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北京100029)
離婚經(jīng)濟補償,又稱家務勞動補償制度,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在家務勞動方面付出較多義務的,在離婚時有權請求另一方給予一定經(jīng)濟補償?shù)闹贫?。我國現(xiàn)行《婚姻法》第40條規(guī)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xié)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補償。本文擬就該制度的若干法律問題進行分析,以期對完善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有所裨益。
我國《婚姻法》第40條明確規(guī)定了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但圍繞該制度的理論基礎,學界存在較大的分歧,主要有家務勞動價值說、公平正義說等觀點。
家務勞動價值說認為,盡管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理論認為家事勞動只有使用價值而無交換價值,因此家事勞動也被認為是無償?shù)膭趧?。但在市場?jīng)濟制度下,勞動力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商品存在[1](P156)。家務勞動過程實際上就是勞動力商品的生產過程。這一過程雖然不直接產生市場化的商品交換價值,但其仍然具有勞動力的商品價值屬性。首先,家務勞動雖然不能直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卻可以為家庭節(jié)約經(jīng)濟成本,從而間接增加家庭財富[2](P84)。由家庭成員承擔了家務勞動,家庭便無需支付一定的對價來讓他人代為完成這些工作。其次,家務勞動如果由一方全部或者大部分承擔,可以為另一方制造條件以便盡可能多地為家庭創(chuàng)造財富。在時間和精力稀缺的背景下,當某人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投入家庭時,就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市場職業(yè)中,因而也就失去了本來可以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職業(yè)獲得利益的機會,因此對方創(chuàng)造的財富也是家務勞動價值的體現(xiàn)[3](P102)。
對此,部分學者認為,盡管家事勞動本身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但這并非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依據(jù),因為夫妻婚后所得共同所有制度已對這種價值予以肯定,因此,離婚經(jīng)濟補償?shù)囊罁?jù)在于,通過保護妻子對婚姻的信賴以增進他對婚姻的投入,促進婚姻家庭內部分工以最終實現(xiàn)家庭福利最大化[4](P67)。部分學者認為請求權人之所以能享有經(jīng)濟補償?shù)臋嗬且驗楦冻隽似淞x務以外的貢獻,其原理更接近于無因管理,類似于民法理論上的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5](P220)。
除上述理論外,還有學者認為離婚經(jīng)濟補償?shù)睦碚撘罁?jù)是公平正義[6](P9)。該理論認為,在一個婚姻關系中,雙方對將來永久的共同生活是有一個期待性的,彼此間的信賴是婚姻關系得以延續(xù)的基本?;诖?,夫妻雙方才會對家庭付出義務。但由于家務分工的存在,雙方對家庭的付出是不可能對等的,而對家事付出義務較多的一方,必然會在個人發(fā)展上受到影響。由于其大量的家務勞動不能轉化為社會上所流通的價值,其個人財富的取得必然少于另一方,在工作能力上得不到鍛煉,又使其財富的創(chuàng)造能力落后于另一方。如果婚姻關系破裂,過往的時間是不可追回的,其已經(jīng)喪失了積累工作經(jīng)驗與提高自己素質的機會。往后的生活中,可能導致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相對的,配偶另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并且鍛煉了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了個人的素質,離婚時明顯比分心于家事的一方有利。此時,若不對為家事勞動付出較大義務的一方進行補償,則會有失公平。
筆者認為,上述理論都能對離婚經(jīng)濟補償提供理論支撐,但相對而言,勞動價值說更為可取,而其它學說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首先,家務勞動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作為人類勞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僅同樣消耗人的體力和腦力,而且作為勞動成果同樣凝結了人類的勞動[7](P10)。家務勞動的這種價值屬性理應得到社會的肯定和法律的尊重。事實上,所謂的不當?shù)美f,其背后的邏輯也是以肯定家務勞動的價值屬性為前提,否則何來“得利”之說。因此不當?shù)美f與其說是為離婚經(jīng)濟補償提供理論依據(jù),不如說是在為離婚經(jīng)濟補償請求權的性質進行界定。
其次,無因管理是指一方?jīng)]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無因管理以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為前提條件。但家務勞動范疇廣泛,涵蓋了贍養(yǎng)老人、教育子女等事項。而無論是贍養(yǎng)老人,還是教育子女,都是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況且,教育子女,很難說是為他人利益著想,因此所謂的無因管理說值得商榷。
最后,公平正義說將離婚經(jīng)濟補償歸因于對家務勞動付出較多一方在事業(yè)上受到的影響,認為離婚經(jīng)濟補償是對該影響的一種補償。筆者認為,機會的損失的確是一種損失,但機會損失本身較為抽象,難以評估。事實上,有機會不等于就一定能把握機會,把握機會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成功。生活中對家務勞動貢獻較少,但在事業(yè)上沒有進展的人并非沒有。因此,家務勞動的確會對事業(yè)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但二者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更何況,依照公平正義說,請求補償?shù)囊环綉獙ψ约旱膿p失承擔舉證責任,這無疑會增加其訴訟負擔。
我國《婚姻法》第40條將離婚經(jīng)濟補償?shù)倪m用限于“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情況。學者認為這限制了離婚經(jīng)濟補償?shù)倪m用范圍,直接造成了其在實踐中適用較少的后果[8](P34),這是本條的重大缺陷。由此,圍繞離婚經(jīng)濟補償與分別財產制,理論界形成了肯定說、否定說和折中說三種觀點。
肯定說認為,在實行分別財產制的情況下,由于婚姻期間夫妻一方所得的財產歸個人所有,因此對從事家務勞動的夫妻一方進行適當?shù)慕?jīng)濟補償是必要的;但在實行共同財產制的情況下,由于婚姻期間夫妻一方所得財產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這本身就承認了家務勞動與社會勞動具有同等價值[9](P34)。既然夫妻共同財產制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對家務勞動的承認,那么,再將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張到這一領域,也就失去了其意義[10](P234)。一般不對從事家務勞動的夫妻一方給予補償,否則可能會導致該方雙重獲益[3](P101),即在享有配偶他方職業(yè)勞動收益的同時,又于離婚時獲得經(jīng)濟補償。因此,堅持以分別財產制為適用前提是為了避免家事勞動價值的重復評價。夫妻共同財產制已經(jīng)包含了家事勞動的價值評價[11](P313)。
對此,有學者指出,這種觀點只是靜態(tài)地觀察夫妻財產制,夫妻共同財產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一般經(jīng)過投入——獲取人力資本——換取財產等階段。當投入——換取人力資本后就離婚,則會出現(xiàn)有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之權,而無財產可分割的情況[12](P78),這可能會造成受益配偶方對受損配偶方家務勞動價值的“雙重”剝奪,即離婚時,既無共同財產可供分配,又無須承擔經(jīng)濟補償?shù)呢熑危?3](P76)。因此,多數(shù)學者建議擴大本條的適用范圍,突破分別財產制的限制,主張無論實行分別財產制,還是夫妻共同財產制,只要一方對婚姻家庭做出了特別貢獻,一方超出法定義務的付出,而另一方因此付出而獲得了利益,離婚時,無論有無現(xiàn)存財產,他方都應當給予經(jīng)濟補償[12](P79);更有學者以“國外的立法表明,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并非被限定于夫妻分別財產制的場合,離婚經(jīng)濟補償與夫妻財產制之間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為由,主張刪除本條規(guī)定,以夫妻共同財產制代替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14](P108)。
折中說則認為,離婚經(jīng)濟補償與夫妻財產制的類型之間是有必然的聯(lián)系的,為了避免共同財產之下夫妻一方的雙重獲益,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應以分別財產制為主,但在可供分割的共同財產較少且不足以補償夫妻一方家務勞動價值等情況下,應給該方適當?shù)慕?jīng)濟補償。質言之,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適用范圍以實行分別財產制的夫妻為主,并且以有條件地適用于實行共同財產制的夫妻為輔[3](P101)。
由上可見,盡管肯定說和否定說存在觀點上的分歧,但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夫妻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即在保障對家務勞動付出較多的一方能夠獲得充分補償?shù)耐瑫r,避免“雙重收益”或者“雙重剝奪”的發(fā)生。但上面的分析表明,單獨采用任何一種方法都無法圓滿地解決問題,為此,筆者贊同折中說,認為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應以分別財產制為主,但在可供分割的共同財產較少且不足以補償夫妻一方家務勞動價值等情況下,即便是夫妻共同財產制,也可適用離婚經(jīng)濟補償。
所謂人力資本,是指體現(xiàn)在人身上,用來提高未來收入并不斷增值的能力,包括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資歷等。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利用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個人智力投資,或出國深造,或攻讀碩士、博士,或者學習一技之長,而另一方承擔了主要或全部的家務勞動,犧牲自己的發(fā)展機會,全力支持對方的事業(yè),使其人力資本不斷提高。如果離婚時人力資本已經(jīng)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那么通過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承擔家務勞動較多的一方可以分享對方人力資本升值帶來的收益。但如果在婚姻終止時,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獲得的文憑、執(zhí)照或資格等尚未轉化為有形的物質財富,又或夫妻雙方采取的是分別財產制,此時該如何對人力資本投資進行補償?對此,我國《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未作明確規(guī)定,理論上則見仁見智,主要有共同財產分割說和夫妻財產補償說兩種理論。
共同財產分割說認為,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一方取得的職稱、執(zhí)照、資格等,具有財產的屬性,是一項無形財產。為實現(xiàn)對婚內配偶一方(貢獻方)為支持或協(xié)助配偶他方(受助方)的學業(yè)、事業(yè)的非經(jīng)濟貢獻和經(jīng)濟貢獻之補償,應當將受助方在婚姻期間取得的學歷文憑及職業(yè)資格證書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在離婚時將它們視為“無形財產”予以分割。
夫妻財產補償說則認為,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一方取得的學歷、文憑及職業(yè)資格并非民法上的財產,不具有可分割性。其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著眼點不應放在擴大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上,而應放在離婚救濟制度的補充、完善上[15](P32)。鑒于我國《婚姻法》對離婚后針對貢獻配偶的“恢復”性扶養(yǎng)制度未予規(guī)定,考慮到貢獻方在婚姻存續(xù)期間為支持受助方獲得學歷文憑及職業(yè)資格證書,而延誤自身的受教育、培訓、受雇的機會或喪失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對于因此而受到損害的利益,受助方應通過承擔給付“恢復”性扶養(yǎng)費的義務來予以補償,即如果夫妻一方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對另一方獲得學歷學位、職業(yè)技能做出貢獻并導致喪失其自身的受教育、進修或培訓機會,離婚時有權請求另一方為其提供適當?shù)膮⒓幽硨W歷的學習或某職業(yè)培訓的費用。還有學者認為受助方補償?shù)牟⒎菍Ψ降臋C會損失,而是貢獻方對婚姻的期待利益,并主張擴大我國《婚姻法》第46條規(guī)定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以保護無法定過錯配偶一方的合法權益[16](P154)。
筆者認為,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原則上應以分別財產制為前提,在此情況下,不存在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的問題,自然也無“共同財產分割說”適用之余地;然如前文所述,在某些特定條件下,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也可適用于共同財產制,此時該如何對人力資本提升進行救濟,確有探討之必要。從上文可知,共同財產分割說和夫妻財產補償說爭論的焦點是人力資本的屬性,對其不同的定性決定了不同的救濟途徑。本文無意就文憑、資格或執(zhí)照等人力資本投資成果的財產屬性進行討論,但認為夫妻財產補償說更為可取,理由如下。
首先,人力資本的提升具有強烈的人身屬性,主要是個人努力的成果。質言之,家務勞動一方提供的支持,的確為對方獲得學歷、資格、證書,提升自身素質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卻并非其成功的充分條件。事實上,現(xiàn)實中在有人提供家務勞動支持的情況下,依然不能獲得文憑、學歷或資格證書,甚至根本不去提升自身人力資本的大有人在。筆者認為,人力資本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果沒有婚前長期教育打下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人能在婚后的幾年時光獲得高層次的提升。因此,筆者看來,所謂的“人力資本升值”是在婚前人力資本基礎上發(fā)生的,即便將人力資本視為財產,具有可分割性,按照“原因力”的大小,其也應被視為是婚前個人財產的“衍生品”,屬于受助方個人所有,此時貢獻方可以要求受助方進行補償,但不能因此而主張共有分割。
其次,家務勞動一方的支持并不必然導致另一方人力資本的提升。實踐中,業(yè)余時間用于玩樂的是大多數(shù),參與職業(yè)提升的乃是少數(shù);更多的情況是,一方投入的家務勞動并未換來對方人力資本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貢獻方操持家務,而受助方并未獲得人力資本提升,那么此時是否補償?如果依共同財產分割說,對貢獻方的補償應以受助方人力資本提升為前提,但由于其根本沒有獲得人力資本提升,此時將面臨無財產可供分割的窘境;但如果因此而不補償,似乎意味著貢獻方勞動的價值取決于對方,即對方人力資本提升了,那么貢獻方的勞動就有價值,如果對方人力資本沒有提升,那么貢獻方的勞動就沒有價值,這顯然有違家務勞動的價值屬性。
再次,資格、學歷的作用難以評估。當今社會是一個證書的社會,為了找一份工作,一個人可能會考很多與自己主業(yè)毫不相干的證書。比如一個人可能考了會計、律師、駕照等證書,但在找工作時,很難評價用人單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考慮了以上因素。更何況現(xiàn)實中,不少人考了資格,卻從來沒有從事相關的職業(yè),僅僅是作為簡歷上錦上添花的一筆,這種情況下,讓其進行補償,有違公平原則。
最后,在某些情況下,共同財產分割說將面臨適用的困境。依共同財產分割說,人力資本的提升應作為共同財產予以分割,那么依該規(guī)則,當貢獻方在承擔較多家務勞動的同時,仍獲得了學歷、資格等人力資本的提升,而受助方卻沒有獲得,此時如果離婚,貢獻方的學歷、資格或者人力資本,也應作為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如此一來,無疑會對貢獻方構成雙重剝奪,也顯然有違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立法目的;但如果不進行分割,則有違上述規(guī)則,有違夫妻共同財產制的規(guī)定,此時將陷入兩難的困境。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而婚姻是家庭的起點,在當今離婚率逐年提升的情況下,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對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婚姻家庭立法以簡單、概括為特色,但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民眾婚姻家庭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現(xiàn)行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遠不能適應現(xiàn)實之需,完善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也已成為法學界的共識。筆者認為,家務勞動作為一種勞動形式,其本身具有價值屬性,這足以為該制度提供理論支持,在構建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時,應始終圍繞該價值屬性,并以此作為統(tǒng)領其它相關問題的出發(fā)點,這意味著補償?shù)姆秶鷳约覄談趧拥膬r值為基礎進行評估,而不考慮家務勞動價值之外的其它因素,以此實現(xiàn)與其它離婚救濟制度功能的劃分。
[1]吳琦.家務貢獻補償制度的解構與重塑[J].江西社會科學,2013(3).
[2]李娟.論家務勞動在夫妻財產分割中的確認與補償[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13(2).
[3]陳葦,于林洋.論我國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命運:完善抑或廢除[J].法學,2011(6).
[4]劉廷華.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理論依據(jù)與完善措施[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2(5).
[5]郭際,宋慶麗.試論我國離婚經(jīng)濟補償?shù)姆芍贫龋跩].江西社會科學,2007(12).
[6]施宏正.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適用[J].法制與經(jīng)濟,2013(1).
[7]蔡淑燕,徐慧清.女性與家務勞動研究初探[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6).
[8]巫昌禎,夏吟蘭.《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之我見[J].政法論壇,2003(1).
[9]巫昌禎.婚姻法執(zhí)行狀況調查[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0]李?。x婚救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
[11]張穎.我國家事勞動價值立法研究[M]//陳葦.家事法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
[12]李洪祥.論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重構[J].當代法學,2005(6).
[13]熊金才.離婚經(jīng)濟補償?shù)睦碚搫?chuàng)新與實踐突破[J].汕頭大學學報,2013(1).
[14]宋豫.試論我國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的存廢[J].現(xiàn)代法學,2008(5).
[15]陳葦,曹賢信.論婚內夫妻一方家務勞動價值及職業(yè)機會利益損失的補償之道[J].甘肅社會科學,2010(4).
[16]余延滿,梁小平.論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人力資本與離婚損害賠償[J].江西社會科學,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