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貯嬌
摘 要:性別差異是學生差異性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耙蛐允┙獭笔恰耙虿氖┙獭北夭豢缮俚木S度之一。作為女子學校的英語教師,從貫徹女性教育思想入手,探討在英語課堂中如何貫徹“因性施教”,希望喚起廣大教師對“因性施教”的重視,并將其廣泛應(yīng)用在課堂教育教學當中。
關(guān)鍵詞:英語課堂教學 因性施教 抗挫折教育
“圣人之道,粗精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論語·雍也》?!耙虿氖┙獭闭Z出于此??鬃訉⑦@一理念貫徹教育生涯的始終。它也為后人廣泛接受,經(jīng)久不衰。教育,必須要著眼學生,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基礎(chǔ)、認知習慣等多個方面。簡言之,即關(guān)注學生的差異性。性別,則是體現(xiàn)學生差異性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對于單一性別班級、單一性別學校,“因性施教”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正是來自一所女子職業(yè)學校,想借此文淺談在女校英語課堂中的“因性施教”,權(quán)作拋磚引玉。
一、性別特征在女校課堂上的表現(xiàn)
性別特征在女校的課堂上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女生在語言學習方面占有先天的優(yōu)勢。她們有著良好的形象思維與記憶力,擅長完成朗讀、背誦這種比較機械的任務(wù)。此外,女性有著較強的表現(xiàn)欲。她們渴望展示自己,模擬別人。但是,她們細弱敏感,經(jīng)常對教師、同學的一句話反復(fù)思量,愛鉆牛角尖,聽不得相左的意見,抗挫折能力較差。
二、如何針對性別特征在英語課堂上“因性施教”
針對以上特點,筆者在英語課堂中采取多種方法“因性施教”。首先,針對女生的認知習慣,教師安排了大量的識記、朗讀、背誦等活動,進行英語基礎(chǔ)知識教學。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夯實基礎(chǔ),體驗到完成任務(wù)的成就感和喜悅。同時,任務(wù)的順利完成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她們有信心接受更高層次的任務(wù)的挑戰(zhàn)。
其次,因為女生的表演欲比較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角色扮演或者分角色朗讀這一類型的活動。一則,這一類任務(wù)是對機械朗讀、背誦的提升,需要用到學生的合作、交流、溝通的能力;二則,學生在角色互換中,能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興趣。不同的角色也能幫助學生換位思考。除了英語學習之外,她們更能增強職業(yè)意識,更能夠站在接受服務(wù)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無疑是情感教育的一個方面,體現(xiàn)出公共基礎(chǔ)課為專業(yè)課服務(wù)的理念。
再次,針對女性個性敏感、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這一特點,抗挫折教育刻不容緩。
第一,教師既要充分尊重女生個性的敏感、脆弱,語言表述時要注意自己的措辭、語氣。同時,教師也不能為了回避矛盾,放低姿態(tài),任由學生的小任性恣意蔓延。當有學生出現(xiàn)鉆牛角尖、甚至胡思亂想不講理的時候,要嚴詞批評,不能讓學生感覺,性別就是她們的法寶,要讓學生理解,道理是不分性別的。
第二,教師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不能打著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幌子盲目包容。學生的學習任務(wù)完成得好,教師自然大力表揚,不需吝惜溢美之詞。但是,學生完成得差強人意,或者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該怎么辦呢?是不是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同樣伸出大拇指,夸張地說“Excellent”呢?筆者倒覺得值得商榷。通常情況下,筆者會先根據(jù)學生的完成任務(wù)情況,實話實說地表揚她所付出的努力;隨后,筆者會指出,也許換個別的做法或者說法效果更好。語言是一門藝術(shù),不見得一味褒獎就會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她們會覺得做好做壞一個樣兒。同樣,也不見得公正評價、指出毛病就會打擊到學生。學生也期待得到公正的評價。學生在完成任務(wù)時,付出的努力、認真的程度、任務(wù)完成效果,大致自己也會有個評價,其在全班學生匯報時,優(yōu)劣立現(xiàn)。她們同樣期待教師的客觀評價。時間久了,學生完成任務(wù)的質(zhì)量會越來越高;同時,她們學會從批評中成長、從挫敗中汲取教訓(xùn)。那么,她們對待批評指責的態(tài)度就會越來越客觀。這也是抗挫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學生需要隨時面對課堂上的教師提問,隨時作答。筆者的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幕。筆者問:“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你最喜歡什么運動)?”學生回答:“My favourite sport is swimming(我最喜歡游泳)”但是,提問還沒有結(jié)束,筆者會追問學生:“Are you good at swimming(你游得好嗎)?”或者“When did you form this hobby(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游泳的)?”。教師追問的問題是隨機產(chǎn)生的,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對先前問題的答案而定,但是基本上都逃不開what、why、when、who、where 這樣的提問。這種追問的方式具有比較大的靈活性,給了學生更多的挑戰(zhàn)。她們必須要聽懂問題、結(jié)合自身實際情況作答。回答問題無誤當然好,不過,不要高興太早,筆者一定會想辦法難為學生的。時不時地,筆者會向較高層次的學生拋出一個生詞、一個不常見的句型或者一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這倒不是純粹為了難為學生,滿足一下教師的權(quán)威感,而是讓學生盡快適應(yīng)隨機追問。對學生來說,這不啻一種挑戰(zhàn)。筆者希望學生明白,有問題回答不上來很正常,她們要學會如何化解這種尷尬局面。答案是什么不是老師最看重的,老師希望能看到學生從容應(yīng)對、不冷場。挫折,隨時會發(fā)生;前一秒鐘興高采烈,下一秒鐘也許樂極生悲。生活,就是這樣。筆者希望學生能從容淡定地應(yīng)對這一切。抗挫折教育,就從英語課堂開始。
2013級的新生入學將近一年。她們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筆者的“因性施教”。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抗挫折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上課時,大多數(shù)學生敢于和筆者的目光對視;上課發(fā)言很積極,學生舉手發(fā)言很少有遲疑;在進行任務(wù)匯報時,筆者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互評或者學生之間互評,學生的評價很公正,也被友善地接受。有時,被評價者會做出解釋,雙方能夠做到對事不對人,客觀對待好評差評。最重要的是,學生更會“聊天”了。她們在回答筆者的追問時,更加從容。即使答不出來,也會禮貌地說“Pardon”,請筆者重復(fù),或者提出換個問法。學生的答案也從開始的一個詞、兩個詞,逐漸擴充成一句話、兩句話。更讓筆者欣慰的是,她們開始反問“And you(你呢)?”課堂氣氛活躍了不少。從成績上來看,入學時,她們的英語平均分為79分(滿分為150分),離及格差得很遠。排除教材使用因素之后,她們期末考試的卷面平均分為61.7分(滿分為100分);再結(jié)合平時成績,這個班級的總評平均為達到了73.6分。全班24名學生中,90分以上達到6人,80分以上有9人。好幾個學生期末成績下發(fā)之后,驚喜莫名,她們沒想到自己能及格。
“因性施教”對于女校的學生來說意義重大,放眼望去,對所有學生何嘗不是這樣。男校如此,男女生同校亦如是,只是進行的具體做法不同而已。因此,謹以此文喚起廣大教師對“因性施教”的重視,唯愿與同儕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Heider,F(xiàn).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Wiley,1958.
[2]韓仁生.高中生學業(yè)成就歸因的性別差異研究[J].山東教育科研, 1993(4).
[3]韓仁生.高中生數(shù)學考試失敗歸因的性別差異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4(6).
[4]韓仁生.中小學生交往歸因訓(xùn)練的研究[J].心理探索,2004(1).
[5]蘭笑笑.英語學習成功者的歸因研究[J].山東農(nóng)業(yè)教育,2006(3).
(作者單位:大連女子職業(yè)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