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祥
[摘要] 目的 探討數字X線攝影對比平衡滑塊控件在診斷老年胸腰段椎體病變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收集我院2010~2013年拍攝的100例老年胸腰段椎體數字X線攝影影像資料,回顧性調整對比平衡控件后,對調整前后的圖像質量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 通過調節(jié)對比平衡滑塊控件后,各數字X線攝影片上椎體細節(jié)影像顯示優(yōu)于未調整前的影像,甲級片率較調節(jié)前提高23%。 結論 運用對比平衡滑塊控件顯著提高了老年胸腰段椎體數字X線攝影的影像質量,為疾病的正確診斷提供了更可靠的影像依據。
[關鍵詞] 數字X線攝影;對比平衡;老年胸腰段椎體;骨質疏松
[中圖分類號] R44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4-93-03
Clinical value of balanced control of digital X-ray photography in diagnose of aged vertebral lesions of thoracolumbar segment
ZHAO Jixia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Xuzhou 221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balanced control of digital X-ray photography in diagnose of aged vertebral lesions of thoracolumbar segment. Methods 100 aged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lesions of thoracolumbar segment who were screen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3 were adjusted retrospectively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age quality pre-and post adjustment. Results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balanced control, the image of vertebral details in digital X-ray photography was better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first level image was 23%, than before adjustment. Conclusion The balance control of slider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image quality of digital X-ray photography in aged vertebral lesions of thoracolumbar segment, has provided more reliable pictorial basis for accurate diagnosis of disease.
[Key words] Digital X-ray photography; Balanced; Aged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body; Osteoporosis
老年胸腰段椎體攝影在日常工作中投照率較高,有研究發(fā)現[1],通過調整專家模式下的對比平衡(contrast balance, CB)滑塊控件,回顧性處理同一例患者圖像,能較好地顯示胸腰段椎體細微結構及部分肺組織結構。現就我院開展的運用調整專家模式下的CB滑塊控件處理數字X線攝影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在老年性胸腰段椎體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0~2013年老年胸腰段椎體攝影圖像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50~80歲,平均65.5歲。所有患者攝片申請時均述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病程1~35d,中位數7d,臨床考慮系由于外傷或其他原因導致的下胸椎或上腰椎病變。
1.2 設備
Digital Diagnost數字化X線機(荷蘭飛利浦公司);雙平板17吋×17吋探測器;Agfa Drystar5503激光打印機。經肛型腸梗阻導管套件使用大連庫利艾特公司生產的套件,包括:22F硅膠導管、26F擴張管以及Y型接頭。
1.3 攝影方法
常規(guī)進行標準的老年胸腰段椎體正側位攝影,自動曝光控制技術(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確保最小的曝光劑量,攝影距離 110cm。以常規(guī)DR圖像作為對照組,同樣的圖像經CB處理后與對照組圖像進行對比分析。
1.4 調整方法
系統(tǒng)在專家模式/UNIQUE下調整主要參數變量值范圍及其意義:密度(density)數值大小變化范圍在0.8~1.2,為目標區(qū)域選擇光學密由高至低的變化。非線性灰度系數(gamma)數值大小變化范圍在0.6~1.0,用于調整整體對比度,顯示圖像的層次效果。CB數值大小變化范圍在0.7~1.0,其在局部亮度/密度方面影響對比度。通過對CB滑塊控件及主要輔助參數的調整,使得胸腰段的椎體結構的骨皮質和骨小梁質能夠清晰辨認。
1.5 評價方法
由影像科主任醫(yī)師兩名、主任技師和主管技師各一名采用雙盲法對兩組圖像進行測評,以下段胸椎與上段腰椎的主要解剖結構的細節(jié)清晰可見程度來代表圖像質量,分為三級:(1)丙級:解剖結構特征隱約可見;(2)乙級:解剖結構細節(jié)顯示;(3)甲級:解剖結構細節(jié)清晰可見。endprint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調整前后的圖像質量結果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調整CB后胸腰段椎體影像解剖結構細節(jié)可見程度明顯提高(圖1~2);未經處理的DR胸腰段椎體影像黑化度高,對比度差,調整后局部密度和對比度獲得改善,影像顯示層次更為豐富(圖3~4),并最終使得調整后的甲片率明顯優(yōu)于DR常規(guī)攝影圖像(x2=25.04,P<0.05)。
3 討論
DR最早由Sterling公司申請專利,基本原理是應用X線照射非晶硒后在晶體管陣列上產生正比于X線強度的電荷,經模/數轉換后形成數字化信號。由于數字X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較計算機X線攝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具有如下優(yōu)勢[2-3]:(1)成像速度快(<3min),工作效率高;(2)更高的空間分辨率,可達3.6LP/mm,圖像清晰度高;(3)更高的動態(tài)范圍,曝光寬容度大;(4)較高的量子檢出率(detective quantum efficiency, DQE)(>60%),可降低曝光劑量;(5)圖像層次更豐富,圖像邊緣銳利、清晰;(6)強大的圖像后處理功能可改善圖像細節(jié)的顯示,故目前臨床上已普遍采用DR來進行老年胸腰段椎體的攝影。但由于此處組織結構的差異使得局部影像密度反差較大,胸椎下段常規(guī)DR影像黑化度高,椎體結構難以顯示清晰,整幅圖像顯示欠佳,給影像診斷帶來諸多不便。在醫(yī)療影像領域,圖像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為診斷提供信息。因此,一張完美“漂亮”的膠片要具備適當的密度、良好的對比度、鮮明的銳利度,將更多的解剖細節(jié)和病變信息展現在醫(yī)師面前,以此為依據做出更加準確的診斷。
圖像處理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保證觀察者對圖像有較大的敏感性,可視范圍要越廣越好,通過調整CB后胸腰段椎體影像解剖結構細節(jié)可見程度提高,這樣就會觀察到更多的影像信息,降低漏診及誤診率。DR具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包括對比度、邊緣處理、黑白反轉、放大、測量等,曝光后快速顯示圖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改善了工作流程,減少了廢片和重復攝片,減少了對患者不必要的輻射。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 [4]。老年人由于骨骼的脆性增加,活動不便,突發(fā)情況自我保護能力低,外傷后易導致腕關節(jié)及股骨頸骨折,尤其是胸腰段椎體楔形改變。老年性胸腰段的組織結構厚度和密度差異較大,下胸椎段主要有大量含氣的肺組織,對X線的吸收相對較少,X線易穿透,影像呈低密度;上腰椎段主要有肝臟、脾、腎實質器官,對X線的吸收相對較多,X線不易穿透,影像呈高密度,常規(guī)的DR影像在同一張膠片上顯示影像胸椎下段曝光過度,黑化度高,圖像較黑,部分上段腰椎由于骨質疏松曝光略顯不足,圖像較淡,DR常規(guī)圖像顯示欠佳,影像細節(jié)顯示模糊,給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較易漏診[5-7]。而通過調整滑塊控件參數可獲得對比度良好的圖像,更符合臨床診斷的需求[8-11]。本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經過調整CB后胸腰段椎體影像解剖結構細節(jié)可見程度明顯提高,未經處理的DR胸腰段椎體影像黑化度高,對比度差,調整后局部密度和對比度獲得改善,影像顯示層次更為豐富并最終使得調整后的甲片率明顯優(yōu)于DR常規(guī)攝影圖像。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調整時,可以使用CB滑塊控件在兩個極值之間進行無級調整,使高密度組織與低密度組織在同一幅圖像上顯示出良好的對比度,更能避免胸腰段錐體病變的漏診[12-13]。
綜上所述,通過控制調整滑塊控件CB,輔以調整密度、非線性灰度系數對數字X線攝影圖像進行處理后,能夠獲得高清晰度、高對比度的圖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胸腰段椎體病變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余建明,楊明,雷子喬,等.數字X線攝影組織均衡技術在胸腰段椎體病變的應用價值[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08,12(1):30-33.
[2] 余建明.醫(yī)學影像技術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22-145.
[3] 曾勇明,張志偉,陸云峰,等.非晶硒平板探測器DR與CR胸腰脊柱成像的比較[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8):1116-1118.
[4] 薛延.骨質疏松癥診斷與治療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43.
[5] 王會利,王宗成.胸部DR攝影組織均衡技術的應用[J].影像技術,2007,2:53-56.
[6] 孫存杰.醫(yī)學影像檢查技術[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13:4.
[7] 陳志輝,劉振.CR于DR全脊柱成像質量對比研究[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1,32(8):68.
[8] 莊艷妮,鄭國榮.組織均衡技術對數字化頸椎側位圖像質量影響的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0):48-49.
[9] 許建杰,盧簡言.DR組織均衡技術在胸腰段椎體攝影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1,32(23):4747-4748.
[10] Gomi T,Nakajima M,Fujiwara H,et al.Comparison of chest dual-energy subtraction digital tomosynthesis imaging and dual-energy subtraction radiography to detect simulated pulmonary nodules with and without calcifications[J].Academic Radiology,2011,18(2):191-196.
[11] 唐輝,殷焱.常規(guī)數字化X線攝影與組織均衡技術在鼻骨外傷診斷的比較[J].放射學實踐,2010,25(8):927-928.
[12] 龐小平,吳南洲.直接數字X線攝影組織均衡技術在頸胸段攝影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17):3090-3093.
[13] 程慶山,董光佐.X線檢查和CT掃描對胸部創(chuàng)傷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6):1933.
(收稿日期:2014-09-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