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tài)”的發(fā)展軌道,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外語教學也進入了新常態(tài)的發(fā)展模式。外語教學位于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最前沿,既有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和滲透,又擔負著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外語教學是跨文化溝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從跨文化的角度探討新時期的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的工具,是特定群體中進行溝通的特殊符號,是人類保存和傳播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語言有明確的地域性特征,即:每個民族、不同群體都擁有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文化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實踐中,通過分析比較和判斷甄別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1],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是唯一可以通過語言的某種形式進行交流和傳播的。文化也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民族性。語言與文化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語言是文化形成的寫照,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文化的生命力體現(xiàn)在它的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借助語言的交際功能,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塑造出包含語言在內的新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新的文化。
古德諾夫(Good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2]如果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就也無法掌握語言。文化與語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學習外語不僅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符號和語法規(guī)則,還要學習與該語言共存的文化知識。只有了解了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確保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和合理性,在語言應用過程中實現(xiàn)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功能??沼新?、說、讀、寫的基本語言技能是無法保障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文化和語言的相互聯(lián)系決定了語言教學不是孤立于文化抽象地傳授語言系統(tǒng)的過程。語言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介紹目的語的文化知識,同時也要創(chuàng)造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體驗到自主的體驗目的語文化,從而實現(xiàn)不同語言的交流和融合。
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可以看出,語言與文化本身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每種語言都有其獨有的文化特征,是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發(fā)展形成的,根植于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中,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處世哲學。黃淵基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具有傳承、傳播的特點和育人、化人的功用”[3]。語言教學不是單向的傳授語言知識,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文化在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以及價值取向上的迥然差異會給學習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帶來沖擊,容易使學習者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在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中彷徨迷失。隨著外語文化的入侵,和我國英語學習的低齡化和普遍化,學習者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作為一種強勢語言,英語語言所蘊含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逐步弱化了母語的地位,造成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給母語文化的發(fā)展傳承帶來挑戰(zhàn),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各種文化組織系統(tǒng)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發(fā)生擴張和相互接觸,會有文化輸出與輸入的現(xiàn)象發(fā)生[4]。文化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接觸、彼此交流、不斷創(chuàng)新和融會貫通的過程[5]。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是辯證統(tǒng)一的矛盾體,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文化沖突是不同文化間交流和傳播的必然產物,而文化沖突也無法對抗不同文化間融合的進程。人類的文明就是在這種沖突中不斷融合發(fā)展的。文化的滲透是雙向性的,要避免本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需要變被動的接受外來文化的滲透轉為主動地加強本族文化的地位,堅守自己的母語文化,同時適時將本族文化傳承出去,使之與外來文化相融合,加強自己本族文化在國際上的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6]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xiàn)。面對這種新常態(tài)的頻繁的文化交流和滲透,處于風口的外語教學要樹立明確的文化教育觀,引導學習者在堅守本族文化的同時能尊重、包容外來文化,使兩者彼此滲透,相互交融,共同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fā)展。
在新常態(tài)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下,各國都在實施自己的文化戰(zhàn)略,提升本國的文化地位。在未來的很長時間里,英語仍將是全球使用最為廣泛的國際性語言,是國際交流和文化溝通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在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強勢影響下,處于文化侵蝕前沿的外語教學應該秉承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形成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文化特色,即母語價值體系為本、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6]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伴隨著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甚至導致了原有社會道德、母語文化價值觀念的逐步瓦解與消失,給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應該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通過教育引導或文化熏陶的方式向學生灌輸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習近平總書記[6]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如果拋棄傳統(tǒng)文化,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們學習外來文化必須是以本族文化為基礎,只有在不同文化比對中找到一個參照系,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外來文化的特征,消除本族文化的消極因素,加深對本族文化更深入的了解。隨著經濟的縱深發(fā)展,“一帶一路”規(guī)劃的提出,中國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將更加廣泛,我們不能放任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逐步消失在滾滾浪潮的文明進程中。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外語教學首當其沖肩負著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明的偉大使命。外語教學中母語價值體系的堅守和滲透可以讓我們的族文化不斷地與時俱進、持續(xù)發(fā)展。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又承載著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體。語言學習既是顯性的聲音工具,同時也是隱性的思維工具。通過外語學習,我們可以了解到國外最前沿的科技動態(tài)、管理技術、思想理念以及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等。外語的工具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其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和信息載體,可以通過聽和讀的輸入方式了解信息、通過說和寫的輸出方式交流思想,也可以通過翻譯的途徑實現(xiàn)跨語言的溝通。外語的人文性是指使用該語言的主體---人的思想、情感、文化修養(yǎng)等。語言是在人類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交流工具,它反映了特定人群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因此外語的人文性既包含了語言文化內涵也包含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司顯柱[7]認為,“大學英語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語言的工具性,而在教學過程中則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人文性。2015 年4 月,王守仁在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等。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了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也表明新常態(tài)下的外語教學要超越語言知識技能的傳授,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外語文化背景知識,同時也要潛移默化地傳遞正能量,注重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潛能的激發(fā)以及人格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多元智能得以全面發(fā)展。
在經濟新常態(tài)的發(fā)展軌道下,我國正在全面推進將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戰(zhàn)略布局。在企業(yè)國際化的進程中,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發(fā)揮英語作為國際性語言的優(yōu)勢,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國際化思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先決條件。所謂文化意識,是指對某一文化群體認識的認知,是對文化思想體系的整體認知。而跨文化意識是指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超越了對本族文化的單一認識,在對待異族文化不同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等時,能有意識地超越文化定勢,自覺地將自己置于異族文化模式中去感受和體驗其獨特性,在對待文化差異時給予包容和理解。每一種文化關于行為標準、價值尺度和社會制度,在其文化體系中的范圍內都有某種存在的合理性,盡管各種文化的行為標準、價值尺度和社會制度千差萬別,乃至相互對立,但它們都有一定的維護人們社會存在的功能,都是在一定的群體中形成,都有鮮明的時代特點[8]。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9]就曾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不同文化的個體既要了解自己文化的傳統(tǒng),還要在文化交流中對其它文化相互認同。這種文化認同和共識可以促進不同文化的和平共處和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既可以幫助學習者領略和體驗不同的文化世界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發(fā)現(xiàn)其對世界認識的差異性和統(tǒng)一性,從而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也可以開拓學習者的跨文化視野,將本族文化的價值體系融入其跨文化的交流中,從而完成中國文化國際化的目標。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展現(xiàn)各民族文化間的交融與碰撞,即出現(xiàn)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化,這是總體趨勢[10]。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應該將本族文化的滲透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重構“雙文化”的外語教學模式,引領文化的雙向互動和轉型,從而促使西方文化與本族文化間的融合統(tǒng)一。
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應該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愛國情懷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本族文化的輸入是全球化環(huán)境下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外語教學可以從改變傳統(tǒng)的教材編寫、教學方法來加強本族文化的輸入與滲透。一直以來,為了讓學習者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語言,學生語言教材一般都是從目的語文化中精選出來能代表其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篇章,少有介紹中國文化或文化差異的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目的語文化學習為教學目標,使學生對外來文化的認識片面化,對其產生愛恨交織的情感。新時期的教材改革應該改變單一的文化教學觀,加入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歷史、社會發(fā)展等相關內容,讓學習者在英語的環(huán)境下學習本族文化一脈傳承的歷史根源,并為以后跨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的傳承做出鋪墊。外語教學中本族文化的滲透和發(fā)展關系著跨文化交流的成功與否,關系著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復興。
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轉型應該從根本上轉變中國外語教育“標準化、單一化、技能化、大同化和工具化”的局面,讓其恢復承載思想的境界,使外語學習不再是“為了語言而思想”,而是“為了思想而言語”。外語教學過程將不再以目標語知識的傳輸為主,而是對所學語言承載文化的解讀和探究過程。外語學習和文化交流始終是雙向的,因此,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應該重構“雙語言”、“雙文化”的教學模式,將中國文化的因素導入教學體系中,讓學習者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和差異,形成跨學科的交叉并進行文化間的縱向比較,從純語言的教學轉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全人教育的理念。教師也要加深對教材的深挖力度,豐富教學內容,通過跨文化的整合和跨學科的互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其積極的文化和價值觀,汲取人類文明的精髓,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并形成對本族文化的認知。
外語教學中“雙文化”的教學模式使本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有了正面的沖擊和交流。然而,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影響是一個雙向的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很難區(qū)別誰是文化傳播的主動方和受動方。外來文化與本族文化在互動過程中不斷的改變自身,逐漸實現(xiàn)文化的彼此融合。文化的轉型不是一種文化替代另一種文化的轉變,而是在兩種文化的相互影響中,通過揚長棄短,重塑出一種更為先進的文化形態(tài)。文化的轉型有助于拓展人們的文化視野,通過文化的交融不僅可以突破本族文化的局限,還可以加深對雙向文化的解讀,在保持本族文化的特性的基礎上最終達到視野上的融合。
外語教學中,教師要以“和為不同”的哲學精髓,引導學習者科學對待外來文化,認識到“不同”乃文化發(fā)展之根本,追求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諧發(fā)展。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比較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既不摒棄自己本族文化,盲目的追崇外來文化,也不完全拒絕外來文化的學習,要在承認不同文化的獨特性的基礎上借鑒和學習外語和外來文化,從而擺脫本族文化思維定勢的束縛,實現(xiàn)文化的積極互動轉型。雖然文化傳播是雙向平等的,但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和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優(yōu)勢使西方文化一直處于強勢地位,對全世界的他族文化造成了侵蝕和影響。我國文化綿延幾千年,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體系根植于華夏大地。隨著中國國際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在面臨來勢越來越兇猛的外來文化的影響下,要變被動為主動,加強跨文化交流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灌輸,將中國文化“走出去”,占據文化互動轉型中的主動作用。
王守仁教授在大學英語教育發(fā)展趨勢的報告中指出,英語是跨文化溝通的重要部分,是維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是國家軟實力的要素和實現(xiàn)中國夢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在全球化高度融合和發(fā)展的今天,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日臻頻繁,外語教學既要培養(yǎng)學習者掌握不同于母語的語言,也承擔著中國文化傳播的職能。新常態(tài)的外語教學應該體現(xiàn)語言與文化的辯證關系,寓不同文化知識的輸入于語言教學中,形成以母語的價值體系為根,兼具外語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以及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為特色的外語教學文化,將本族文化的輸入和滲透作為重要目標,重構“雙文化”的外語教學模式,引領文化傳播中的雙向互動和轉型。
[1]曾漢君.論傳統(tǒng)文化與大眾的文化自覺[J].湖南社會科學,2013,(5):50-52.
[2]Goodnough 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A].In Garvin,Paul L.,Report of the Seventh Annual Round Table Meeting o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57.
[3]黃淵基.文化差異與價值整合:多元文化沖突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J].湖南社會科學,2014,(4):7-9.
[4]王曉朝.文化互動轉型論:新世紀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會科學,1999,(3):103-108.
[5]陳平.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35-40.
[6]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2).
[7]司顯柱.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切實提高大學英語教育質量:“2012 教育部大學英語青年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綜述[J].山東外語教學,2013,(6):109-114.
[8]Wolfson,N.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1989.
[9]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15-22.
[10]曹德本.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