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并音連聲字學集要》是一部明代韻書。該書由明代官員陶承學根據(jù)“按行吳中”所得的一部韻書改編而成,成書于嘉靖辛酉年間。該書改編時的原則主要是“揚榷異同,芟繁剔冗”,因而確定其改編的藍本就尤為重要。根據(jù)研究比較,《并音連聲字學集要》的編撰藍本應(yīng)為《并音連聲韻學集成》。
關(guān)鍵詞: 《并音連聲字學集要》 明代韻書 編撰藍本
明代的韻書大多承襲前人的韻書,《并音連聲字學集要》[1](下文簡稱《集要》或《字學集要》)亦然。既然有承襲,就有藍本。關(guān)于《集要》的編撰藍本,耿振生首先提出應(yīng)為明代章黼的《并音連聲韻學集成》[2](下文簡稱《集成》或《韻學集成》)[3],其后許煜青[4]、盧一飛[5]、王進安[6]、榮菊[7]等也持相同觀點,主要理由是《集要》的韻書框架與《集成》比較接近、《集要》的韻圖用字與《集韻》小韻首字大量重合?,F(xiàn)對這個問題再作補充探討。
一、《集要》韻部代表字
根據(jù)觀察比較,《字學集要》韻分22部,這一點不僅與《韻學集成》相同,而且與明代影響最大的官修韻書《洪武正韻》[8](下文或簡稱《正韻》)相同。三部韻書之間的關(guān)系是否同樣密切?換言之,《洪武正韻》和《韻學集成》是否都是《字學集要》的藍本,還是關(guān)系各有親疏遠近?我們作簡單比較。(三書22部的名稱見上表。)
從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字學集要》有個與其他兩書都不同的特點,它的韻部名稱刻意追求四聲相承的紐四聲形式,即每一組四聲相承的韻目首字聲母相同。它的22個韻部與其他二書的異同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類別:
1.三書韻部名稱都相同。第2、4、5、8、9、11、12、14、17、19、20、22這12個韻部的名稱,三書都表現(xiàn)為四聲相承的形式。
2.《字學集要》韻部名稱獨不同。第1、3、13、15、16、18、21這7個韻部,《韻學集成》與《洪武正韻》名稱相同,《字學集要》獨與它們不同。
其中,第1、3、18、21韻部,可以明顯看出《集要》的韻部名稱首字與《正韻》、《集成》都相同,但改易了《正韻》、《集成》四聲韻目中的上聲、去聲或入聲字,達到聲韻相同、四聲相承的目的。如將“東董送屋”改為“東董凍篤”,以使四聲皆為端母;將“齊薺霽”改為“齊薺嚌”,以使三聲皆為從母;將“庚梗敬陌”改為“庚梗更格”,以使四聲皆為見母;將“覃感勘合”改為“覃禫沓”,以使四聲皆為透母。
而第13、15、16韻部,則連所有韻部名稱首字都改了。這一改動似乎難以理解。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三個韻部的名稱都變成了見母字。這是出于什么考慮呢?聯(lián)想當世韻圖“始見終日”——喜用見母字作聲類之始排列韻圖或韻字——的流行風尚,猜測《集要》可能是追隨流行趨勢,索性改韻部代表字皆為見母字,以見母小韻為韻部之首統(tǒng)領(lǐng)其他小韻。
3.三書韻部名稱都不同。從韻部名稱看,《正韻》與《集成》對《集要》影響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第6、7、10韻部。
第10韻部,三書名稱都不同,但《韻學集成》與《洪武正韻》僅平聲韻部名稱不同,其他三聲的名稱都相同,而《字學集要》卻偏偏僅平聲借《韻學集成》的名稱“山”,其他三聲則依“山”的聲韻而承。
第6、7韻部也是三書名稱都不同,但若將《韻學集成》的第6、7韻部交換位置,則又與《洪武正韻》并無二致,可見《韻學集成》并未改易韻部名稱,而只是改動了韻部次序,《字學集要》與《韻學集成》韻部次序相同,名稱仍按聲韻相同、四聲相承的原則做了改動。《集要》很可能是主要參考了《集成》的韻部排列,而后在具體名稱上將“灰賄隊”改為“灰賄誨”以使三聲皆為曉母、將“皆解泰”改為“皆解戒”以使三聲皆為見母。
由此可知,第一,《字學集要》的分部及韻部名稱與《韻學集成》和《洪武正韻》有很大的關(guān)系;第二,當《韻學集成》與《洪武正韻》兩書的韻部次序及名稱有差異時,《字學集要》的情況往往與《韻學集成》相同或相近;第三,《字學集要》的韻部名稱有自己的特色,即四聲韻部代表字聲韻相同。
二、《集要》反切用字
《集要》在改編成書過程中對《正韻》、《集成》都作了有價值的改動,但唯獨在反切用字上無法突破前書,大多照抄不誤。下表為三書齊韻三聲小韻的代表字及其反切用字表。表中先列《集要》小韻代表字及其反切,凡《集成》、《正韻》中與《集要》同者注為“同”,異者列出該書相應(yīng)小韻代表字及其反切。
排在表中第18-20位的《正韻》“地徒利”、“麗力霽”、“滯直例”小韻在《集成》小韻目錄中已經(jīng)不見,實際已經(jīng)被合并到其他小韻;表中第14-17位的《正韻》、《集成》小韻在《集要》小韻目錄中也已不見,實際都已被合并到其他小韻。合并情況將另文詳述。
《集要》所用三聲共39個小韻代表字及其反切與《集成》、《正韻》的異同關(guān)系如下:
1.三書完全相同的有28處。
2.《集要》與《集成》相同而《正韻》獨不同的有4處。
3.《集要》與《正韻》相同而《集成》獨不同的有4處。
4.《集成》與《正韻》相同而《集要》獨不同的有2處。平聲第5位前兩書為“妻千西”,《集要》則為“妻七夷”;平聲第8位前兩書為“離鄰溪”,《集要》則為“離鄰知”。此類改動在全書反切中時常出現(xiàn),若非師心自造,則為參考其他韻書而來。這也是研究《集要》的一個重要材料。
5.三書完全不同的有1處,在去聲第13,可以清楚地看出從《正韻》“寐彌計”改易小韻代表字變?yōu)椤都伞贰榜菑浻嫛薄⒃俑囊追辞邢伦肿優(yōu)椤都贰榜菑洷巍钡能壽E。
三書小韻代表字及其反切用字大體相同,僅有小異,充分表現(xiàn)了三書之間密切的關(guān)系。而《集要》去聲第13小韻代表字及其反切用字的情況,可以看出《集成》更可能是《集要》編撰藍本的信息。當然這類信息在韻書全本中體現(xiàn)得更多,限于篇幅茲不贅述。
三、結(jié)語
從韻書框架、韻部名稱、小韻代表字及其反切用字看,《字學集要》與《洪武正韻》、《韻學集成》都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而與《韻學集成》的關(guān)系最接近,有理由相信《字學集要》的編撰藍本就是《韻學集成》。實際上,《集要》對《集成》在分韻、小韻排序及反切三方面都有承襲,同時又有改造,所以內(nèi)部復雜,對判斷聲、韻類有很大影響,也是研究中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關(guān)于《集要》與《集成》內(nèi)部關(guān)系的考證,將另行屬文詳述。
參考文獻:
[1][明]毛曾,陶承學輯.并音連聲字學集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09冊[Z].濟南:齊魯書社,1997.
[2][明]章黼.并音連聲韻學集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08冊[Z].濟南:齊魯書社,1997.
[3]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4]許煜青.《并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D].臺北:臺灣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盧一飛.《并音連聲字學集要》與明代吳方言[D].南京: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6]王進安.《韻學集成》研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7]榮菊.《字學集要》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8][明]宋濂.洪武正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07冊[Z].濟南:齊魯書社,1997.
本文得到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項目編號:2011SJB740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