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洪源 鄭月英 石曉榮
北京控制與電子技術研究所,北京100038
現(xiàn)有的反空中活動目標武器主要有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與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相比,采用再入飛行器攻擊空中活動目標是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再入飛行器不僅具備射程遠、能在較大縱深范圍內對目標進行攻擊的優(yōu)點,而且具有飛行速度快、機動能力強和可自頂打擊等特點。采用再入飛行器打擊空中大范圍機動的目標具有獨特優(yōu)勢。
以往的再入飛行器攻擊的均為靜止的或慢速移動的目標,采用帶終端速度傾角約束的比例導引,實現(xiàn)自頂向下的精確打擊。比例導引本質上是一種在目標不機動、控制能量無約束情況下具有零脫靶量的最優(yōu)導引律。比例導引抗系統(tǒng)參數(shù)變化魯棒性高、抗干擾性好、抑制噪聲能力強、技術實現(xiàn)簡單易行,這是其目前普遍應用于各種戰(zhàn)術導彈的主要原因[1]。但當攻擊對象為空中大范圍機動目標時,需要研究再入飛行器攻擊空中活動目標的導引律。
本文針對典型的再入飛行器和空中活動目標的運動特性,提出了一種再入飛行器攻擊空中活動目標的制導方法,并基于空中活動目標不同的運動形式進行數(shù)學仿真試驗,為再入飛行器攻擊空中活動目標的制導系統(tǒng)設計提供了一些參考。
三維攔截問題的一般運動學方程是非常復雜的,然而當假定俯仰和轉彎機動平面可通過滾動控制實現(xiàn)解耦時,就可以簡化成等價的二維問題。基于再入飛行器運動和控制的特點,轉彎平面內的運動參數(shù)可視為小量,所以在確定再入飛行器再入導引規(guī)律時,可以將再入飛行器和空中活動目標作為基準,把俯仰平面和轉彎平面的運動分開研究[2]。在俯仰攔截平面內,再入飛行器攔截機動目標的幾何關系如圖1所示。
圖1中,VM,VT分別為再入飛行器和目標速度,假設VM,VT在俯仰平面內,M點代表再入飛行器,T點代表目標,再入飛行器與目標之間的連線(MT)稱為視線;ξ為再入飛行器到目標視線的高低角,從基準線逆時針轉向目標線為正;γD為再入飛行器彈道傾角,γDT為空中活動目標的傾角,從基準線逆時針轉向速度方向為正;ηD,ηDT分別為再入飛行器與目標的前置角,速度矢量逆時針轉到目標線時,前置角為正。
圖1 俯仰平面內彈目相對運動關系
在俯仰平面內,再入飛行器與目標相對運動方程為:
制導系統(tǒng)設計的優(yōu)劣決定了再入飛行器能否滿足制導要求,它只能將飛行器導引到目標,而無法滿足對飛行器終端狀態(tài)提出的要求,各種改進的制導律設計方法,或改善了彈道特性,或提高了制導系統(tǒng)的魯棒性,但仍無法提供對終端狀態(tài)的保證。而對于高速運動再入飛行器,為保證末制導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制導律不僅要保證足夠的制導精度,而且要使飛行器以一定的速度傾角到達目標。
在以上修正比例導引基礎上,為實現(xiàn)再入飛行器進行頂部攻擊時對終端角度的約束,利用參考文獻[2]中方法,最終采用的導引方程為:
式(13)中第1式中第2項為終端角度約束項,第3項為目標信息修正項;第2式中第2項為目標信息修正項。導引系數(shù)KD3,KT2根據(jù)對不同典型目標的彈道仿真經(jīng)驗確定或以脫靶量和過載最小為指標對制導律進行參數(shù)優(yōu)化來確定。研究表明KD3在3~4范圍內,KT2在3~5范圍內,對不同的彈目運動及各類干擾情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易于工程實現(xiàn)。
在再入飛行器的末制導段,假設目標的運動狀態(tài)已知,目標取以下3種運動形式:勻速圓周運動巡航模式、“8”字形巡航模式和逃逸模式。分別采用帶終端速度傾角約束的比例導引和修正后的比例導引對3種不同運動狀態(tài)下的目標進行仿真。首先在不加干擾的情況下對標準彈道進行仿真,然后加入各種隨機干擾仿真得出100條彈道,計算各統(tǒng)計參數(shù)。標準彈道過載曲線如圖2所示,標準彈道彈目軌跡如圖3所示,各特征參數(shù)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由圖2,空中活動目標做圓周運動、“8”字形運動和逃逸模式等3種不同運動時,修正比例導引方法相對于原方法,其末端的橫法向過載均有所降低,其中y向過載的變化尤為顯著:目標做圓周運動時,再入飛行器y向末端過載由14左右下降到0附近;目標做圓周運動時,再入飛行器y向末端過載由15左右下降到0附近;目標做圓周運動時,再入飛行器y向末端過載由10左右下降到-1附近。另外,由圖2還可看出橫法向過載的分布較原方法更為平滑。
圖2 標準彈道橫法向過載曲線
由圖3,空中活動目標分別做圓周運動、“8”字形運動和逃逸模式等3種不同運動時,修正比例導引方法均能使再入飛行器以一定的傾角擊中目標。
表1的特征參數(shù)統(tǒng)計可看出修正方法的CEP、命中點過載和落點傾角散布均較原方法有所下降。
由仿真結果可知:1)修正比例導引方法其末端過載分布更為平滑,命中點處過載有所降低;2)修正比例導引其脫靶量較原比例導引有所降低;3)修正比例導引其落點傾角散布較原方法較小。
圖3 修正方法標準彈道彈目軌跡
對再入飛行器打擊空中活動目標的制導律進行了研究,考慮了空中活動目標的運動對彈目間視線轉動角速度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行數(shù)學推導,提出了一種引入目標運動信息的修正比例導引方法。通過數(shù)學仿真驗證,該方法與原比例導引相比,由于加入了目標運動信息,可以減小目標機動對制導精度的影響,有效地降低了再入飛行器命中點過載、減小了脫靶量并使得落點處傾角散布更小。另外,該方法修正項的系數(shù)對不同的目標運動和各種干擾都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工程上具有實用價值。
表1 各狀態(tài)下的特征參數(shù)統(tǒng)計表
[1] 方群,陳武群,袁建平.一種抗干擾修正比例導引律的研究[J].宇航學報,2000,21(3):76-81.(FANG Qun,CHEN Wuqun,YUAN Jianping.A study on the modified proportional guidance of interference-proof[J].Journal of Astronautics,2000,21(3):76-81.)
[2] 趙漢元.飛行器再入動力學和制導[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11.
[3] 程鳳舟,陳士櫓.攔截彈頭的修正比例導引律[J].空軍工程大學學報,2003,4(4):15-18.(CHENG Fengzhou,CHEN Shilu.An amendable proportional navigation law for intercepting warhead[J].Journal 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2003,4(4):15-18.)
[4] 連葆華,崔平遠,崔祜濤.高速再入飛行器的制導與控制系統(tǒng)設計[J].航空學報,2002,23(2):115-119(LIAN Baohua,CUI Pingyuan,CUI Hutao.Design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system for high speed reentry aerocraf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2,23(2):115-119.)
[5] 朱東,呂艷,夏群利,李富貴.先進制導律對反預警機攻擊區(qū)影響分析[J].戰(zhàn)術導彈技術,2013,(4):15-19.(ZHU Dong,LV Yan,XIN Qunli,LI Fugui.Effect of advanced guidance law on anti-AWACS attack area[J].Tactical Missile Technology,2013,(4):15-19.)
[6] 陳海東,余夢倫.機動再入飛行器的復合制導方案研究[J].宇航學報,2001,22(5):72-76(CHEN Haidong,YU Menglun.Study of a compound guidance scheme for maneuvering re-entry vehicles[J].Journal of Astronautics,2001,22(5):72-76.)
[7] Ghose D.True Proportional Navigation with maneuving target[J].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1994,30(1):22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