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端午節(jié)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去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jié)日。因為五月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wèi)生月”,可以說端午節(jié)蘊藏著豐富的養(yǎng)生保健知識。
屈原,端午節(jié)因他而生。傳說屈原被楚襄王放逐到湖南。本來他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反而被奸臣們排擠出去,他簡直氣瘋了。屈原經(jīng)常在汨羅江一代邊走邊唱傷心的詩歌,江邊漁父見他委屈的樣子,問:“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弄到這種地步?”屈原答曰:“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漁父反問道:“既然別人都臟、都醉,您又何必清高和清醒呢?”屈原答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苯K于,屈原不愿隨波逐流地活著,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里自殺了。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把粽子投入江中紀念屈原,這就是端午節(jié)的來歷。
后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又有了龍舟競渡、喝雄黃酒的風俗,人們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艾蒿:艾蒿有著特殊的清香,是一味常用中藥材。我國最早的中醫(yī)學方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等作用。至今還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新鮮艾葉做成的艾葉糕能祛除暑熱、健脾利濕。端午節(jié)時空氣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民間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
香囊:小孩多將香囊佩帶于胸前,而成人多系于腰間。傳統(tǒng)香囊常用配方是:蒼術、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靈香草、冰片等。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蒼術等中藥的揮發(fā)性成分能有效殺滅空氣中懸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藥物散發(fā)出來的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較強的殺死病毒的能力,小孩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較低,因此最適合佩掛香囊。
菖蒲:民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人們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蒜衣水:一些地區(qū)在端午節(jié)有用大蒜衣泡水用來洗臉洗澡的習慣,取大蒜子外層的薄衣,在端午節(jié)的前夜將其浸泡在井水里,并加少量雄黃,浸泡所得的水供節(jié)日當天沐浴用。據(jù)說端午節(jié)用大蒜衣泡水沐浴可以預防盛夏季節(jié)身體長痱子,并有去斑除痘的作用。
此外,端午節(jié)常用的中草藥還有青蒿、香茅、柚葉等,一起用水煎后當茶飲用,或者泡酒飲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療效,可以預防疾病。
從養(yǎng)生學角度看,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作為食品包裝,其具備天然和無污染的特性,因此,被當今營養(yǎng)學家稱為“天然綠色食品”。粽子清香糯滑,但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例如一個普通的咸肉粽子,熱量約為200~300kcal,粽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制作的綜合性食物,現(xiàn)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棗粽、八寶粽,還有肉粽、板栗粽、辣粽、咸蛋粽等,有特殊的營養(yǎng)價值。并且從中醫(yī)飲食的養(yǎng)生觀點來看,端午節(jié)時間我國已大部分進入暑熱夏季,而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大棗補中益氣、栗子補氣健脾、益腎,蛋黃富含卵磷脂、維生素A,肉類富含蛋白質,這些都更加豐富了粽子的營養(yǎng)。在此季節(jié)將粽子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營養(yǎng)更全面。
不過,粽子味美,但不宜多食,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對于糖尿病人而言,紅豆粽和甜粽子不適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選大米粽或五谷粽;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過于油膩以及脂肪、蛋白過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脹氣。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吃時要細嚼慢咽,便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