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故事,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思想和行動,展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告訴人們在困難面前應采取的態(tài)度和措施,到今天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看愚公是克服了哪些困難,矢志不渝,挖山成功的。
作者作品
列子,名御寇,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戰(zhàn)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10萬多字。對后代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傳說他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被后世尊奉為“沖虛真人”。著有《列子》一書,大多散失。本文選自《列子·湯問》?!读凶印酚置稕_虛經(jīng)》,是道家重要經(jīng)典。今本《列子》錄有八篇,其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所作,為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成的。
作者軼事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但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有人勸鄭國執(zhí)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绷凶有χ鴮ζ拮诱f:“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币荒旰筻崌l(fā)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列子得以安然無恙。
太行、王屋
太行又名太行山,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于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qū),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濟源市,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岳,南臨黃河,是中國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一謂“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一謂“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
《愚公移山》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奧秘,渴望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閱讀這篇短文,應把握以下美點:
一、故事離奇曲折
文章篇幅非常短小,僅387字,卻因作者巧妙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使短文曲折多姿,尺水興瀾。文章開篇首先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點明移山的原因。有了這個想法,愚公“聚室而謀”便水到渠成。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唯有“其妻獻疑”,使挖山出現(xiàn)第一次波折。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移山就成空想。經(jīng)過討論,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接著出現(xiàn)了移山勞動的盛況,問題似乎向理想的方向發(fā)展著。但此時又出現(xiàn)了第二次波折,智叟的“笑而止之”。為解決這一問題,老愚公與智叟展開辯論,不但讓智叟“亡以應”,更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挖山繼續(xù),似乎沒有障礙了,但此時作品又設意外——“操蛇之神”上告,這一問題最終得以解決——“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實現(xiàn)了自己的宏愿。這樣的結(jié)尾為故事畫上了一個神話性的圓滿句號,迭起的懸念到此戛然而止,產(chǎn)生無窮的意蘊。
二、人物個性突出
作品完美地塑造了一個壯志凌云、豪情滿懷、干勁沖天、不懼困難的愚公形象。為突出這一人物形象,文章有正面直接描寫,如寫他“年且九十”的年齡,仍親率子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展現(xiàn)他腳踏實地,苦干實干,堅持不懈的個性。寫他與智叟展開辯論,用個性化的語言和富含哲理的語言來凸顯他心雄膽壯、人老志堅的性格。也有側(cè)面描寫,如借助山高、路遠、挖山工具簡單來烘托挖山的困難,側(cè)面突出愚公挖山的堅定不移。通過與智叟對比,突出其豪情滿懷,具有遠大的抱負和造福后代的驚人毅力。文章最后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也從側(cè)面突出了愚公的人格魅力。正是運用正側(cè)面相結(jié)合的手法,作品中愚公這一光輝形象才成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人物,他也因此成為人們期望戰(zhàn)勝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愿望的象征。
三、手法色彩浪漫
浪漫主義手法是文藝的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之一,是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夸張的手法來展開情節(jié),塑造形象。作為一篇經(jīng)典的寓言,《愚公移山》一文也巧用這種手法,主要表現(xiàn)在兩點:一是在挖山?jīng)Q定和開展過程中,文章一再渲染山高(高萬仞)、人老(年且九十、始齔)、運送土石距離(投諸渤海之尾)和時間之長(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等,就是采用夸張的浪漫手法,意在突出挖山的困難,突出愚公挖山?jīng)Q心之堅;二是文章采用神話結(jié)尾,寫天帝被愚公的挖山不止的誠心所感動,于是派夸娥氏二子將山背走,借助神的力量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既充滿了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情調(diào),又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愿望,增加了文采,與封建迷信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1.字詞積累
荷擔(hè) 始齔(chèn)
窮匱(kuì) 魁父(fǔ)
2.通假字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3.詞類活用
畢力平險: (險:形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狀語,用箕畚裝)
面山而居 (面:名作動詞,面向著)
4.古今異義
河陽之北 (河,古:黃河;今:泛指一般河流。陽,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陽)
指通豫南 (指,古:直,一直;今:手指)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毛,古:草木;今:毛發(fā))
5.一詞多義
且 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語氣詞)endprint
6.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困難在哪里?
7.愚公認為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什么?
8.愚公“愚”嗎?愚公具有怎樣的形象?如何刻畫的?
9.“其妻獻疑”與智叟“笑而止之”實質(zhì)是否一致,為什么?
10.文章以神話結(jié)尾有什么妙處?
一個老頭,一座大山,愚公發(fā)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最終感動天帝,成功移山,這種精神有價值嗎?今天還需要嗎?讀完《愚公移山》,我們再來讀讀下面的文章。也許你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我們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汪金友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發(fā)表著名演講《愚公移山》65周年。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經(jīng)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65年轉(zhuǎn)瞬即逝。今天,我國經(jīng)濟形勢和發(fā)展任務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
按照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
他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guī)卓诒成闲欣?,翻過大山,走不多遠,就可以到達洛陽、鄭州、西安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在華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莊。
他為什么不找領導解決呢?兩座大山,擋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鄉(xiāng)長匯報,還可以找縣長匯報。如能爭取到國家立項撥款,還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說,這樣一來,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學習的榜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主動挖山”的精神。在我們的面前,還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區(qū)、基層單位和工作較艱苦的行業(yè),都需要有人去“挖”?,F(xiàn)在,很多大學畢業(yè)生主動做當代“愚公”:他們也知道大城市里經(jīng)濟待遇高,生活條件好,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基層,奔向西部,奔向艱苦的地方。因為他們明白,“搬家”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卻改變不了艱苦地區(qū)的落后面貌。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給領導,推給集體,留給后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并在統(tǒng)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問題、穿衣問題、工具問題、傷病問題、有人說閑話的問題、做了驚天動地的好事卻沒有得到獎勵的問題等等??墒菬o論遇到什么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干。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充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yè)奮斗終身。事業(yè)的成功與實干密不可分。我們今天學習《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干不成的事業(yè)。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無論怎樣變,但直面困難,求真務實的精神不能變。時代在發(fā)展,也許生活中沒有大山的阻擋,但會有許許多多看不見的“大山”擺在我們面前。面對這些無形的“大山”,我們唯有繼續(xù)發(fā)揚愚公挖山不止,埋頭苦干的精神,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想一想,這“無形”的大山又指的是什么呢?
閱讀《愚公移山》(選文略),回答問題。(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卷)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雜然相許 吳廣以為然
D.以君之力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3.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的意思。
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4.實現(xiàn)中國夢,任重而道遠。從選文中愚公的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yǎng)?
知識把握
6.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難在:山高、人老、路遠、工具簡單,有阻力等。
7.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8.愚公不“愚”。因為他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造福子孫后代;他認為山能被移走,具有發(fā)展的眼光,最后移山感動了天帝,也說明其不“愚”。形象見“美點二”。
9.不同,前者不反對移山,是關心,憂慮,是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助于移山;后者反對移山,是譏笑、嘲諷。
10.側(cè)面寫出愚公精神的偉大,反映了古人借助超人的力量來實現(xiàn)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使文章具有神話色彩。
拓展閱讀
示例如:無形的大山指的是人生的困難、挫折等。
考題回放
1.(1)水的南岸(2)削減(3)交換
2.D
3.(他們)鑿石頭,挖土塊,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4.敢想敢干(不安于現(xiàn)狀);團結(jié)合作(廣泛依靠群眾);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做事不畏艱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