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大雪,無際的森林,成群出沒的野狼,以及那些獵金者和圣誕夜的雪橇,所有這一切都會讓我們想到,一個廣袤、寒冷、美麗的冰雪覆蓋之洲——阿拉斯加。是誰,用智慧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連同時代歐洲人也折服不已的古老美洲文明,是質(zhì)樸勤勞的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
阿拉斯加州在北緯51度與北緯71度之間,全州將近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在北極圈以內(nèi),所以她還有一個別致的名字,叫做“午夜太陽的土地”,也就是說,那里全年的八十多天里都可以看見二十四小時懸掛在天空的太陽。阿拉斯加州西北部從當年的9月底至次年的5月這七個半月的時間里都是冰封的白雪世界,這里的年降雪量高達1000多毫米,氣溫全年都在零度左右,極夜時甚至達到零下15℃。氣候酷寒,交通不便,而且受海洋影響,寒冷風大,嚴格說起來,除了純凈,這里的生存環(huán)境幾乎可以用惡劣不堪來形容。
如此的極地環(huán)境,阿拉斯加印第安人是如何住屋安家的呢?其實,他們在建造住房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用當?shù)刈羁扇〉牟牧蟻順嫿ㄟm合當?shù)貧夂蚣捌湮幕绞降募椅?。阿拉斯加的無垠土地導致了她擁有的復雜氣候,也就決定了在高聳的冰山塔林之外,還有大片的森林。全州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多覆蓋著大片的樹木,直插云天,取材便捷的松木自然就成為那里的居民最多使用的建筑材料了。
印第安人木屋的用材形制、建造方法和施工操作程序都有固定的程式,房屋在整個建造過程中不用一根鐵釘,全部使用木榫連接,木板之間嚴絲合縫,一點寒風也吹不進,保溫效果非常好。印第安人的足跡和民居縱貫美洲大陸,在北美西北岸的阿拉斯加印第安人木屋中,廣泛運用傳統(tǒng)的木制圖騰柱與民居房屋組合在一起。民居的入口處常設有木雕圖騰柱作為家庭的標志,這些圖騰柱一般用整根雪杉木制成,直徑最小的也要一人合抱,粗的則要幾個人合抱。圖騰柱的高達十幾米,低的也有兩米多,全觀整個村落便形如一個高低起伏的圖騰和壁畫交錯的世界。
他們的家屋造型頗有特點,為了保暖御寒,擋雪避風,房屋建造得都相對比較低矮,墻體也嚴實厚重。室內(nèi)反而沒有隔墻,為了能夠群體取暖,屋內(nèi)都設有火塘,中央的火塘處略低,火塘周圍的地坪逐級升高,用木板圍成一圈圈鱗次櫛比、參差錯落的臺階式座處。集會中心是帶形村落的公共活動中心,是村落中構架最寬敞的屋子,因為這是酋長與族人的議事場所,它的建造和布置相對個體的家庭要精致、舒適一些。村落中還布置一些晾曬漁網(wǎng)的三角形支架,儲存的食品置于主屋旁的高架的小木屋內(nèi),木屋架在半空,登梯進出房間存取食物等很是方便,這樣的木制“庫房”有門有縫,通風透氣,保證了室內(nèi)外平衡的低溫環(huán)境,也就保證了食物的新鮮美味。
說到這兒,或許有人要問,在木房間里生火取暖難道不怕引火自燃?機深謀遠的印第安人自有他們解決的辦法,用于點火的木材是用石塊做支架的,四周也鋪滿了小石塊,木炭燃盡后就把旁邊的小石頭壓在上面滅火并降溫,而且在火塘正上方的屋頂還開有一個天窗,這樣也能形成很好的空氣對流通風,減少屋內(nèi)煙塵。這種做法確實非常科學而生態(tài),以至沿用至今。
阿拉斯加印第安人的家屋,以其獨特的人文種群,在數(shù)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保留了極富土著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民俗傳統(tǒng),成為印第安風情的一抹濃墨重彩。
阿拉斯加印第安人的村落,原始而偉大的生態(tài)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