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亞飛 黃艷萍
大直徑連續(xù)變斷面渡線隧道開挖變形分析
□文/李亞飛 黃艷萍
埋設相對較淺的大直徑渡線隧道施工對工法及工法的連續(xù)性要求較高,為驗證工法的合理性,需要在開挖過程實時監(jiān)測拱頂、拱腰、收斂變形以及地表建(構)筑物和道路的沉降情況,根據監(jiān)測值來調整施工工序。文章以某地鐵渡線隧道為例,在E斷面到C2斷面連續(xù)變化過程,工法從臺階法到CRD法,為保證施工安全進行,以監(jiān)測過程中的最大沉降點位為例,分析了監(jiān)測點在施工過程的動態(tài)沉降情況,結合實時監(jiān)測信息調整施工技術,順利完成渡線隧道的掘進工作。
大直徑;連續(xù)變斷面;渡線隧道;工法;開挖;沉降;變形
隧道的監(jiān)測主要是隧道地表沉降監(jiān)測和隧道拱頂沉降、收斂監(jiān)測,隧道拱頂沉降變形、收斂監(jiān)測的目的主要是監(jiān)測在基坑開挖和隧道施工的過程中隧道內部的變形情況,由此可以及時了解隧道內部的變形情況,防止隧道塌方等事故的發(fā)生,增加施工的安全性。隧道地表沉降監(jiān)測的目的主要是監(jiān)測基坑開挖以及隧道結構施工過程中周邊地表道路的垂直位移(沉降)及水平位移的變化,即隧道外部的變形情況,由此可以掌握在隧道開挖過程中對地表道路或建筑物的影響,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房屋傾斜、道路塌陷等危險的發(fā)生。
城市地鐵網的快速建設,淺埋暗挖、大跨、變斷面渡線隧道的施工案例逐漸增多,施工地質條件的復雜使得工法亦進行相應的調整,如采用CD工法、CRD工法、雙側壁導洞工法、中導洞工法等施工技術,均成功地完成了淺埋、大跨、變斷面渡線隧道的施工[1~2]。但是,從區(qū)間標準斷面快速、順利進入變斷面和大跨渡線地段施工,如何在實現施工工序連續(xù)的同時減少對圍巖的擾動、地表建(構)筑物的影響[3~4],是決定和評價一個工法是否適用的重要指標,因此需要在施工過程實時監(jiān)測拱頂和地表的動態(tài)沉降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工法[5~6],達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某渡線隧道位于路面交通繁忙的地帶,場地地勢平坦,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較長冬季短,降雨較多,氣候濕潤,災害性天氣較多,其中以臺風為主。開挖區(qū)域為河谷沖洪積平原,現經過人工回填,場地地勢平坦,標高為4.3~6.1 m。下伏基巖除場地西側為花崗巖外,其余場地為侏羅系變質砂巖,上部發(fā)育沖洪積層。地面被建筑物、道路覆蓋,原始地貌不復存在或變得極為模糊。隧道的土質為強風化變質砂巖,隧道頂部存在粉細砂層透水層,距隧道頂2~6 m(強風化變質砂巖:顏色為褐黃色,組織構造已部分分離,遇水易崩解),隧道東端頭距某河最近距離只有2 m,據目前開挖水量判斷,極有可能與河水存在水力聯(lián)系。
渡線隧道左線長度為58.2 m(不含豎井內部分),而右線略長為120 m。隧道埋深16.7~19.2 m,均使用礦山法開挖,一共分為A、B、C、D、E五種暗挖斷面。A斷面尺寸6.4 m×6.837 m,E斷面14.85 m×11.75 m。本次渡線隧道開挖施工起點為豎井,從左線的E斷面,右線的A和E斷面三個方向進行開挖。為監(jiān)測隧道的穩(wěn)定性,分別對立交橋、拱頂、拱肩、隧道地表、塔、隧道收斂、應力及水文情況進行監(jiān)測。
本文采用全站儀和精密水準儀對渡線隧道拱頂、拱腰的位移和地表、建(構)筑物監(jiān)測點沉降進行觀測,基準點埋設于距施工影響區(qū)約100 m左右,點位易于保存且觀測方便之處。按規(guī)范布設3個永久性標志點,觀測周期一般情況每3個月觀測1次。工作基點根據工程現場情況在入口周邊埋設3個并進行了編號和注記,作為每次觀測的工作點。觀測周期一般情況每天一次,特殊情況下加密觀測。觀測采用五固定并隨時檢查和計算,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分析和發(fā)現問題,掌握工程的安全性,通過動態(tài)信息管理,對監(jiān)測數據及時處理并反饋以指導施工。
監(jiān)測點埋設按照相應的規(guī)范和要求進行,主要的監(jiān)測內容有拱頂沉降(GD1、GD2、GD3、GD4、GD5、GZD1、GZD2、GZD3、GYZD1、GYZD2、GYZD3、GYZDD1、GDD1、GDD2、GAYD1、GAYD2、GAYD3、GYZDD1、GYZD2、GYZD3、GZED1、GZED1、GZCD1、GZCLD1、GZCLD2、GZCLD3、GZCLD4),隧道地表(QJ1、QJ2、QJ3、QJ4、QJ5、QJ6、QJ7、EL1、SE4、EL3、EL4、SE5、EL6、CZ8、CZ9、CZ10、CZ11、CZ12、Q6、Q7、Q8),立交橋(Q1、Q2、Q3、Q4),塔沉降(G1、G2、G3、G4),部分點位的分布見圖1。
圖1 渡線隧道斷面及監(jiān)測點位布置
本文選擇了隧道拱頂和隧道地表的沉降累計值作為建模的原始數據,此兩處地點分別代表了地鐵隧道內、外的兩種不同監(jiān)測數據(拱頂沉降點為洞口位置沉降最大的位置,地表沉降點位于地表沉降最大的斷面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分別選取了觀測數據較完整的兩組數據(隧道拱頂GZD1、GD2;隧道地表SE4、EL3)。觀測數據總共有67期,見表1和圖2-圖3。
表1 地鐵變形監(jiān)測累計沉降值(部分數據) mm
續(xù)表1 mm
圖2 拱頂最大沉降點動態(tài)變形曲線
圖3 地表最大沉降點動態(tài)變形曲線
由表1和圖2可知,最大沉降拱頂點位于E斷面,對于拱頂點,隨著E斷面的施工,拱頂點GDZ1和GD2 (均位于洞門口位置)呈加速下沉的趨勢,由于E斷面直徑較大,施工時間較長,使得點位沉降時間增長,累計沉降量增大,當E斷面施工完成后(20期),進入D斷面施工,拱頂點沉降速度降低,沉降量繼續(xù)增加,后續(xù)的C1和C2施工(49~67期),點位沉降速度幾乎不再增加,勻速沉降,直至分別穩(wěn)定為67.82、50.43 mm,未超過設計給定限值(設計給出的拱頂極限沉降值為80 mm,由于E斷面施工前期將GZD1遮擋,導致前22期數據無法獲?。?。
由表1和圖3可知,地表沉降最大位置在D與C1兩斷面的交接面附近,在E施工斷面結束前(15期之前),SE4和EL4沉降速度緩慢,之后,隨著其他各斷面的施工,開始加速沉降,第24(27)期沉降數據已超過設計給定的30 mm控制值標準,直到第54期,SE4和EL4沉降分別達到78.46、100.51 mm,此后沉降開始減速,累計沉降值繼續(xù)增大,直到第67期穩(wěn)定在93.02、114.11 mm,遠遠超出了設計給定的限值。當時考慮到路面為臨時輔道,物探結果證明地層內無溶洞等破壞性地層結構,車速、車流量均較小,配合施工過程每2 h監(jiān)測一次地表沉降,保證施工和地表道路安全。
整個施工過程設計的工序較多,施工轉換頻繁,從E斷面到C斷面,工法從臺階法到CRD法,施工過程需要密切監(jiān)測拱頂、拱腰、地表建筑物和道路的沉降情況,尤其對于近12 m高的E斷面,施工的風險性更大,更應該根據監(jiān)測數據來掌握圍巖的應力變化以及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及時調整掘進進尺和初期支護技術參數,做到信息化施工,尤其在隧道內沉降、收斂較小,而地面沉降較大時,應及時分析查找原因,防止地表突然塌陷和隧道內涌水、砂現象,造成災難性后果。
[1]王夢恕.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施仲衡.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手冊[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王海君,朱蘭洋.北京地鐵西四站暗挖段施工工法數值模擬研究[J].建筑科學,2007,23(11):20-25.
[4]吳介普.北京地區(qū)淺埋暗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及其控制標準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9.
[5]宋宜容,陳廣峰,夏世龍,等.暗挖法地鐵施工測量與反饋技術[J].鐵道工程學,2010,(3):105-108.
[6]黃 俊.北京地鐵和平西橋站—北土城東路站區(qū)間渡線區(qū)隧道暗挖施工技術[J].現代隧道技術,2006,43(1):67-71.
□黃艷萍/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U456
C
1008-3197(2015)06-50-02
10.3969/j.issn.1008-3197.2015.06.017
2015-10-09
李亞飛/男,1981年出生,工程師,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從事巖土工程相關領域技術服務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