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力(菏澤學院音樂系 274015)
山東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當地人民生活、語言、習俗之熏陶,受當地說唱、戲曲之影響,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全國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菏澤的鄆城、鄄城一代,彈箏的風氣至今還很盛行,現今在鄆城縣梨同莊還保存著明代萬歷年間的一架十六弦古箏。過去,箏的演奏常常和山東琴書的演唱活動結合在一起,彈箏的人,幾乎沒有不會唱琴書的。每逢喜慶節(jié)日,當熱鬧的琴書演唱結束以后,聽琴書的老老少少都走了,這時琴書伴奏的絲弦樂手及其愛好者的演奏活動便開始了。古箏是這個演奏會的主角,或合奏或清彈。深沉的《汗宮秋月》,清麗的《風擺翠竹》,樸實優(yōu)美的《鳳陽歌》,使人們久久的沉靜在動人的樂曲之中。了解老一輩箏家的藝術生涯、學習和研究他們的演奏藝術,對于我們繼承傳統(tǒng),弘揚古箏藝術,掌握山東箏等流派以及彈奏技藝將是非常有益的。也可讓我們從中領悟彈箏學藝,修養(yǎng)身心之道。
高自成、字銘勛,著名演奏家、教育家。1918年,出生于鄆城縣五里高莊的一個彈箏世家,從小他就跟祖父、父親學唱琴書小曲,迷戀古箏那象流水一樣清澈華麗的聲音。十幾歲時,他先后拜當地古箏名家張為昭和著名民間藝術家被稱為“絲弦圣手”的王殿玉為師,學習古箏演奏技法和傳統(tǒng)曲目,經過名師指點和長期的勤學苦練,他逐漸掌握了豐富的演奏技巧,能夠熟練的彈奏近百首傳統(tǒng)箏曲。高自成的箏彈奏技藝實踐經驗在點點滴滴的辛勤勞作中匯集了起來,他的技法嫻熟,技巧全面,不論是揉、滑、按、顫,都運用的自如,清麗俊秀、富于韻味。使得他不但在演奏藝術上日漸成熟,在思想、精神和藝術境界里也得到了升華,為他面向社會、面向民眾的從藝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舊社會貧窮的彈箏藝人是沒有什么出路的,高自成跟隨師父走街串巷,四處飄泊,受盡了達官貴族的欺凌,飽嘗了辛酸苦難。
新中國成立后,藝術事業(yè)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鄆城縣的一些古箏藝人被中央音樂學院等一些高等學府聘請任教,他們?yōu)閲遗囵B(yǎng)了一大批古箏演奏人才。一1955年,高先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的一名古箏演奏員,1956年,在全國音樂匯演評比中,他榮獲創(chuàng)作一等獎,1957年他應聘去西安音樂學院任古箏教師,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兢兢業(yè)業(yè)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和古箏的創(chuàng)作整理工作。他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深深印入到每個學生心中,如今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活躍在我國古箏演奏舞臺或從事古箏教育事業(yè) 。
在教學的同時,高先生開始了山東箏曲的整理和改編工作。這一時期他收集、整理、創(chuàng)編了有代表性的箏曲《高山流水》《風翔歌》《天下同變奏》。這是高自成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閃光點,從藝術實踐—演奏—教學—編創(chuàng)中走上了新的藝術道路 。
長期的藝術實踐,使高先生的藝術愈加深沉成熟,他的演奏,具有古樸、清新、秀美的風格。于平淡中蘊含著深邃的意境,于恬靜中深埋著豐富的感情,淡雅、含蓄、韻味無窮。他為人們帶來美好而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箏樂,又讓人們欣賞、品味、理解他一世為人正直樸實的心懷。
高自成先生在演奏中給人印象最深是他作到了“嚴謹自如、深情無我”。所謂“嚴謹自如”就是他在藝術表演上善于按照樂曲內容的要求,很有分寸的注意力度的強弱變化和音色的明暗對比,以及善于將高難度大的復雜的技法以十分樸素流暢的方式給予恰如其分的表現。例如:箏曲《高山流水》,就是高自成根據山東傳統(tǒng)古箏套曲加上引子和尾聲構成的。樂曲以雙手交替演奏的莊重的和弦開始,描繪出了高山聳立的巍峨氣勢。接著,演奏者運用傳統(tǒng)的右手托、劈、抹、挑和花指手法,配合左手按顫音技巧,奏出典雅優(yōu)美的抒情音似清風拂弄著嬌嫩的翠竹,輕微搖擺,又如山澗清泉,潺潺流淌。樂曲最后以連續(xù)的切分音,和右手大指熱烈歡快的花音,描繪出涓涓細流,匯成滾滾瀑布順勢而下雷響轟鳴,迂回在深山峽谷之中,使人感到祖國綿秀河山,到處生氣勃勃,宏偉壯觀,令人心曠神怡。 能將觀眾自然而然地隨著其演奏的音響進入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所謂“深情無我”,就是他在藝術表演上的高度投入和突出的抒情性。
高自成先生在演奏上十分重視箏曲的詩情畫意。因此他所演奏的音樂,無論其速度之快慢,音勢之強弱,他都以一種抒情如歌的方式來進行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例如《漢宮秋月》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東慢板箏曲。樂曲以緩慢的節(jié)奏,悲郁哀怨的情調,表達了封建帝王后宮的宮女們對月傷感的萬端愁緒。那深沉的揉音、顫音,尤如發(fā)自肺腑的哭泣,那旋律大幅度的跳躍,又象憤怒的反抗。反映了他所具有的堅實的技術功底和對音樂處理的高度藝術修養(yǎng)。
高先生總是努力在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力求“忘我”地通過自己所表現的音樂來打動聽眾,無論傳統(tǒng)古典箏曲還是創(chuàng)作改編箏曲,高先生的演奏均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如:傳統(tǒng)樂曲《清風弄竹》。這是一首清香舒展,輕盈柔麗的箏曲。它以幾次在高音弦上大指連托,所得的十六分音符連續(xù)進行的音調和樂曲后部分頻繁的花指點音,生動的描繪了綠蔭如海的竹林,每當清風襲來如波浪起伏,時而傳來竹葉相撞之聲,使人迷戀忘返。以其深刻細致、一詠三嘆的表達方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演奏上真正全身心投入情真意切的藝術表現
山東古箏有著悠久的歷史,箏曲寓意深長,耐人尋味,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高自成先生為古箏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高自成先生的演奏均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熟稔之中有深邃與清新,陌生之中含隱隱鄉(xiāng)音,絲絲縷縷拽住你的聽覺。
[1]李萌著.《中國傳統(tǒng)古箏曲大全》.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王英睿著.《箏》.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
[3]辛力,安祿興著.《山東地方曲藝音樂》.山東省出版管理處,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