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君,魏 巍,鄭宏剛,劉淑霞,馬華平,余建新※
(1.云南農業(yè)大學國土資源科學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昆明 650201;2.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云南陸良野外基地”,昆明 650201;3.云南大學水利學院,昆明 650201;4.陸良縣國土資源局土地開發(fā)整理中心,陸良 655600)
農用地耕地質量等別包括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經濟等,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了詳盡準確的農用地質量信息[1-3],當前各地均在國土資源管理的不同方向,如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占補等深入應用該項成果。云南省2008年3月完成了全省農用地分等工作,以土地利用第一次詳查圖為基礎底圖,形成了縣、省兩級農用地質量分等數(shù)據(jù)庫 (簡稱分等數(shù)據(jù)庫)[4]。當前最新的二調變更數(shù)據(jù)庫成果是國土部門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底圖,如何盡快依據(jù)最新的二調變更數(shù)據(jù)庫開展縣級農用地質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保持分等成果的現(xiàn)勢性,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土資源管理對農用地分等成果的應用需求,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國內學者關于土地整治項目區(qū)耕地質量更新方法的研究較多[5-11],而關于縣域范圍內農用地質量分等年度更新方法的研究不多見。主要有吳茗華等 (2012)以化州市為例[12],周曉偉等 (2011)以福建省某縣為例[13],探討農用地分等成果更新方法;付天新等 (2012)利用高分辨率QuickBird和WorldView影像更新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值,更新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農用地質量等別[14]。
已有的研究探討如何全面更新分等因素指標值-更新自然質量分-更新土地利用系數(shù)-更新土地經濟系數(shù)-更新等指數(shù)進而更新耕地質量等別,是農用地質量分等更新的常規(guī)思路。鑒于農用地質量分等更新采用六年一大更新、年度間小更新的總體設計[15],在正常年景、人為常規(guī)耕作的條件下,因自然影響帶來的耕地質量的漸變極不明顯,籠統(tǒng)地不區(qū)分漸變與突變而采用全面更新的方法會產生很大的更新成本。因此,以云南省陸良縣為例,探討一種工作量小、區(qū)分質量漸變與突變、適用于縣級農用地質量分等年度更新的系統(tǒng)方法,以期為農用地質量分等年度更新工作提供思路借鑒和技術參考。
陸良縣是全國116個基本農田示范縣之一。其位于云南省東北部,介于東經103°27'~104°02',北緯24°44'~25°18'之間。東與曲靖市羅平縣接壤,南與昆明市石林縣相連,西與昆明市宜良縣交界,北與曲靖市麒麟?yún)^(qū)毗鄰。全縣總面積2 010km2,轄兩個鄉(xiāng),8個鎮(zhèn),136個村民委員會,1 330個村民小組。2009年全縣年末戶籍總人口64.4萬人。地貌類型屬典型的高原山間盆地,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西南面有崗丘起伏,中部是云南省最大的陸良壩,壩子面積771.99km2。氣候類型為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冬干夏濕氣候。全縣共有紅壤、棕壤、紫色土、草甸土、沼澤土、石灰?guī)r土和水稻土等7個土類[16]。據(jù)統(tǒng)計,2010~2011年全縣共竣工驗收1個土地整治項目,為三岔河鎮(zhèn)和中樞鎮(zhèn)基本農田整理示范項目,項目建設規(guī)模為4 164hm2,項目總投資為6 711.27萬元。
該研究主要采用的數(shù)據(jù)為陸良縣2010、2011年度土地利用現(xiàn)狀變更數(shù)據(jù)庫;陸良縣農用地分等數(shù)據(jù)庫;2010~2011陸良縣土地整治項目竣工圖;土地整治項目野外實際調查數(shù)據(jù)及調查樣點土壤化驗測定數(shù)據(jù)。
該研究的技術思路為:鑒于農用地質量分等成果更新采用6年一大更新、年度間小更新的總體設計,年度更新暫忽略不計,因人為常規(guī)耕作和自然影響帶來的耕地質量的漸變,主要考慮年度內因“增加”、“減少”、“建設”帶來的耕地質量的突變。
“增加”、“減少”、“建設”耕地其質量更新分別應用不同的技術流程與方法。(1)對于未發(fā)生地類變化且未涉及工程建設的耕地圖斑,可認定為僅發(fā)生質量漸變、未發(fā)生質量突變的耕地圖斑,可直接沿用上一年度的質量信息。(2)對于已發(fā)生地類變化、在工程項目范圍內、災毀、農業(yè)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范圍內以及建設占用范圍內的圖斑,可認定為發(fā)生質量突變的耕地圖斑,可依據(jù)前后年度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確定其屬于“增加”、“減少”、“建設”中的哪一類,并確定其數(shù)量、位置及原因?!霸黾印焙汀敖ㄔO”耕地可依據(jù)年度間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按照工程措施帶來的實際影響進行質量更新。“減少”耕地可依據(jù)年度間農用地轉用項目,按照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年度間耕地實際減少量核減。
(1)篩分質量漸變和質量突變耕地圖斑。應用GIS空間分析功能,將前后年度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進行疊加分析,可從后一年度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中篩選出“增加”耕地圖斑;從前一年度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中篩選出“減少”耕地圖斑;收集整理縣域范圍內年度間國土部門、農業(yè)部門、中低改辦的土地整治項目資料,將土地整治項目范圍與后一年度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進行疊加,可篩選出“建設”耕地圖斑。質量突變耕地圖斑即為上述“增加”、“減少”、“建設”耕地圖斑,其余耕地圖斑即為質量漸變耕地圖斑。
(2)質量漸變耕地圖斑質量信息傳遞。對于質量漸變耕地圖斑,可應用GIS屬性鏈接功能,將前一年度耕地質量信息傳遞至后一年度。
(3)“增加”、“建設”耕地圖斑質量評定。耕地增加的原因多為耕地占卜平衡項目未利用地開發(fā)補充耕地,土地整治項目田坎整理、零星未利用地開發(fā)、零星廢棄地復墾等增加耕地。耕地建設的原因多為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等改善了耕地的自然質量、利用水平等。對于“增加”、“建設”耕地圖斑,選取一些典型樣點,通過樣點采樣、外業(yè)補充調查、室內化驗分析等獲取分等因素指標值,繼而采用《農用地質量分等規(guī)程》進行質量評定。對于非樣點圖斑,可結合項目竣工資料和樣點圖斑分等因素,利用GIS空間插值,獲取分等因素指標值,重新計算項目區(qū)內增加耕地圖斑的自然等、利用等、經濟等。
(4)“減少”耕地圖斑質量數(shù)量核減。耕地減少的原因多為城鎮(zhèn)建設、工業(yè)項目、交通項目占用、農業(yè)結構調整、自然災毀等。減少耕地圖斑可直接從前一年度耕地質量等級圖層中核減,并統(tǒng)計耕地減少的去向、面積與質量。
(5)匯總更新。匯總發(fā)生質量突變且經重新評定的耕地質量等級成果和未發(fā)生質量突變的耕地質量等級成果,形成后一年度縣級農用地質量分等成果。
技術流程詳見圖1。
圖1 縣級農用地質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技術流程
2010、2011年耕地圖斑總數(shù)分別為2.589 5萬、2.590 7萬個。年間耕地數(shù)量變化情況詳見表1。
“漸變”耕地圖斑共2.511 5萬個,面積為7.317 326萬hm2,占2010年度耕地總面積的95.98%;“增加”耕地圖斑15個,增加耕地面積為9.48 hm2;“建設”耕地圖斑613個,建設面積2 937.08 hm2,占2010年度耕地總面積的3.85%;“減少”耕地圖斑173個,減少面積為124.04 hm2,占2010年度耕地總面積的0.16%。
表1 2010~2011年耕地數(shù)量變化信息 個,hm2
(1)“漸變”耕地質量信息傳遞。質量漸變區(qū),其耕地圖斑數(shù)量、面積、質量均未發(fā)生變化,故傳遞前后耕地數(shù)量質量信息一致。
表2 2010~2011年增加耕地數(shù)量、質量信息統(tǒng)計個,hm2
(2)“增加”耕地圖斑質量評定?!霸黾印备貋碓从诨钏l(xiāng)黑木村土地開發(fā)整理項目,該項目區(qū)地處喀斯特地區(qū),局部地形起伏較大,土層厚薄不勻,土層以下為石灰?guī)r。新增耕地開發(fā)前為裸地。項目實施進行了土地平整;以村莊為圓心,修筑了扇形布局的田間道路;沿路修筑了小型鋼混水窖。項目實施后裸地開發(fā)為水澆地,田面坡度2°~5°,田塊內無巖石出露,有效土層厚度約80cm,表層土壤質地為粘土,灌溉保證率一般滿足,排水條件基本健全。共新增15個耕地圖斑,其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均為10等,經濟等位于9~11等之間,詳見表2。
(3)“建設”耕地圖斑質量更新。“建設”耕地主要是年度內實施的三岔河鎮(zhèn)和中樞鎮(zhèn)基本農田整理示范項目。該項目區(qū)位于陸良壩區(qū)中部南盤江東岸,地形平緩,氣候、水利、土壤等自然條件較好,但農業(yè)基礎設施“溝、渠、路”配套不完善,具體表現(xiàn)為:雨季農田排水不及時,內澇嚴重,常漬水成災,農田產能較低;耕作條件較差,2~3km2內無田間道和生產路,從田塊中部到最近的生產路或田間道,步行至少需20分鐘。
項目實施對項目區(qū)內局部地區(qū)高程相差較大的相鄰地塊進行土方調配,規(guī)劃田塊以長方形為主,300cm×600m左右,格田 (20~30)m×120m左右,單個格田面積一般不超過0.33hm2;改善了灌排系統(tǒng),最大程度采用自流排灌,輔以人工提灌排,采用雙向流動的排灌兩用溝渠進行排洪,南盤江為承泄區(qū);改善了田間路系統(tǒng),新建、改建田間道路142條,總長12.813 7萬m,素土夯實路基,4~6m寬泥結碎石路面,新建生產路13條,總長8 950m,寬2m泥結石路面。
項目實施后,田面坡度小于2°,無巖石出露,有效土層厚度大于120cm,灌溉保證率水澆地基本滿足,水田充分滿足,排水條件基本健全。建設圖斑共613個,建設前后旱地自然等平均提高1.00等,利用等平均提高2.00等,經濟等平均提高2.00等;水澆地建設前后自然等為9.00等,利用等為8.00等,經濟等平均提高0.05等;水田建設前后加權自然等為9.00等,加權利用等為7.03等,經濟等平均提高0.02等,其質量信息詳見表3。
(4)“減少”耕地圖斑質量數(shù)量核減。減少耕地共173個圖斑,在縣域范圍內零星分布,主要原因為城鎮(zhèn)建設、工業(yè)項目、交通項目占用等,“減少”耕地質量均處于全縣較好水平 (表4)。旱地自然等為10.41等,利用等為9.81等,經濟等為10.12等;水澆地自然等為9.00等,利用等為8.56等,經濟等為9.12等;水田自然等為9.00等,利用等為7.34等,經濟等為6.85等。
表3 2010~2011年建設耕地數(shù)量、質量信息統(tǒng)計 (2010~2011) 個,hm2
(5)匯總更新。
在陸良縣2010年耕地質量等級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質量漸變耕地進行信息傳遞,對增加、建設耕地進行重新評定,對減少耕地進行數(shù)量質量核減,匯總得到陸良縣2011年耕地質量等級成果。
2011年,陸良縣共有耕地7.612 737萬hm2。其中自然質量等有9、10、11三個等別,分別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34.00%、59.00%、7.00%;利用等有7、8、9、10、11五個等別,分別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5.00%、10.00%、14.00%、55.00%、7.00%;經濟等有6、7、8、9、10、11六個等別,分別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2.00%、8.00%、7.00%、13.00%、39.00%、22.00%。
該研究實現(xiàn)了陸良縣2010年度農用地質量分等數(shù)據(jù)庫向2011年度的更新。更新過程中針對耕地質量“漸變”與“突變”區(qū)域,對“漸變”和“突變”的3種類型“增加”、“建設”、“減少”分別應用不同的農用地質量更新技術流程與方法,即克服了縣域全面更新帶來的更新成本,又對質量發(fā)生較大變化的局部區(qū)域做到了及時更新。該方法工作量小,是適用于縣級農用地質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的系統(tǒng)方法,可應用于云南省129個縣 (市、區(qū))農用地質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
[1]鄖文聚,程鋒.農用地分等定級的四個應用.中國土地,2005,(1):44
[2]肖碧林,陳印軍,盧布,等.中國農用地分等成果應用中的問題與建議.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9,30(6):16~19
[3]孔祥斌,張青璞.中國西部區(qū)耕地等別空間分布特征.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22):1~7
[4]張耀武,余建新.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云南卷).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0
[5]余建新,魏巍,廖曉虹.土地整治項目區(qū)農用地質量分等方法的修正.農業(yè)工程學報,2013,29(10):234~240
[6]趙蕾,譚榮建.基于農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耕地質量評定方法.科學技術與工程,2012,12(17):4266~4270
[7]趙玉領,蘇強,吳克寧,等.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質量變化的實證分析:以嵩縣田湖鎮(zhèn)基本農田示范區(qū)整理項目為例.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2):514~518
[8]張玉娟,周勇,寧曉鋒,等.農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理項目分析和評價中的應用.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24(增刊1):172~176
[9]金曉斌,何立恒,王慎敏,等.基于農用地分等土地整理項目的土地質量評價.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4):93~96
[10]段正松,何燕珠,李羨.標準樣地在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分析和評價中的應用探討.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3,34(4):37~42
[11]邊振興,于淼,王秋兵.基于土地開發(fā)整理修訂農用地分等結果的一種方法.農業(yè)工程學報,2009,25(1):232~236
[12]吳茗華,胡月明,黎誠.基于耕地質量等級監(jiān)測的縣級農用地分等更新研究——以化州市為例.廣東農業(yè)科學,2012,(7):213~217
[13]周曉偉,張巧艷.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更新方法的研究.測繪工程,2011,20(6):76~78
[14]付天新,閆浩文,駱成鳳,等.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農用地分等更新評價與分析.國土資源遙感,2012,(9):140~145
[15]GB/T28407-2012農用地質量分等規(guī)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2012
[16]陸良.土地志.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