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 張鐸
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書中,曾論述過利己主義是人的一切經濟行為的動機,借此有助于我們來理解國際貿易中經常出現的為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得已或主動采取的損害他國的行為。因為在交易過程中,無論是國與國還是簡單的兩個個體,都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追求可以借此獲得的利益。這種近乎人類本性的欲望,使得我們在不斷地進步、發(fā)展。也由此我們最有可能會被蒙住雙眼,將眼前的既得利益作為主要對象來對待。這樣,對于在貿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對未來甚至是緊接下來的任務有潛在危險的行為、信號被我們所忽視。也就是說,在貿易(無論是國際貿易還是個人之間的交易)中真正獲利并不應以短期的貿易現狀來評判,因為就社會的發(fā)展而言是可以暫論為無限延伸的;而應以貿易是否可以連續(xù)給我們帶來獲利來論。因此一個可以持續(xù)的良性貿易環(huán)境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貿易。這一點,在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得到共識的,例如,出自《呂氏春秋》中的,“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所以,在無數的成功與失敗例子向我們展示中說明只有持續(xù)性才可以得到最終的收益,否則,之前的努力很有可只是徒勞而已。
這次將要論述的綠色經濟,分為兩大方向,即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是為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國際收支等制度體制方面。而狹義,是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貿易中所應樹立的正確思想等自然人文方面。同時,我們所針對的國際貿易是指跨域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并有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組成。由此,下面會以我國現狀或存在的問題為契入點,在通過兩方面來論述綠色經濟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的可持續(xù)性所產生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農業(yè)在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要遠遠高于工業(yè)、服務業(yè)等高新技術產業(yè),由此使得我國在國際間的貿易中往往是以出口農副產品以及簡單機械地民族編織品為主(例如,現在非洲部分國家的國際貿易),然而,相比出口而言。我們則是大量進口外國的現代化工業(yè)產成品,以彌補國內的發(fā)展需求。在這一方面,使得我國在貿易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很難在農業(yè)與工業(yè)的競爭中有立足之地。還有,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產品的科技含量遠低于他國水平,使得我國只能依靠低廉的勞動力以及成本來與其他國家進行抗衡,這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還對本國的自然環(huán)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最后,在對外貿易政策方面我們的制度制定還未完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這使得許多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對于國際貿易的正常進行產生很大的阻礙。
因此,在此方面上我們應改善我國的經濟結構,加速工業(yè)化進程;同時,引進先進的技術,推動國內技術發(fā)展;還要,不斷完善本國的政策制度,為貿易的正確性提供保障。
在另一方面,對大多數國人來講我們心里一直認為自己是貿易大國,是有許多的先天優(yōu)勢的。對于,這種普遍想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約著我們正確擺正自己所處位置的屏障。還有,在前期的對外貿易中對于環(huán)境的的破壞和各種貿易資源的過度索取已使得國內環(huán)境的惡化問題上升至一個影響國內居民生活的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由此所帶來的經濟支出對于本國經濟的影響更是我國現在研究的重點問題。這種,依靠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以及忽視自身自然環(huán)境的狀況為代價的舊式貿易已經無生存之地,取而代之的應為適應時事的新型環(huán)保高效國際貿易模式。并且,我國的許多前期貿易優(yōu)勢如今已不復存在,如:低廉的勞動力,低廉的土地租用價值以及各種其他發(fā)達國家所無法比擬的豐富的各種貿易資源。
因此,作為一個相對于部分國家客觀條件優(yōu)越的情況,應正確認識,擺正位置,在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的認識上有清晰的劃分。還有,在對于本身貿易抉擇時應在本國環(huán)境方面等不可再生、不可逆資源上進行重點保護。
國際貿易的根本在于是否可以持續(xù)不斷的從中獲利,而并非只爭朝夕。因此,這就需要在貿易過程中的持續(xù)性來保證。但我們若想保持著有利的持續(xù)貿易,便需要一個靠譜的經濟方略來提供技術支持,因此,綠色經濟便要登入它的舞臺。不過,事無定論。一切現有的事事物物都應順應時勢變化,但就眼下來看,中國可持續(xù)的綠色經濟國際貿易方略是目前的最優(yōu)選擇。
[1]朱婧,孫新章.中國綠色經濟戰(zhàn)略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4)
[2]陳雪婷.中國綠色經濟與可持續(xù)發(fā)展[N].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