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秋華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工藝植根于中國宜興地區(q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沃土之中,它在原料、成型工藝、裝飾、使用及其文化內涵上都富有民族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紫砂文化自宋以來,發(fā)展至今,歷代巨匠和匠人,包括文人的介入,對壺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開發(fā)、立異。
紫砂壺作為一種物質形態(tài),它必須具有規(guī)范完整的藝術美的表達秩序,而不能隨心所欲,它不象瓷器繪畫裝飾可以包容更多的民間藝人繪畫的瀟灑和隨意性,沒有器型的規(guī)整就沒有工藝的力量,而裝飾手段的草率、隨意,也會極大地傷害它的美感,反之,裝飾手段的獨特亦會也必然會提升它的美感和價值。
宜興的陶瓷業(yè),上溯新石器時代,歷經幾千年,為紫砂陶器的發(fā)展準備了優(yōu)厚的條件。明代人泡飲講究“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此時,紫砂器的造型藝術臻于成熟,各種款式層出不窮。明萬歷后到清代乾隆時,宜興的紫砂業(yè)迅速發(fā)展至全盛期,并向縱深方向發(fā)展。除大量生產紫砂壺外,紫砂花盆及各種陳設品、文房四寶等形式紛呈,應有盡有。清代后期,紫砂名家高手與文人合作,把中國傳統的雕塑、詩詞、繪畫、金石、篆刻等技藝與紫砂泥的特質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許多精妙絕倫的佳作。
紫砂壺按照傳統可分為三大類∶一為“光器”,即以圓、方等幾何形體為表達方法的茶壺;二為“花器”,即以象形物體貼塑在壺上;三為“筋紋器”,即以多種線條來表達某種意義。現代紫砂壺制作進入全盛時期,藝人輩出,各有專長,皆為才俊。制作技藝的交流為藝人開拓視野,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如今的茶壺作品在遵循古法的基礎上,增添了強烈的現代氣息,為紫砂茶壺制作技藝注入新的活力,使作品更添神韻。
《掇只壺》壺身飽滿,一彎嘴微翹,胥出自然。把與嘴平衡,圈把極為大方。壺蓋高聳,一枚珠鈕上立。圈足鼎立,壺身圓潤敦厚,整只壺珠圓玉潤,線條柔和,壺色深厚深沉,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
《掇只壺》的氣質很穩(wěn)健,氣象也老成。壺嘴凌起高翹,英氣出在前面。把配合壺體,親近著方圓,蓋鈕平和,壺把圓滿,大象樸素茂麗,合乎古韻。
形,是一把壺的外觀呈現,形有邊際,方中寓圓,它是一種體量和姿態(tài)。珠圓玉潤的紫砂壺,要具備精、氣、神,首先整個壺造型,比例要得當,制作要精良,嘴把粗或細,既要符合協調和諧的美學法則,又要符合使用要求,壺把太粗脹手,太細拿捏不住,欠穩(wěn)當。制作精良是指壺里壺外,光潔清爽,壺里摸不扎手,壺體光潔和順,嘴、把、的、口、蓋及足線條都要講究飽滿,整個壺形輪廓線雖變化無窮,但一定要具張力、飽滿。創(chuàng)作珠圓玉潤的紫砂壺,看似簡單,然而博大精深,所謂光貨最見功底,就是說,最簡單的是壺的基本元素永遠不變,難的是在不變中要求新求變,傳統的造型理念,不是照搬沿襲,而是在傳統經典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新的造型,新的壺式。
人們評說一把上好的紫砂圓器茗壺,往往用“形、神、氣、態(tài)”四大要素來衡量。四大要素之中關鍵的因素還在于形。形姿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余三要素?;蚨饲f穩(wěn)重,或粗獷大方,或靈秀端麗,或巧而玲瓏,大凡這類型的造勢無非是紫砂藝人通過弧形曲線過渡組合構成來充分表達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各種曲線的有機結合,在紫砂圓器壺體造型設計的實踐中應用非常之廣泛,含有豐富的美學原則。
宜興紫砂壺,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無可比擬的獨特之處,因表里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雋永,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越宿不易餿;泡茶沏以開水時,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賞用日久,越安放細潤,光潔古雅,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