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林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北京 100732)
信息技術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措施
荊林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北京 100732)
本文從信息時代的來臨入手,分析了信息時代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挑戰(zhàn),最后,思考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如何應對信息的挑戰(zhàn)。
信息技術;大數據;哲學社會科學
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經歷了數次技術變革。我們把這些巨大的技術變革,歸納為五次,如下表1所示:
表1 巨大的技術變革
資料來源:荊林波:《技術變革與模式創(chuàng)新》,2010年電子商務高峰論壇演講稿。
我們目前處于信息技術的變革時期,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普及,打破了傳統(tǒng)的人際交互模式,催生了各類新型的模式,如表2所示,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飛躍發(fā)展,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日益融合,對人們的生產、消費和生活乃至社會交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表2 互聯網的技術發(fā)展
資料來源:荊林波:《技術變革與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fā)展》,《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3期。
說明:這里截取五年一個周期,一方面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摩爾定律日益縮短,另一方面,恰好每個五年中都誕生了具有標志性的公司,或者推出創(chuàng)新型產品與服務。當然,在未來有可能隨著技術創(chuàng)新日益深化與加速,五年分階段可能讓位于三年分階段甚至每年一個階段。
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通過提供新的服務、新的市場和新的經濟組織方式,撬動著傳統(tǒng)經濟的轉型升級。[1]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它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2]
(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變化
哲學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為對象的。人類社會沿著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的路徑發(fā)展,這種社會變遷帶來的沖擊,使得我們的研究對象發(fā)生了“巨大的裂變”,同時,伴隨著鮮明的“碎片化”特征,尤其是其間眾多產業(yè)融合的話題,這是信息社會區(qū)別于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需要我們引起高度的重視!
(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過程的變化
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活動離不開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與生產,并通過傳播擴大其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力,同時,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又受到各類信息的干擾,即信息傳播中的一個要素——“噪音”。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而我們的研究過程,往往受到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干擾,可以說,這種干擾在互聯網時代達到了頂峰:體現出隨時隨地、跨越疆域、虛無縹緲、真?zhèn)坞y辨、無限放大等特征。
由于互聯網尤其是移動手機的普及,導致研究機構獨占信息的優(yōu)勢喪失,研究機構如何滿足顧客的多元化的知識需要。以圖書館為例,根據《辭?!返慕忉?,圖書館是“收集、整理、保管、傳遞和交流人類知識和信息,以供讀者參考、利用的文化機構或服務體系”。[3](P1899)圖書館的業(yè)務工作一般包括文獻的收集、整理、典藏和服務4個部分。而很顯然,數字化的時代,文獻的收集、整理與典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而圖書館的服務——除了借閱以外的文獻資訊、知識服務、個性定制等成為當今乃至未來的競爭焦點。也就是說,圖書館必須告別傳統(tǒng)的被動接待讀者上門借閱,而要主動走出去,了解讀者的需求,不僅僅是訂閱圖書報刊的需求,還是基于顧客為中心的需求導向的各類知識服務。①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在2014年創(chuàng)辦了知識定制研究部,探索開展知識定制服務。同時,傳統(tǒng)的圖書情報服務機構的服務基本上是標準化的服務,而在信息時代由于顧客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必須把傳統(tǒng)的標準化服務向個性化知識服務進行變革。
(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主體的變化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同樣地,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強烈影響,尤其是與信息社會同步成長的青年研究人員!特別是,大數據時代帶來的角色變化,研究機構由傳統(tǒng)的物理藏書優(yōu)勢地位逐步變化為數字存儲的劣勢地位。國際數據公司定義了大數據的四大特征:海量的數據規(guī)模(vast)、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tài)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和數據價值(value)的低密度化。僅從海量的數據規(guī)模來看,全球IP流量達到1EB所需的時間,在2001年需要1年,在2013年僅需1天,到2016年預計僅需半天。全球新產生的數據年增40%,全球信息總量每兩年就可翻番。2011年全球數據總量已達到1.87ZB(1ZB=十萬億億字節(jié)),如果把這些數據刻成DVD,排起來的長度相當于從地球到月亮之間一個來回的距離,并且數據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飛快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35~40ZB,10年間將增長20倍以上。[4]
在大數據的沖擊下,研究機構首先要考慮自己的基礎設施能否與時俱進,提供與大數據相匹配的大規(guī)模分布式的計算機集群,[5]特別是與日俱增的存儲能力的提升。同樣,圖書情報機構要思考如何從過去的紙質圖書期刊報紙的存儲優(yōu)勢,擴展到保持大數據存儲的優(yōu)勢。在某種程度上說,今天的圖書館已經不能簡單地按照藏書量大小來說明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而要兼顧其數據存儲能力是TB級還是PB級。[6]
對于研究者自身的挑戰(zhàn)在于:研究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能否跟隨信息社會的潮流?研究者能否與時俱進,打破常規(guī)?研究者能否敏銳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對策?這種影響明顯地給研究者的研究帶來雙重效應:
(1)“積極效應”在于:研究者真正實現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以快速地、及時地、全天候、跨疆域地進行信息交流。
(2)“消極效應”在于:研究者面臨著海量的信息,根本無法做到“通曉天下”。換言之,研究者面臨著眾多困惑——如何處理海量數據?如何過濾多余的信息?如何快速地挖掘數據?如何改進我們的研究方法?如何針對80后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一代”進行思想教育?如何傳承中國文化?如何應對外來敵對勢力對我的意識滲透?
正如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所指出的:“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繼續(xù)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tài)勢,但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國內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特征更加明顯,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國內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不斷鞏固壯大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p>
由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過程與研究主體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裂變,我們歸納出哲學社會科學有如下特點。
(一)知識
在農業(yè)社會,知識往往體現為經驗,經常的表現形式是“我爺爺說”“我奶奶說”“我爸爸說”和“我媽媽說”等等,而這種知識的積累是非常緩慢的,進入工業(yè)社會,人類通過科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來積累知識,并且,進入信息社會,知識的內涵與外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的產生規(guī)律與傳播規(guī)律都發(fā)生了變化,難以找到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
(二)知識體系
農業(yè)社會的知識體系是“點點滴滴”逐步連成“線條”,而工業(yè)社會的知識體系可以表述為“塊狀結構”,它以某個學科領域來確立各自的定位,而信息社會的知識體系呈現為“碎片化”。這種“碎片化”的知識體系,呈現出發(fā)散現象,表面上看毫不相關的知識或者事物,但是會在某個節(jié)點上相連接,結果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
(三)知識占有程度
一般而言,農村社會對于知識的占有程度基本上是獨享的,而到了工業(yè)社會,知識占有程度逐步轉變?yōu)榉窒恚搅诵畔⑸鐣t是完全共享。當然,這種知識共享仍然是要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
(四)知識傳播途徑
在農業(yè)社會,知識傳播途徑基本上是靠口述,到了工業(yè)社會,書本和大眾媒體成為信息的主要載體。進入信息社會,知識通過互聯網快速地傳播。在農業(yè)社會的封閉環(huán)境下,知識傳播速度慢,知識復制成本很高,但在信息社會的互聯互通的環(huán)境下,所有互聯網用戶都成為知識系統(tǒng)的貢獻者,形成龐大的動態(tài)知識庫,并且可以低成本復制與快速傳播,進而使得所有互聯網用戶都能分享這些知識,創(chuàng)造更多新知識。
(五)知識傳播范圍
農業(yè)社會的知識傳播范圍非常有限,受制于當時人們生活與交往的地理范圍,代表的交通工具是靠人走路與馬車。隨著火車與飛機等交通工具的布網,尤其是汽車進入個人家庭,工業(yè)社會使得人們的交往半徑大大地擴大了,而互聯網的引入與普及,信息社會的知識可以無疆界地傳播。
(六)系統(tǒng)開放程度
農業(yè)社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到了工業(yè)社會則過渡到一個由封閉到半封閉、半開放的系統(tǒng),最后進入了信息社會——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tǒng)。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下,意味著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就必須保持相對開放的心態(tài),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變革,特別要避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這一點對于老一輩的知識分子而言,顯得尤為重要,知識分子千萬不要抱殘守缺,總是以過去的思維、歷史的知識積淀和傳統(tǒng)的價值評價來審視信息社會的新生事物。
(七)信息數量
農業(yè)社會的信息數量非常有限,工業(yè)社會的信息數量比較豐富,而進入信息社會,信息量可以說是“海量”!
(八)信息變化狀態(tài)
從農業(yè)社會的靜態(tài)狀況,逐步地發(fā)展到工業(yè)社會的動態(tài)狀況,進而到信息社會的全天候——實時狀態(tài),7×24小時的實時“全天候”運轉狀況。
(九)政府控制程度
在農業(yè)社會,政府可以依靠強勢政府力量來控制社會運行,到了工業(yè)社會這種政府的控制力逐步下降,民主的力量與政府控制的力量趨于平衡,而進入信息社會,政府已經陷入了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之中,要做到無縫控制已經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微博和國外流行的FACEBOOK等就是最好的實例。
(十)政府控制成本
如上所述,在農業(yè)社會,要控制一個有限的區(qū)域和相對明確的管理對象,政府投入的資金與人力相對比較低,隨著工業(yè)化的到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的控制成本越來越高。而到了信息社會,這種控制成本達到了人們難以理解的高度。而且,即使投入再多的資金與人力,政府仍然感覺到“千瘡百孔”,監(jiān)管“漏洞”到處都是。
(十一)社會組織
農業(yè)社會的社會組織很少,處于松散和不健全的狀況,社會組織在工業(yè)社會中逐步增多,社會組織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逐步健全,伴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組織呈現出多樣化的景象。而在信息社會,網絡結社出現了隨意性的現象,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一個虛擬組織的發(fā)起人,而且,這種社會組織的影響力十分強大,成員的忠誠度非常高,一旦出現不利的狀況,對社會的危險也最大。
表3 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特點
綜上所述,由于哲學社會科學涌現出如此多的新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哲學社會科學的工作者不斷加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以開放的心態(tài)迎接挑戰(zhàn),避免夜郎自大;向同輩學習而更重要的是向下一輩學習新知識;學會分享知識,避免重復生產,提高知識的使用效率。而作為各級政府則必須關注社會團體的發(fā)展,對各類虛擬組織要加以引導,注重利用新媒體,培養(yǎng)意見領袖者,發(fā)揮他們的積極作用。
(一)數據將成為各類機構和組織乃至國家層面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數據將不斷成為各類機構,尤其是企業(yè)的重要資產,成為提升機構和公司競爭力的有力武器。從某種層面來講,企業(yè)與企業(yè)的競爭已經演變?yōu)閿祿母偁?,工業(yè)時代引以為自豪的廠房與流水線,變成了信息時代的服務器。阿里巴巴集團的服務器多達數萬臺,而谷歌的服務器在數十萬臺。重視數據資源的搜集、挖掘、分享與利用,成為各機構的當務之急。
我們要厘清信息時代的變革,就像電力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發(fā)電、輸電那么簡單,而是引發(fā)了整個生產模式的變革一樣,基于互聯網技術而發(fā)展起來的“大數據”應用將會對人們的生產過程和商品交換過程產生顛覆性影響,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只是整個變革過程中的一個技術手段,而遠非變革的全部。“大數據”的本質其實是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信息化應用,其真正的“魔力”在于信息化與工業(yè)化的融合,使工業(yè)制造的生產效率得到大規(guī)模提升。簡而言之,“大數據”并不能生產出新的物質產品,也不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市場需求,但能夠讓生產力大幅提升。①正如《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作者肯尼思·庫克耶和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指出:數據的方式出現了三個變化:第一,人們處理的數據從樣本數據變成全部數據;第二,由于是全樣本數據,人們不得不接受數據的混雜性,而放棄對精確性的追求;第三,人類通過對大數據的處理,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轉而關注相互聯系。這一切代表著人類告別總是試圖了解世界運轉方式背后深層原因的態(tài)度,而走向僅僅需要弄清現象之間的聯系以及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問題。[7]
這種傳統(tǒng)的圖書館與現代的圖書情報服務機構對比,參見表4。
表4 傳統(tǒng)的圖書館與現代的圖書情報服務機構之間的對比
(二)數據的公開與分享成為大勢所趨,而政府部門必須身先士卒
2013年6月17日到18日在英國北愛爾蘭召開G8會議,簽署了“開放數據憲章”,要求各國政府對數據分類,并且公開14類核心數據,包括:公司、犯罪與司法、地球觀測、教育、能源與環(huán)境、財政與合同、地理空間、全球發(fā)展、治理問責與民主、保健、科學與研究、統(tǒng)計、社會流動性與福利和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2013年7月,國務院就要求重點推進九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重點工作。正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的建設,而政務誠信是“三大誠信”體系建設的核心,政府言而有信,才能為企業(yè)經營做出良好示范,更有利于推進社會誠信提高。作為市場監(jiān)督和管理者,政府應首當其沖推進政務公開,建設誠信政府。為此,國務院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要求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以政務誠信示范引領全社會誠信建設。
(三)研究機構組織的變革與全球治理成為必然的選擇
在工業(yè)時代,以高度的專業(yè)分工形成的韋伯式官僚制組織形態(tài),確實具有較高的效率。然而,這種專業(yè)化分工一旦走向極致,就容易出現分工過細、龐大臃腫、陳舊僵化、條塊分割等弊端,無法有效應對新管理問題提出的挑戰(zhàn)。大數據技術及其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種解困之道:在管理的流程中,由管理對象和事務產生的數據流只遵循數據本身性質和管理的要求,而不考慮專業(yè)分工上的區(qū)隔,特別是順應了全球治理的需要。1990年,德國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fā)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首次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所謂全球治理,指的是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guī)制(regimes)和有效的國際合作,解決全球性的政治、經濟、生態(tài)和安全問題(包括全球性的沖突、人權、移民、毒品、走私、傳染病等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為了順應全球治理的浪潮,我國應當構建我國自己的全球治理理論。深化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研究,正確認識全球治理的實質和規(guī)律,根據我國的特點和國家利益,形成中國自己的全球化理論和全球治理觀,為世界貢獻中國人民對全球治理的先進理念。當然,構建我國最近的全球治理理論,當務之急是構建我國的國家治理理論,夯實基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治理理念,切中了我國國家運行中的核心問題。
(四)哲學社會科學的對象碎片化融合化、研究過程的復雜化導致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加強新興領域、交叉學科的研究,必須注重跨學科的交流與整合
總之,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帶給我們眾多的沖擊,每個人都應當放棄殘缺的守舊思想,大膽接受新的挑戰(zhàn),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才能占領學術研究的制高點,與社會發(fā)展與經濟建設保持相對的統(tǒng)一。
[1]荊林波.電子商務:中國經濟新引擎[J].求是,2013,(11).
[2]荊林波.電子商務:新的生產力[J].贏周刊,2013-08-09.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第六版縮印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國際數據公司.數字宇宙2020年[Z].2012.
[5]樊偉紅,等.圖書館需要怎樣的“大數據”[J].圖書館雜志,2012,(11).
[6]荊林波,馬源,馮永晟,等.ICT基礎設施:投資方式與最優(yōu)政策工具[J].經濟研究,2013,(5).
[7]肯尼思·庫克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J].外交,2013,(5/6).
[8]邁爾-舍恩伯格,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黃長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諸語言:使用及分布格局的變化[J].國外社會科學,2009,(6).
[10]葛娟,周煒.淺析現代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資料管理員的素質建設[EB/OL].中國經濟網,2013-12-20.
[11]荊林波.哲學社會科學的新變化新特點[N].人民日報,2012 -03-15.
[12]荊林波.技術變革與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fā)展[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3)
[13]荊林波.技術變革與模式創(chuàng)新[R].2010年電子商務高峰論壇演講稿.
[14]荊林波.解讀電子商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5]周和平.圖書館需要“二次革命”[N].人民日報,2010-11-11.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a:Challenges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JING Lin-bo
(Chinese Social Science Evaluation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Starti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and then reflects on how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could dealwith th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large data;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B026
:A
:1006-723X(2015)01-0001-06
〔責任編輯:左安嵩〕
中國社科院創(chuàng)新工程“社科評價創(chuàng)新”和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研究”(12AZD019)的階段成果;同時得到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課題“流通模式轉型與創(chuàng)新”的支持。
荊林波,男,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