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婷鄧朝華
武漢市中老年用戶移動健康服務接受行為實證研究*
莫秀婷1鄧朝華2△
近年來,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穩(wěn)固增加,使得傳統(tǒng)醫(yī)療行業(yè)面臨著越來越大甚至是難以逆轉的壓力。手機作為人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苿庸ぞ?,在中老年人群的普及也越來越廣。在醫(yī)療服務需求急速上升遇見相關技術日臻成熟的契機下,移動健康服務應運而生,給不同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提供更多高效經(jīng)濟的醫(yī)療保健服務,以協(xié)助緩解預防及就醫(yī)壓力。目前移動健康服務的范圍涵蓋:增進健康體質(zhì)、慢性疾病管理、老人看護、婦女和嬰兒看護[1],該服務針對老年人因為生理性記憶力下降、老年病突發(fā)病較多、子女不在身邊等問題引起的獲取醫(yī)療服務的不便以及預防保健需求的增加。為了這一新型服務能在中國順利開展,中老年用戶必須要做好準備以采納接受。
本研究側重于移動健康服務對中老年用戶接受行為影響因素的探尋和分析,對今后移動健康服務的后續(xù)發(fā)展及方向提出思考性建議。由于國內(nèi)移動健康服務市場尚未成熟,本研究所得結論也將有助于政府、社區(qū)及相關機構等在中老年人健康保健問題上提供決策依據(jù)。
本研究構建的假設模型共有十個測度量,分別選自于用以研究新技術采納行為的經(jīng)典模型和理論。其中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源自技術接受模型(TAM)。研究了新加坡老年女性對通過手機獲取健康信息的行為,結果表明老年女性對該服務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她們的使用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2]。
在健康信息系統(tǒng)領域,計劃行為理論(TPB)有許多應用。例如,Wu(2011)結合TPB和TAM模型來檢驗專業(yè)人員對移動健康服務的采納行為[3];Heart(2011)采用TPB模型解釋了老年用戶使用健康相關的信息技術行為[4]。因為用戶的態(tài)度可以用感知的有用性及易用性反映,故在本研究中不再另設結構。因此我們假設,老年用戶對移動健康服務的采納行為受到主觀規(guī)范(subject norm,SN)和感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的影響。
與人接觸偏好(preference for human contact,PFHC)來自于延續(xù)理論(continuity theory)。移動健康服務與傳統(tǒng)的醫(yī)療服務相比較,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傳統(tǒng)的醫(yī)療服務通常是由專業(yè)人員面對面提供的,而移動健康服務則是通過移動設備由機器提供。根據(jù)延續(xù)理論,本研究認為中老年人由于先前的生活經(jīng)歷,他們更傾向于接受面對面的醫(yī)療服務而非由機器提供(移動健康服務)。因此本文設立測度項——與人接觸偏好(preference for human contact,PFHC),以從負面假設它對中老年用戶采納行為的影響。
Xue(2012)在他的研究中提出的衰老特質(zhì)結構包括:感知用戶資源(perceived user resources,PUR)、技術焦慮(technology anxiety,TA)、感知身體狀況(perceived physical condition,PPC)[2]。除了借鑒這三個結構因子之外,本研究提出健康價值(health value,HV)這一影響因子。HV源于價值-態(tài)度-行為等級模型(value-attitude-behavior hierarchy model,VAB),該模型的原理是個人的價值觀來自由價值取向決定的終極價值,它會影響個人一般和特定領域的態(tài)度,從而進一步影響個人的意圖和/或行為[5]。在各種不同的對象研究中(包括健康領域),VAB模型都能很好的預測消費者的行為[6]。Grunert和Juhl(1995)用VAB模型研究了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購買行為[7];Hansen(2008)采用VAB模型測試消費者在網(wǎng)上購買日用品的行為[8]。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和年輕人有較大差異,生活環(huán)境和日常工作和年輕人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老年人對健康的需求和認知也會有變化,本研究嘗試著把VAB模型應用到老年用戶對健康移動服務采納行為,即假設老年用戶的健康價值會對采納移動健康服務帶來影響。
根據(jù)已有的理論基礎,設立的模型假設如下:
H1:與人接觸偏好顯著影響感知的有用性。
H2a/b/c:感知用戶資源顯著影響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為意向。
H3a/b/c:技術焦慮顯著影響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為意向。
H4a/b/c:感知身體狀況顯著影響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為意向。
H5a/b/c:健康價值顯著影響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為意向。
H6a/b:主觀規(guī)范顯著影響感知的有用性/行為意向。
H7a/b:感知的易用性顯著影響感知的有用性/行為意向。
H8:感知的行為控制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H9:感知的有用性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1.變量定義
考慮到變量的有用性,大部分變量的測度項基于已有的文獻基礎進行改編。各變量的定義與來源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2.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3年1月在湖北省武漢市進行的一次問卷調(diào)查:隨機選取了位于武漢市區(qū)的六個社區(qū),基于模型建立的理論基礎,針對模型涉及的各項指標,我們設計的調(diào)查問卷的題項以李克特五級量表(Likert scale)來衡量,要求答題者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感受情況來回答,依次選擇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等5項,依次給予1~5分。因為慢性病的年輕化,本研究采取對中老年人采取較寬泛的定義:40歲以上。問卷共發(fā)放500分,有效問卷424份,占總樣本的84.80%。
為了比較不同年齡層樣本之間的差異,采用方差分析(ANOVA)對比中年人和老年人對每個變量的平均值。通過各變量均值的方差齊性檢驗發(fā)現(xiàn),使用意圖(P=0.003)、感知的易用性(P=0.000)、感知行為控制(P=0.001)方差不齊,故采用Brown-Forsythe和Welch檢驗。結果表明,只有使用意圖(P=0.004)、感知的易用性(P=0.000)和感知行為控制(P= 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他變量的均值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介于此,我們將這兩組數(shù)據(jù)放在一起來研究前面提出的假設模型。
3.數(shù)據(jù)預處理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且該樣本的KMO值為0.844,表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10074.714(自由度為630),P值為0.000,表示樣本的相關矩陣有公因子,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進行主成分抽取和最大方差旋轉,得到因子結構。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10個因子,方差解釋率為75.399%,因子結構清晰,各個項目在齊相關聯(lián)的變量上的因子負載值都大于0.5,交叉變量的因子負載值沒有超過0.5。為了進一步檢驗變量的信度和效度,還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由于Lisrel要求樣本數(shù)據(jù)服從正態(tài)分布,因此首先驗證樣本數(shù)據(jù)的分布。經(jīng)檢驗,該樣本數(shù)據(jù)每個測度量的偏度值均小于2、峰度值均小于5,有理由認為該數(shù)據(jù)來自正態(tài)分布。采用因子分析法來衡量結構效度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潛變量的標準因子負載在0.001的顯著水平下均大于0.60,各因子抽取的平均方差(AVE)均大于0.5,復合信度(CR)均大于0.7,表明數(shù)據(jù)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和區(qū)別效度。因子間的兩兩相關系數(shù)均小于相應的因子AVE的平方根,進一步表明各變量的區(qū)別效度良好。
本文采用Cronbach′sα系數(shù)衡量各變量之間公因子的關聯(lián)性,計算出測量所得的公方差與其他各個方差,來檢驗問卷題目間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根據(jù)Nually(1978)的建議,當α值大于0.7時,表示信度很高;Wortzel(1979)、DeVellis(1991)則提出Cronbach′sα值要介于0.7~0.98[16]。經(jīng)檢驗,本文各因子的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表明因子具有較好的信度。
4.模型檢驗
結構方程模型能夠同時估計測量方程(測度指標和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和結構方程(測度潛變量之間的關系)。用它可以得到相對于傳統(tǒng)的回歸分析更為精確的結果。根據(jù)前面的研究模型,列出結構方程模型和測量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
η1為感知的有用性;η2為感知的易用性;η3為使用意圖;ξ1為用戶使用資源;ξ2為技術焦慮;ξ3為健康價值;ξ4為感知身體狀況;ξ5為與人接觸偏好;ξ6為主觀規(guī)范;ξ7為感知行為控制;γ、β為通徑系數(shù);ξ為結構方程的誤差項。
測量方程模型:
式中,χ、y分別為外生變量(ξ)、內(nèi)生變量(η)的觀測變量;Λχ、Λy分別為潛變量與其觀測變量之間的回歸系數(shù)矩陣;δχ、εy為其測量誤差。
本研究運用Lisrel8.70軟件檢驗研究模型中的各條路徑假設并給出了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指標。其中,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為2.60,根據(jù)Joreskog和Sorbom(1993)的建議,這個值可以接受。RMSEA=0.061略大于MacCallum等(1996)的推薦值(<0.05~0.08)[16],AGFI=0.81,CFI=0.95,NFI=0.92,NNFI=0.95,IFI=0.95。因此,可以認為模型擬合度較好。
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20個假設中,共有9個假設得到了支持。直接影響中老年用戶采納移動健康服務的因子有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主觀規(guī)范、感知用戶資源、感知的易用性通過感知的有用性間接影響行為意向,感知用戶資源、感知身體狀況以及技術焦慮通過感知的易用性間接影響老年用戶的采納意向。表2為各路徑系數(shù)的參數(shù)估計值及其標準誤。
下面對各結構變量的影響分別進行討論:
1.衰老特質(zhì)結構
根據(jù)衰老特質(zhì)結構提出的假設中,感知用戶資源對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和行為意向均有顯著影響(H2a/H2b/H2c),即如果中老年人有使用過類似應用的愉快經(jīng)歷或者有相應可利用的資源和適宜的條件時,他們會認為移動健康服務對自身用處更大、操作更容易,從而使用傾向更明顯。
感知身體狀況對感知的有用性及行為意向沒有顯著影響(H3a/H3c),但是顯著影響了感知的易用性(H3b)。即中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并不直接影響移動健康服務的使用,但是身體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了移動健康服務的感知易用性,從而間接影響了移動健康服務的采納行為。
表2 路徑系數(shù)估計參考值及其標準誤
關于技術焦慮,Yang在一篇研究老年人技術焦慮對網(wǎng)絡使用意向影響的文章中指出技術焦慮負向影響了用戶使用新技術[17];在探究影響老年人采納遠程醫(yī)療服務因子的文章中Sanna認為技術焦慮降低了感知的可靠性[18]。在本研究中,技術焦慮對感知的有用性和行為意向的影響并不顯著(H4a/H4c),但是結果支持技術焦慮阻礙了用戶的感知易用性(H4b)。即老年人對接受一項新技術新服務而產(chǎn)生的緊張和焦慮會使他們感到該新技術新服務使用起來不夠容易,從而間接影響了他們對該技術服務的采納。
衰老特質(zhì)結構中新構建的因子——健康價值對采納行為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并沒有得到支持(H5a/H5b/H5c)??赡艿脑蚴牵S著生活質(zhì)量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遍的中老年人對預防保健及健康護理都很重視,該變量得分的標準差較?。?.799/0.758/0.714/0.647)。即不論中老年用戶是否采納移動健康服務,他們都對健康表示了相當?shù)闹匾暋?/p>
2.其他理論變量
根據(jù)TAM理論提出的相關假設,均得到了顯著的支持,即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顯著影響行為意向(H9/H7b),并且感知的有用性對其影響(通徑系數(shù)為0.39)比感知的易用性對其的影響大(通徑系數(shù)為0.20)。說明老年人在考慮采納移動健康服務時更為看重的是該服務是否對自己有用。
同時結果顯示,中老年人對依賴他人幫助、對家人健康的擔憂、獲取朋友家人的健康信息以及了解家人身體健康(主觀規(guī)范)對采納移動健康服務的直接影響并不明顯(H6a),但是顯著調(diào)節(jié)了感知的有用性(H6b)。該結果與另一篇調(diào)查新加坡老年女性對通過手機獲取健康信息的研究結果一致[2]。進一步說明了主觀感受影響了老年人對新服務的采納使用。
感知的行為控制、與人接觸偏好對行為意向的影響不顯著(H8/H1)??赡艿慕忉屖牵谥袊苿咏】捣丈形词袌龌?,與其類似的應用在市面上所見較少,中老年人對移動健康服務這一概念也不能具體化、實物化,所以并不能有效判斷外界的條件是否成熟、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來使用這一服務;同時中老年人對身邊日新月異的技術服務并不排斥,相信科學并樂于接收新技術,并不因為傳統(tǒng)習慣(接受面對面服務)而拒絕遠程服務。
本研究結合國內(nèi)外眾多理論研究,建立了新的理論模型,意在探究影響中老年人移動健康服務接受行為的因子。建議加大移動健康服務的宣傳,增強用戶感知有用性;在設計和提供移動健康服務時,需兼顧各個不同教育程度、學習能力的用戶群體,考慮到不同群體的操作難易和使用體驗,如將操作界面設計的更為簡單友好、幫助程序設計的更為人性化等,提高用戶的感知易用性,從而增加用戶的選擇使用。
另有11個假設沒有得到證實。但我們同樣可以得到一些可能的結論:絕大多數(shù)中老年人對健康保健都有較高的重視;中老年用戶并不因以往接受服務的經(jīng)驗(面對面接受服務)而排斥新型服務的方式(移動健康服務);中老年用戶對新型技術有一定焦慮,該技術焦慮會負向影響他們對移動健康服務感知的易用性,但技術焦慮并不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意圖,故在實施移動健康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多加以說明和幫助,排除中老年用戶對新服務的緊張感,以便服務的順利采納和傳播。
1.許利群.從運營商的視角來看移動健康服務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中國電子商情:通信市場,2011,25(4):49-52.
2.Xue LS,Yen CC.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ging women perception on access to health informatics via a mobile phone-based interv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2,(8):637-648.
3.Wu IL,Li JY,F(xiàn)u CY.The adoption of mobile healthcare by hospital′s professionals: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51:587-596.
4.Heart T,Kalderon E.Older adults:Are they ready to adopt health-related ICT?Int.J.Med.Inform,2011,IJB-2735:23.
5.Vinson DE,Scott JE,Lamont LM.The role of personal values in market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44-50.
6.Alina T,Svein OO,Domingo CD.The effect of health benefit information on consumers health value,attitudes and intentions.Appetite,2009,52:568-579.
7.Grunert S,Juhl H.Values,environmental attitudes,and buying of organic foods.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5,16:39-62.
8.Hansen T.Consumer values,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online grocery shopp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8,32:128-137.
9.Davis FD,Bagozzi RP,Warshaw PR.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J App Soc Psychol,1992,22:1111-1132.
10.Hoffman LW.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women′s achievement motives.J Soc Issues,1972,28:129-155.
11.Venkatesh V,Morris MG,Davis G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MISQ,2003,27(3):425-478.
12.Phang WC,Sutanto J,Kankanhalli A,et al.Senior citizens′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a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e-Government services.IEEE Trans.Eng.Manage,2006,53(4):555-569.
13.Dabholkar PA.Consumer evaluations of new technology-based selfservices options:An investigation of alternative models of service quality.Int J Res Marketing,1996,13(1):29-51.
14.Mathieson K,Peacock E,Chin WW.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user resources.Database Adv Inform Syst,2001,32(3):86-112.
15.Venkatesh V.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integrating control,intrinsic motivation,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 Syst Res,2000,11:342-365.
16.鄧朝華.移動服務用戶接受行為及滿意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7.Yang HJ,Lay YL,Tsao WY,et al.Impact of language anxiety and selfefficacy on accessing internetsites.Cyberpsychol Behav,2007,10(2):226-233.
18.Sanna S,Mika I.Telecare services for aging people:Assessment of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inten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2013,29:1307-1317.
(責任編輯:劉 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20106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YJC630031)
1.山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社會醫(yī)學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教研室(250012)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醫(yī)藥衛(wèi)生管理學院
△通信作者:鄧韓華,E-mail:zh-de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