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捷,劉緒明,林 達,項劍瑜,周 露,吳恩福
(1.溫州醫(yī)科大學第三臨床學院/溫州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浙江溫州325000;2.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科,浙江溫州325000)
肋骨骨折是外傷中常見的損傷[1],也是醫(yī)學鑒定的主要內容之一。肋骨骨折鑒定主要依靠多層螺旋CT(MSCT)掃描及后處理技術,已經能夠較好地提供高質量的圖像,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為醫(yī)學鑒定工作提供有效的幫助。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卻經常遇到相同患者、相同的CT檢查技術,在不同的時間復查得到不一致的影像診斷結果。如能確立MSCT檢查細微肋骨骨折的最佳檢查時間,可有效減少誤診、漏診,在醫(yī)學鑒定工作中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回顧分析152例肋骨骨折的MSCT檢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溫州市人民醫(yī)院2008年5月至2014年1月外傷所致肋骨骨折152例,其中男102例、女50例,年齡17~90歲,平均49.9歲。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152例首次MSCT檢查在傷后1周內進行,復查時間至少有1次在傷后2~8周內(共283人次),74例患者8周后繼續(xù)復查??偣矙z查509人次,平均每人3.35次。檢查采用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 16排螺旋CT掃描機(西門子公司,德國),范圍包括胸廓全部肋骨,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自動毫安秒,準直16.00mm×0.75mm,重建層厚1.0mm,層間距0.7mm,常規(guī)行容積再現技術(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后處理,VRT旋轉最佳角度觀察每根肋骨情況,MPR對骨折肋骨及可疑骨折肋骨行沿長軸重建,對肋骨骨折及可疑骨折標記保存。
1.2.2 肋骨骨折及前后骨折數差異的認定 由2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主治醫(yī)師分別獨立閱片,仔細觀察VRT、MPR等后處理重建結合薄層橫斷位圖像確立診斷,每次閱片診斷不能對照前次檢查,如診斷結果不一致則兩人商議決定。統(tǒng)計復查與首次檢查或者多次復查間肋骨數有差異的患者,如發(fā)現有差異的肋骨骨折為完全性骨折、明顯骨折等誤診、漏診,則不計入骨折數差異組;如發(fā)現有差異的骨折為診斷困難的細微骨折,如表現為骨皮質褶皺、凹陷、隆起,一側皮質透亮影等不全性骨折,則歸入骨折數差異組。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用頻數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152例患者總共934根肋骨骨折,其中39例共97根肋骨與第1周檢查結果存在差異,最終診斷肋骨骨折為231根,第1周僅診斷134根。將這39例患者歸入差異組。該組患者共檢查138次(如1周內多次檢查僅取診斷肋骨骨折數多的一次),第1周39次,第2周26次,第3周11次,第4周7次,第5周11次,第6周11次,第7周4次,第8周8次,大于8周21次(大于8周后復查共21例患者,時間9~31周,平均時間16周)。
圖1 典型患者1第1周X線片檢查
2.2 傷后第n周與之后不同檢查周復查患者肋骨骨折數統(tǒng)計比較 傷后第2周與第1周骨折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2,第3、4、5、6、7、8周及大于8周與第1周骨折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典型患者1,男,40歲,車禍,右側第7后肋不完全性骨折,第1、2周未見明顯骨折線,內側骨皮質似見一透亮線,第4周可見骨痂形成,見圖1~3。典型患者2,女,63歲,車禍。兩側多發(fā)骨折,第1周右側第5前肋未見明顯骨折線,第5周復查可見骨痂形成),見圖4~5。傷后第3、4、5、6及大于8周與第2周骨折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7、8周復查例數過少,無法比較,合并后與第2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第4~8周中僅第5周(33根)與第3周(29根)有數據差異,其余各周復查骨折數均相同。第5周例數過少,合并第4、5周與第3周骨折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00,P=0.374);或合并第5、6周與第3周骨折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00,P=0.363);合并第4周到第8周與第3周骨折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00,P=0.337);大于8周診斷骨折數(21根)較第3周(30根)少,兩組間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616,P=0.181)。第3~8周與大于8周組復查骨折數比較共21例患者,第3~8周診斷骨折數129根,大于8周診斷骨折數106根,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26,P=0.013),相同患者大于8周復查診斷肋骨骨折數少于第3~8周復查診斷肋骨骨折數。
圖2 典型患者1第2周X線片檢查
圖3 典型患者1第4周X線片檢查
圖4 典型患者2第1周X線片檢查
表1 傷后第1周與之后不同檢查周復查患者肋骨骨折數比較(n)
圖5 典型患者2第5周X線片檢查
表2 傷后第2周與之后不同檢查周復查患者肋骨骨折數比較(n)
肋骨骨折是胸部外傷中常見的損傷[1],也是醫(yī)學鑒定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于完全性肋骨骨折傷后MSCT即能明確診斷。而對于肋骨細微骨折的診斷,現在許多學者都建議使用MSCT結合 VRT、MPR等多種后處理技術[2-3]。MSCT結合MPR、VRT等后處理技術較普通CT能顯著提高肋骨骨折診斷準確率[4-5],并且能減少診斷時間,增加工作效率[6-7]。
3.1 不完全性肋骨骨折容易漏診、誤診的原因 本組有10.9%的肋骨骨折漏診,比文獻報道略少[8]。復查CT發(fā)現漏診時對比觀察前次檢查,發(fā)現大部分為不完全性骨折或細微骨折,該類型骨折較為隱匿,CT表現為一側骨皮質斷裂、褶皺、凹陷或者隆起,甚至僅表現為一側骨皮質細線樣透亮影,與肋骨側面上的滋養(yǎng)孔不易區(qū)分。不完全性骨折因為骨折線未貫穿整根肋骨,斷端無錯位,單憑VRT三維重建多不能完全顯示而失去定位MPR重建的作用。不完全性骨折主要需要靠MPR重建技術結合薄層圖像綜合分析,細致觀察每一根肋骨骨皮質有無斷裂、褶皺等改變,而重建每一根肋骨 MPR圖像的工作量十分繁重,直接觀察薄層橫斷面圖像因為圖像過多,肋骨不在同一平面上等原因造成漏診。本組病例差異組患者病情較重,平均每人5.92根肋骨骨折,部分病情較重的患者不能配合檢查,另一部分患者年齡偏大,骨質疏松明顯,都是造成誤診、漏診的原因。
3.2 肋骨細微骨折大部分為一期愈合 細微肋骨骨折愈合期大部分沒有外骨痂生成,就此推測細微肋骨骨折大部分為一期愈合[9]。一期愈合需要的條件是絕對穩(wěn)定和豐富的血運[10],細微肋骨為不全性骨折,斷端穩(wěn)固,而且骨膜破壞輕微,血液供給良好,這兩點細微肋骨骨折都符合。不同于經典的二期愈合方式,一期愈合是在骨折斷端的間隙極為微小時,新生骨單位可由一個骨折斷端直接進入另一個骨折端。一期愈合的方式直接的,沒有肉芽組織形成,沒有骨膜反應也沒有外骨痂形成,直接由軟骨內化骨完成愈合,一般在4~6周內實現骨性充填[11],一期愈合以后很少需要塑形[12]。
3.3 細微肋骨骨折最佳檢查時間 胸部外傷所致肋骨骨折,大部分涉及事故責任劃分、賠償等問題,有無肋骨骨折、肋骨骨折數確定至關重要;受醫(yī)療環(huán)境的影響,多次復查患者每次肋骨骨折數不一致,也容易引起醫(yī)療糾紛。所以確定一個能顯著提高細微骨折檢出率的檢查時間段十分必要,不僅能減少患者多次復查的X射線輻射量,也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減少發(fā)生醫(yī)療糾紛的概率。本組研究顯示第3周及第3周以后各組與第1、2周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第4周及以后各組與第3周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認為第3周及第3周以后各周細微肋骨骨折檢出率明顯高于第1、2周。分析這與細微肋骨骨折的病理生理學過程有關。雖然一期愈合很短時間內新生骨單位從一側斷端進入另一側斷端,但成骨細胞的分化需要數天[11],軟骨再分化為骨樣骨痂,再到MSCT可分辨的程度需要的時間相對固定。本組資料顯示第2周與第1周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因該期尚處于骨折后骨痂形成早期,MSCT尚不能分辨所致。大于8周復查診斷肋骨骨折數少于第3~8周復查診斷肋骨骨折數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期愈合斷端縫隙結合實現骨性充填一般在4~6周內完成,之后骨痂量逐漸減少,診斷難度增大,如3~8周時沒有行MSCT檢查予以對比有可能再次出現漏診。盡管傷后第4周及之后部分檢查周復查患者病例數過少未能繼續(xù)統(tǒng)計分析。但是傷后第3~8周是鑒定細微骨折確定最終骨折數最佳檢查時間的結論在醫(yī)學上是可靠的。在這期間復查1次MSCT檢查結合三維重建可減少細微肋骨骨折的漏診,在醫(yī)學鑒定工作中有重要意義。
[1]Oikonomou A,Prassopoulos P.CT imaging of blunt chest trauma[J].Insights Imaging,2011,2(3):281-295.
[2]Cho SH,Sung YM,Kim MS.Missed rib fractures on evaluation of initial chest CT for trauma patients:pattern analysi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coronal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images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J].Br J Radiol,2012,85(118):845-850.
[3]Lomoschitz FM,Eisenhuber E,Linnau KF,et al.Imaging of chest trauma:radiological patterns of injury and diagnostic algorithms[J].Eur J Radiol,2003,48(1):61-70.
[4]Niitsu M,Takeda T.Solitary hot spots in the ribs on bone scan:value of thin-section reformatted computed tomography to exclude radiography-negative fractures[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4):469-474.
[5]Rivas LA,Fishman JE,Munera F,et al.Multislice CT in thoracic trauma[J].Radiol Clin North Am,2003,41(3):599-616.
[6]Alkadhi H,Wildermuth S,Marincek B,et al.Accuracy and time efficiency for the detection of thoracic cage fractures:volume rendering compared with transverse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4,28(3):378-385.
[7]Rydberg J,Buckwalter KA,Caldemeyer KS,et al.Multisection CT:scanning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Radiographics,2000,20(6):1787-1806.
[8]彭德昌,龔洪翰,劉潤,等.多層螺旋CT MIP、CPR重建在肋骨骨折醫(yī)學鑒定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7):1062-1063.
[9]Marsell R,Einhorn TA.The biology of fracture healing[J].Injury,2011,42(6):551-555.
[10]Yamagiwa H,Endo N.Bone fracture and the healing mechanisms.Histological aspect of fracture healing.Primary and secondary healing[J].Clin Calcium,2009,19(5):627-633.
[1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457-470.
[12]徐莘香.遵循骨折愈合的規(guī)律指導骨折內固定術后的治療[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2,4(4):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