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巖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全唐文》“循涯”詞義考索
高巖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循涯”一詞在《全唐文》中出現了三十余次,但詞義難解。通過排比歸納用例,分析語境,考察修辭,我們可以確定它有衡量能力之義。
《全唐文》;循涯;考釋
“循涯”一詞在唐代文獻中頻見,如《全唐文》就有三十多個用例,它們主要用于表、狀、啟等公文中,但在敦煌變文等白話類文獻中不見,可以看出它是一個較為典雅的書面語,意義比較晦澀,本文試對“循涯”的詞義做些考釋。先舉《全唐文》數例,括號內注明頁碼,以便核查:
(1)卷222張說《讓平章事表》:“伏以廟堂寄切,軍國務殷,循涯審分,非臣攸處。為國者為官擇人,為臣者陳力就列,若智小謀大,力微任重,豈敢顧惜微軀?實恐上塵王政。”(p2246)[1]
(2)卷485權德輿《為齊相公讓修國史表》:“臣謬踐臺司,無補皇化,每憂覆敗,上負聰明。豈足以再紆宸慈,累忝榮渥?稽前古之彝訓,昭圣朝之法誡,立言載筆,豈易其人?量力循涯,自知不可。”(p4953)
(3)卷531武元衡《寒食謝賜新火及春衣表》:“伏以先皇之德未報,陛下之澤又深,揣分循涯,過叨獎遇,將仰申裨補,俯效涓埃?!?p5388)
(4)卷939杜光庭《莫庭乂九曜醮詞》:“循涯省分,常懼于曠官;恤物安人,敢忘于勵己?”(p9770)
初讀文句,“循涯”一詞甚難理解。但仔細觀察它們的語境,就能看到“循涯”多與“審分”“量力”“揣分”“省分”等詞連用,作者說話用意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循涯”和與其關聯的詞語表述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擔當重任或承受賞賜,借以推辭職務或感謝恩寵之類。“審分”是審定(能力)是否符合標準,“量力”是衡量人的力量和能力的意思,“揣分”“省xǐng分”是量度、省察(能力)界限。由此我們推斷“循涯”與它們是同義連文的關系,意為衡量自己的能力。例(1)中“力微任重”可以說是“循涯審分”的絕好注釋,張說認為作為臣子就應當貢獻才能,擔任與能力相符的職位,自己能力小而任務重。顯然“力微任重”是前句“循涯審分”意思的進一步陳述,對自己的能力限度進行了分析,才得出“力微任重”的結論。例(2)中“量力”的意思最為清楚,此表是權德輿申說自己能力不足以完成修國史這樣的重任,“量力循涯”就是衡量自己的能力。例(3)“循涯”與“揣分”連文,上表人武元衡認為先皇的恩德還未報答,現下皇上的恩澤又如此深厚,衡量自己的能力,將彌補不足,略盡涓埃之力。例(4)杜光庭說“循涯省分,常懼于曠官”,即是表達衡量自己的能力,常常擔心空居官位,不稱職。
“循涯”不僅可以和“揣分”連文,還能同“揣分”“揣己”構成對文。例如:
(5)卷818張元晏《謝時相啟》:“某今日伏奉宣召,伏蒙圣慈令充職翰林者。出自埏镕,成茲忝越。循涯積感,揣分增榮?!?p8617)
(6)卷818張元晏《謝奉常仆射啟》:“循涯增感激之誠,揣已積叨逾之懼。”(p8618)
例(5)“循涯積感”與“揣分增榮”二句對偶,“循涯”對“揣分”,“積感”對“增榮”,“揣分”是量度能力界限,“循涯”即為衡量自己的能力。例(6)中“揣己”是估量自己,“循涯”、“揣己”相對,這說明“循涯”與“揣己”意思相近,為估量自己的能力義。
綜觀《全唐文》一書,“循涯省分”之外,還有“循分”“省分循涯”“循省涯分”等結構。例如:
(7)卷486權德輿《謝除太常卿表》:“沐浴皇澤,從容大僚,量力無庸,庇身何幸?況太常者,伯夷叔孫通之職,臣豈其人?五六年間,再居此地,感恩知懼,循分難任?!?p4967)
(8)卷531武元衡《謝賜新火及新茶表》:“況先朝之恩未報,陛下之澤又深,省分循涯,伏增隕越,無任感戴屏營之至?!?p5388)
(9)卷541令狐楚《謝賜春衣牙尺狀》:“循省涯分,比數藝能,臣實無任,累承斯寵?!?p5495)
將“循涯省分”與例(8)、(9)中“省分循涯”“循省涯
分”比較,我們發(fā)現“循涯”可以放在“省分”之前,也可以置于其后構成連文,還可以將“循省”并舉,“涯分”平列,變換為“循省涯分”,而例(7)直接用動賓結構“循分”??梢姡把奔础笆 钡囊馑?,作動詞,“涯”和“分”為同義名詞(詳說見下)?!把 薄把姆帧睂崬橛栐b學所謂“同義復詞”。“循涯”“省分”“循分”“循省涯分”均為動賓結構。例(7)中“量力無庸”與“循分難任”相應成章,都是衡量能力無法勝任。這段話大概是說“自己沐浴在皇恩之下,能力平庸,何德何能去擔任伯夷叔孫才能勝任的職位”。例(8)武元衡受到皇帝的賞賜后“省分循涯”,覺得自己特別失職,下文承接“無任感戴屏營之至”,即對自己的無能感到非常的惶恐。顯然失職、無能是對自己的能力進行一番衡量后的感受。例(7)、(8)中“循分”“省分”的上下文都提到不能勝任職位,那么解釋為衡量能力是沒有疑問的。例(9)“循省涯分”和“比數藝能”相對成文,“循省”與“比數”(考校計算)同義,“涯分”與“藝能”(技藝才能)相應,令狐楚說衡量自己的能力,考校才能,實在不能勝任,以此來謝賜春衣牙尺。由此得知,“循涯”“循分”“省分”等都可以表達衡量自己的能力義,而且“循涯”還可以進一步組合擴展為“循省涯分”“省分循涯”“循涯省分”等。
關于“循涯”之義,也可以結合表、啟、狀等文體特點來進一步確定。例如:
(10)卷452邵說《為王仲升謝加兵馬使表》:“陛下察其本志,念臣微忠,特全要領,再加驅策,位兼風憲,職典禁兵,撫已循涯,實為塵忝。每思陳力之誠,竊懼妨賢之責,不謂更沐殊恩,猥當重任,佐皇太子元戎之律,統(tǒng)王畿御侮之權?!?p4621)
(11)卷818李浦《上承旨崔侍郎啟》:“循涯揣分,感德慚恩之至?!?p8620)
(12)卷829韓偓《御試繳狀》:“撫已循涯,以榮為懼。”(p8739)
(13)卷940杜光庭《大王本命醮葛仙化詞》:“況荷殊榮,久叨重寄,循涯省分,常切兢慚,每因章醮之壇,敢忘敬恭之禮?”(p9778)
上例(1)—(3)及例(10)是表,例(11)為啟,例(12)是狀,都屬于上行公文?!短屏洹肪戆酥^:“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彈,三曰露布,四曰議,五曰表,六曰狀?!保?]劉勰《文心雕龍·奏啟》:自晉來盛啟,用兼表奏。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干?!保?]比較有意思的是讓表,清趙翼《陔余叢考》:“古人授官,例有讓表。劉實謂本唐虞禹讓稷契皋陶之遺意?!段男牡颀垺吩?,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為斷。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讓,又勿得浮華,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昔人每授官必作讓表,固是難進易退之意,然沿習日久,虛偽成風,浸尋及于唐宋,益襲為故事。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讓而收回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辭不允,特借一辭以鳴高?!保?]我國古代的上行公文多是臣子向帝王陳述政治愿望或請求的奏章,由于地位的懸殊,說話者一方面要基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來發(fā)言,不得僭越,表現得誠惶誠恐;另外一方面還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衡量,表達量力而為的同時顯示其不慕名利。如例(1)、(2),尤其是例(2)這章表從開始到結尾權德輿一直在陳述自己如何感謝恩寵,如何惶恐,衡量能力之后發(fā)現自己如何無能,故不能擔任這么重要的職責,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而且“表、啟、狀”等上行公文不管是本人執(zhí)筆還是別人代寫,都要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陳述,都是在言說上表人自己的意愿、主張等。臣子對帝王的愛戴與敬畏以及自命清高的感情反映在這種文體中便是措辭一味地謙讓。例(10)中“塵忝”“竊懼妨賢”“猥”等詞便是這種心理的反映,這章表中邵說先陳述自己的官職,衡量能力后覺得自己的才能有辱于所任的職位,不能擔當重任。例(11)、(12)亦同??梢?,“循涯”在這種的文體中釋為衡量自己的能力也是沒有問題的。
“循涯”還用于“青詞”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中。青詞是齋醮儀式中獻給天神的奏告文書,是道教科儀常用的祭祀詞文。[5]祭祀是人們期望與神靈進行交流的一種宗教活動。其文體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就像填表一樣寫人舉行齋醮的準確時間、主事者或祝禱者的名字(稱臣某,多寫明其人道階或官位)、齋醮性質、設置道場的地點及時間期限、所奉天神的尊號?!俺悸劇敝碌摹霸圃啤保f明這次具體齋醮的緣由、愿望、盟誓等意思。結尾署“謹詞”表示謙敬。[6]例(4)、(13)就是出自杜光庭的醮詞,青詞的遣詞造句充分體現出了人們對于天神的畢恭畢敬,即使是杜光庭這樣的高官也是“循涯省分,常切兢慚”,從來不敢忘了恭敬之禮。不論上行公文還是青詞,人們用這種文體寫作時,潛意識里就有一種崇拜感、畏懼感,認為自己有辱天命,而這種感覺通常是衡量能力之后得出的,故將“循涯”解釋為衡量自己的能力是符合文體特點的。
為什么“循涯”會有這樣的意義?這可以從詞語的構成成分上找到答案。“循”有省察、察看義,此義《全唐文》中時見。例如:
(14)卷298吳兢《為桓侍郎讓侍中表》:“受羽林之寄,軍容未肅:循省知懼,寢興弗遑?!?p3022)
(15)卷417常袞《潮州刺史謝上表》:“尸榮無補,公責所歸,竊自循省,早宜譴黜。”(p4270)
上面兩例中,“循”均與“省”連用,“省”是反省、檢查,那么“循”的省察義不言自明。
“涯”有邊界、界限的意思。《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成玄英疏:“涯,分也。”《文選·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牋〉》:“顧己循涯。”呂向注:“涯,分也?!薄胺帧弊x如去聲時有一義為分際,合適的界限。由此可知,“涯”“分”為同義名詞,是限度、界限。因此“涯分”就是限度,本分。《全唐文》“涯分”亦為此意。舉例如下:
(16)卷155上官儀《為于侍中請赴山陵表》:“臣昔逢開運,委質藩朝,荏苒迄茲,年將一紀,位非德漸,榮以恩滋,
顧視涯分,何階致此?”(p1582)
(17)卷324王維《責躬薦弟表》:“臣年老力衰,心昏眼暗,自料涯分,其能幾何?”(p3289)
(18)卷547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蒙生塵于天地,無裨補于涓塵。忝冒以居,涯分遂極?!?p5548)
這幾例都是在言說自己的能力限度,故“循涯、循分、循涯省分、循省涯分”均可作考察自己的能力解。
此外,“循涯”也見于隋唐時期的史書、經書及詩歌等其他歷史文獻資料中,例如:
(19)《梁書》卷14《任昉傳》:“顧己循涯,實知塵忝,千載一逢,再造難答?!保?]
(20)《舊唐書》卷141《田弘正傳》:“循涯增感激之誠,揣已積叨逾之懼。”[8]
(21)《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9:“循涯知懼,臨谷匪危?!保?]
(22)《全唐詩》卷130崔顥《奉和許給事夜直簡諸公》:“顧己無官次,循涯但自憐。遠陪蘭署作,空此仰神仙?!保?0]
(23)《全唐詩》卷513裴夷直《方丈泉》:“循涯不知淺,見底似非深。永日無波浪,澄澄照我心?!保?0]
上述材料中“循涯”釋為衡量自己的能力文通字順。至于近、現代漢語的沿著山崖義,不屬于本文討論范圍,茲不贅述。
[1]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唐玄宗.宋本大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37.
[3]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7.
[4]趙翼.陔余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3:544-545.
[5]張澤洪.道教齋醮史上的青詞[J].世界宗教研究,2005(2):112—122.
[6]張海鷗,張振謙.唐宋青詞的文體形態(tài)和文學性[J].文學遺產,2009(2):46—53.
[7]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8:253.
[8]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8:3849.
[9]慧立本,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M].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272.
[10]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858.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nation of Chinese Word Xunya in the QuanTangWen
Gao Y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19,China)
The Chinese words Xunya is found to be used more than 30 times in the QunTangWen,but its meaning of the words is obscure.After analyzing the context and its rhetoric way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word Xunya may be referred to as the ability to measure.
QunTangWen;Chinese word Xunya;exploration
H134
A
1672-6758(2015)08-0151-3
(責任編輯:宋瑞斌)
高巖,碩士,陜西師范大學。
Class No.:H134 Document Ma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