推送一些垃圾信息和廣告,在用戶使用公眾號的同時對用戶個人信息進行盜取,導致用戶財產的流失和隱私的泄露.
微商一般沒有在工商局登記,沒有開具發(fā)票的資格,通過微商渠道買到的商品一般拿不到正規(guī)票據,而拿不到票據導致消費者舉證困難,退貨權很難實現.由于微商交易雙方多為朋友關系,大多數消費者缺乏留存證據的意識,等到權益受到侵害以后很難得到救濟.然而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和復雜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網絡中發(fā)布信息,這種信息的真實性有待考察,而如果消費者沒有保留交易憑證,在出現消費者權益糾紛時信息發(fā)布者可以隨意刪除信息,給消費者維權帶來困難.消費者求償權訴訟往往涉案金額比較小,案件繁多,而如果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不斷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耗時耗力,這使得很多權益受損害的消費者放棄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
通過上文的分析,要保護微商交易中消費者的基本權益,不僅僅需要完善相關的立法,還需要相關行政部門加強監(jiān)管,同時微商交易平臺要加強行業(yè)自律,消費者應當樹立維權意識,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維護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就是保證消費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不受到侵害,就是要保證在微商平臺銷售產品的質量安全.首先,完善相關的立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雖然對網絡中的交易行為做出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但該辦法未涉及微商交易.而全國工商業(yè)聯合會美容化妝品商會微商專業(yè)委員會也頒布了一個草案,以便規(guī)范微商市場的發(fā)展,但它不屬于法律法規(guī),沒有權威性和強制執(zhí)行力,只能用于行業(yè)自律,所以應當制定有關微商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單行性法規(guī).其次,發(fā)揮相關行政部門的監(jiān)督管理作用,對微商市場進行分類監(jiān)管.最后,加強微商的行業(yè)自律,作為工商行政部門監(jiān)管的必要補充.微商行業(yè)自律的組織即微信運營商,微信平臺應當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斷改進平臺技術,整治微商中的惡意營銷,為微商的健康有序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一個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
由于微商缺乏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jiān)管,很多交易是通過直接轉賬付款完成的,消費者付款后很可能被賣家拉黑且收不到貨物,因此應當建立一個類似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保障消費者的財產安全.除了建立第三方支付監(jiān)管平臺,要保障消費者的財產安全還應當實現多樣化的支付方式.在微商交易中,還要保證支付方式的多樣化,比如可以采用貨到付款等方式來維護消費者的財產安全.
3.2.1 建立市場準入制度
微商的入行門檻極低導致微商市場良莠不齊,缺乏統一的準入制度很難進行規(guī)范和管理.在設計微商市場準入條件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微商的特殊性和我國國情,從而建立可操作性強的市場準入機制,確認經營者的真實主體身份.首先,微商應當向自然人全面開放.其次,由于微商發(fā)展迅速,新的交易形式和交易主體隨時都會出現,因此可以不對資金、人員、技術等條件做具體要求.再者,要根據經營商品的種類和銷售規(guī)模確定不同的市場準入制度.最后,工商部門可以通過發(fā)放電子標識確認微商主體身份,電子標識應當含有經營者的基本情況以及投訴舉報電話等信息內容,以便在發(fā)生消費糾紛時可通過有效途徑解決.法律、法規(guī)的起草乃至實施需要很長的時間,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對于現行微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因此還得依靠行業(yè)自律.微商交易平臺可以推行實名制登記注冊,在相關監(jiān)管部門把微商納入監(jiān)管范圍之前,建立微商監(jiān)督機制.
3.2.2 建立第三方信用評價機制
在日本從事網絡交易的商家需要接受第三方認證,日本有專門的信用調查機構對商戶進行信用調查,然后根據調查結果對商戶的經營活動進行信用等級評估.反觀我國,應當建立微商信用評價機制,在平臺上公開微商的登記注冊等信息,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將微商分為不同的信用等級,對于誠實守信的商家予以公開表揚,對于商家的違法行為及時披露.為了給消費者安全放心購物提供參考,這一信用監(jiān)管平臺應當公開且便于查詢,工商行政管理機構應當定期對商家進行審查,通過信用獎懲制度給予商家獎勵和處罰.
雖然新《消法》將個人隱私權納入保護范圍,但是目前我國關于保護網絡隱私權的立法很少,而對于專門針對微商交易中的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則幾乎沒有,微商購物中消費者的隱私權屢受侵犯,個人信息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通過立法對其進行規(guī)制,但由于立法需要很長的過程,而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則刻不容緩,所以除了立法之外,還應當從行政監(jiān)管、平臺監(jiān)督和消費者樹立維權意識這幾個方面加強保護.首先,完善保護消費者隱私權的立法體系.其次,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微商平臺的監(jiān)管.再次,加強微商平臺技術層面上的改進,由平臺官方進行監(jiān)督、審查和規(guī)制.最后,消費者要樹立自我保護隱私權的意識.
新《消法》引進了“冷靜期”制度,除了規(guī)定的四類產品,網購商品均可以七天內無理由退貨.但是這一規(guī)則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如對退貨商品缺乏判斷標準等等,新的問題的出現就要求購物平臺不斷完善交易規(guī)則,同時,為了保障消費者的退貨權,要加強行政監(jiān)督,有關行政部門要盡快出臺相關法規(guī),明確從事微商業(yè)務人員的資質要求及售后保障等責任.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微商平臺應當建立一個類似支付寶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在出現退貨的情況下,將資金凍結暫停付款,待退貨完成之后再將款項打入賣家賬戶.而對于退貨費用的承擔問題,可以像淘寶一樣有約定的要按照約定履行,對于商品質量問題導致的退貨應當由賣家承擔,而僅僅因為買家不喜歡覺得不合適導致的退貨則應當由買家承擔,買家可以通過購買運費險來獲得一定的運費補償.
在微商交易中,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尤其在獲取證據方面,一旦信息被刪除篡改,對于消費者舉證維權是極為不利的.對此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一些消費者具有明顯舉證困難的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由于微商交易的特殊性,大多數消費者權益糾紛涉案金額比較小、案件繁多,通過傳統訴訟成本太高,耗時耗力,進而導致消費者放棄行使權利的救濟,求償權得不到實現,因此可以適當采用小額訴訟程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法院的工作量,提高訴訟效率,也減少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1〕劉文華.經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98.
〔2〕張慧芳.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7.
〔3〕李琳.論網絡團購中的消費者基本權益保護[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2.21.
〔4〕潘靈翼.社交網絡交易下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15(5):83.
〔5〕張曉霞.關于“微商”購物維權難引發(fā)的思考[J].商業(yè)流通,201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