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羽
筆者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初涉古玩舊物,尤其喜愛竹折扇,懷于袖中,風雅萬千,迄今為止,家中折扇已經收藏了近千把。
一把沒有打開的摺扇放在人們面前,首先看到的是扇骨的材質和外觀造型。材質美、造型巧,自然就會博得人們的喜愛。扇子的制作本身體現(xiàn)著各種工藝技術水平,扇子雕刻游刃自如,深淺相宜,展示著精致技藝;扇面上的書畫又為其增添藝術觀賞性,因而扇子成為集實用、工藝和藝術三重價值的物品。
以竹為雅
說到材質,扇骨則以竹、木為多。即使有紫檀、烏木等較好的材質,甚或象牙、玳帽之類,但內行還是普遍喜歡竹摺扇。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說:“吳中摺扇,凡紫檀、象牙、烏木者,俱目為俗製,惟以棕竹、毛竹為之者,稱‘懷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貴,惟骨為時所尚?!泵鞔兄粕让稚蛏贅?、柳玉臺所制扇價至一金,而有蔣蘇臺制一柄竟價值三四金,尚且爭購不得。摺扇本是文人學士的“懷袖雅物”,講究的是“風雅”兩字,所以雖以紫檀木制作的竟被視為“俗氣”。這就是淡雅和艷麗之分,素雅與繁華之別,也是摺扇的藝術。
中國是世界上竹子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擁有三十九屬五百余種,約占世界竹類植物屬、種的一半,并且絕大部分是我國的特有竹。
湘妃竹,一名斑竹,陳鼎《竹譜》稱為“瀟湘竹”、“淚痕竹”。唐吳融《春晚書懷》詩:“嫦娥斷影霜輪冷,帝子無蹤淚竹繁?!崩钚b《竹譜詳錄》卷六記道:“涙竹,生全湘九嶷山中。《博物志》云:‘舜南巡狩不返,葬于蒼梧之野。堯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至洞庭之山,涙下染竹成斑,妃死為湘水神?!妒霎愑洝吩疲骸茨涎?,葬于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涙下霑竹,文悉為之斑,亦名湘妃竹。”其竿部常有大小不規(guī)則的褐色橢圓形紋,頗為美麗。劉禹錫《泰娘歌》詩中稱:“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群芳譜》更有“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的記載,則蘇州以此制為扇骨,自然稱之為“湘妃竹扇骨”。
湘妃竹做扇骨,貴在湘妃竹上自身的斑痕,這是自然的裝飾。據說上好的湘妃竹核算其價錢時,要在天平秤上稱,幾乎與黃金的價值相等。斑竹(湘妃竹)系散生型竹種,常用于園林綠化中,為園林中優(yōu)良觀賞竹種。竹壁厚度中等,節(jié)間長30厘米左右,正可制工藝品,用來制扇骨是上好材質。但一柄扇子兩側兩根大邊的斑點圖案要配對卻不容易,如能取大致相同,已是不容易的了。有的在普通竹子上用火烙燙竹皮焦糊成斑痕,則難顯自然狀。一般湘妃竹較細,因此直徑較小,剖開做扇骨大邊,內側容易露出竹芯所呈現(xiàn)的淺凹狀,用手一摸就分明了。這是鑒別真假湘妃竹最簡易的方法。
人們不僅以湘妃竹為扇骨,還有以湘妃竹皮作扇骨包鑲裝飾的。1949年10月,曾在故宮養(yǎng)心殿南庫發(fā)現(xiàn)一把古代傳世摺扇中形體最大的扇子,共十五骨,即兩邊各有一大骨,中間十三小骨。扇骨長82厘米,扇面縱59.5厘米、橫152厘米。兩邊大骨上端寬0.8厘米,下寬1.4厘米,上頭略小,方頂,下稍大,圓頭。摺扇合攏時猶如一根竹竿分劈為兩半,兩邊各執(zhí)一半。而且凡露在外面的扇骨部分,都用湘妃竹皮包鑲,連竹節(jié)的細部都一一作了仿效,不僅是大邊,連十三小骨露出來的部位也用湘妃竹作了包鑲裝飾。從扇面“宣德二年春日英武殿御筆”款可知其制作年代。明代皇帝所好,湘妃竹自然更加身價百倍了。
各有千秋
梅鹿竹,一稱梅箓竹,民間又稱眉綠竹,與湘妃竹較相近,最大區(qū)別在于梅鹿竹的斑點與竹地交織在一起,結合部模糊不清,竹地有的發(fā)青灰色,上面也有點點獸斑狀的斑痕,所以稱作梅鹿竹,猶如梅花點點或若梅花鹿身上的獸斑點。梅鹿竹較湘妃竹更為少見。
鳳眼竹同湘妃竹、梅鹿竹而又以自身的花斑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高雅。其與梅鹿竹的區(qū)別,在于花斑各有不同。鳳眼竹的花斑都呈長圓形,有的中心部位還留有細微的一點,真像鳳眼之睛,所以得“鳳眼竹”的雅稱。
棕竹,又稱矮棕竹、棕櫚竹,屬棕櫚科,為常綠叢生灌木,我國南方隨處可見。它一般高1至3米,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造林五年即可逐年砍伐,并且它的收縮量小,割裂性、彈性、韌性都較好,順紋抗拉力強度為杉木的2.5倍,乃是制扇骨最普遍的材質。它的竹皮光滑堅硬,紋理通直,一般取呈冬瓜皮色的做扇骨,屬于扇骨中的素骨,簡單清雅,常用于十八檔以上的扇骨。由于棕竹竿細,難覓大邊之材,或有用象牙作大邊,棕竹作小骨,黑白相映,分外醒目。
人面竹,也稱羅漢竹、佛肚竹,屬禾本科,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下部節(jié)間作不規(guī)則短縮或畸形腫脹。羅漢竹不太粗,對剖后恰為一副大邊材料,常用作十六檔扇骨。因其造型奇特,別具天趣,故為竹骨中的名品。
毛竹,又稱楠竹、南竹,屬禾本科,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各地山區(qū),它的組織致密,堅韌而富有彈性,用途甚廣。用于扇骨者,以陳竹為佳,特別是近根部質地細密者為上。毛竹經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潔凈呈青白色的稱玉竹,呈褐色如舊竹的稱油竹。玉竹骨最為普遍,它如玉般晶瑩剔透的表里尤為文人雅士欣賞。
以蘇州水磨玉骨摺扇為例,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經過千年的傳承、積累和發(fā)展,形成了色澤晶瑩、紋絲纖潔、皮色滋潤、形式典雅的造型風格。特別在扇骨、扇頭與扇釘的制作上,產生了許多傳統(tǒng)樣式,并形成固定的扇譜,使之代代相傳。
文人摯愛
長久以來,不少文人雅士都偏愛這懷袖小物,從實用到收藏把玩,人們鐘情折扇,無形中對竹工藝、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例如畫家吳湖帆就是一位藏扇的大家。他曾藏有金陵八家中高岑的《山水圖》、吳宏的《墨竹圖》、葉欣的《山水圖》和鄒一桂的《山水圖》。此外,他還曾花費20年時間收集到72把狀元元書扇,其中一把有潘世恩(乾隆五十年狀元)、吳其溶(嘉慶二十二年狀元)、朱昌頤(道光六年狀年)、林鴻年(道光十六年狀元)和鈕福保(道光十八年狀元)五人的書法。
我國盛產竹子,國人又賦予竹子高尚的象征意義,而竹子雕刻顯得既簡樸,又高雅。于是,以竹子為材料的生活工藝品,就往往更具有獨特的經濟意義和深刻的審美意義。就竹骨摺扇而言,最為世人喜愛,它攜帶方便,既可“掃卻人間炎暑,招回天下清涼”,還能體現(xiàn)主人的審美情趣,實在可稱是“袖中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