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凌虹
著名文藝家縱談“繼承抗戰(zhàn)精神”
文/本刊記者胡凌虹
民族脊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系列展現(xiàn)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說:“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抗戰(zhàn)文藝之所以能化成具有極大戰(zhàn)斗力的“真刀真槍” ,也在于它具有偉大民族精神的內(nèi)核。在烽火中歷練、成長的文藝工作者心懷家國,總是能敏感地捕捉到廣大人民的心靈呼喚,這使得他們的作品帶有著濃烈的時代印記,積聚著巨大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精神能量。在紀念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一批著名文藝家,請他們回望抗戰(zhàn)歷史以及抗戰(zhàn)中的文藝戰(zhàn)士和文藝作品,并借此深刻思考新時代文藝的發(fā)展方向、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等問題。
1938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高潮階段。我跟著母親來到貴陽,后到離貴陽70多里地的湄潭中學讀書。湄潭中學是一所進步的中學,校領導中有不少進步分子。他們經(jīng)常組織學生到街頭、到鄉(xiāng)村,宣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日道理,并在學校成立了抗日民族救亡先鋒隊(簡稱“民先”)的分支機構。我首批參加了這個學生組織,這也應該算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投身到了抗日活動之中,并成了全校聞名的活躍分子。幾個月后,我又回到了貴陽,跟著當時貴陽生活書店“民先”隊去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后來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國民黨逮捕了“民先”隊員,包括我在內(nèi)。之后中共地下黨把我營救出獄,并把我送往延安深造。我成了魯迅藝術學院最小的一名學生。我先進了戲劇系,后來轉到音樂系,成為冼星海先生的“關門弟子”。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楊家?guī)X主持召開了有80余名文藝工作者參加的文藝座談會。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就文藝工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工作、學習等發(fā)表了講話。當時我還只有十五六歲,盡管沒資格出席會議,但經(jīng)過各種方式的傳達報告,我感受到“文藝為誰服務”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方向問題。為加深我們的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時,日寇大舉侵犯中國,我跟隨父母逃難到鎮(zhèn)江附近的鄉(xiāng)下。有一次我跟姐姐到菱塘里去采菱時,姐姐唱起了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歌聲讓我生平第一次感悟到了音樂的美,她的旋律也使我強烈感受到了東北同胞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失去家園的悲苦和仇恨。從那時起,我開始迷上了唱歌,天天纏著姐姐教我唱救亡歌曲。正是童年聽到的抗日救亡歌曲,燃起了我對音樂追求的熊熊烈火,讓我走近了音樂,并使之成為自己畢生的事業(yè)。理解,毛主席還親自到魯藝作了報告。報告中要求我們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去,他說那里有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只等我們?nèi)ラ_采。他要求我們向工農(nóng)兵學習、為工農(nóng)兵服務。毛澤東的講話就像一股不竭的動力,推動著我到工農(nóng)兵中間去。在創(chuàng)作時只要有可能我都會到生活中去體驗,收集民間音樂資料。從學習音樂開始,我就一直跟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沒有這個時代就沒有我的音樂作品。比如起初一看到《紅色娘子軍》這個劇本時,我就非常喜歡,我也很有信心能寫好《紅色娘子軍》的音樂,因為我的革命經(jīng)歷讓我能理解里面人物的感情。
音樂創(chuàng)作上一直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音樂要表現(xiàn)時代的精神,還有一種認為音樂就是純粹表達個人情感。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有我個人的情感,但主要是寫對時代的感情。我覺得音樂也是現(xiàn)實的,不是虛無縹緲的。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依然希望用音樂來表達當代人們的感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指出我們要有夢想,要有理想。他的一些講話讓我很有感觸,因此最近我寫了一個大合唱《夢想花開》,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叵肽莻€年代,人們表達憤怒時,除了喊口號就是唱救亡歌曲,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也要用音樂表達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對祖國建設的希望。
黃準
黃準在延安橋兒溝魯藝的后山坡(1940年)
作為一個抗日老戰(zhàn)士,對抗日戰(zhàn)爭我有很多刻骨銘心的回憶。1940年,我十歲時參加了新四軍,在二師抗敵劇團。作為一個小團員,我經(jīng)受住了戰(zhàn)火的洗禮和艱苦生活的磨練??梢哉f把我一顆稚嫩的心和中國人民的偉大解放事業(yè)交融在了一起。我的人生經(jīng)歷決定了我人生發(fā)展的軌跡和命運。家庭、革命戰(zhàn)爭實踐的鍛煉、黨的教育這幾個方面對我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首先談談家庭的影響。很多人問我:你十歲就參加新四軍,有那個覺悟打鬼子嗎?畢竟那時我只是個孩子,很多都不懂。但我父親帶領我們?nèi)覅⒓恿烁锩?,我的父親呂惠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祖國,獻給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抗戰(zhàn)時期,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擔任過無為縣縣長兼無為縣人民抗日自衛(wèi)軍總隊總隊長。后來他被任命擔任新四軍第七師皖江抗日根據(jù)地行政公署主任。去皖江前,陳毅軍長跟我父親談話,布置任務,提出希望,還送給我父親一把全新的“掌心雷”袖珍手槍。隨后父親把手槍送給了我,我非常高興,一直隨身帶著,直至1 9 4 9年根據(jù)上級命令上繳給組織。4 3歲時父親走完他的光輝一生。父親的壯烈犧牲在我心靈深處聳立起一座信念意志情感的豐碑,這豐碑在我的作品中間,如歌的旋律中間,都以不同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我后來創(chuàng)作的很多作品都和我父親有關,都和千百萬烈士有關。
呂其明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簡譜(盧芒、何彬詞,呂其明曲 )
再說說戰(zhàn)爭生活對我的鍛煉。1940年,我所在的二師“抗敵劇團”演出了抗日題材的歌劇《農(nóng)村曲》,我演一個逃難的孩子。歌劇最后有一個大合唱,非常激昂,到現(xiàn)在我還記憶猶新。唱完后,劇中的王大哥就開始報名參軍,這是臺上演員演的,這時臺下幾個青年小伙子也跳上臺來,要和王大哥一起參軍。當時我們演戲的目的就是要號召大批青年參軍打鬼子,可見我們的宣傳立竿見影,這也說明文藝作品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
1942年底我和姐姐調(diào)到新四軍七師文工團,1943年初我們經(jīng)歷了一次敵軍的大掃蕩,情況非常危急,我和戰(zhàn)友們向西北的大山里轉移。到了那里的游擊區(qū),在當?shù)匾晃焕相l(xiāng)的幫助下,我們在一個山洞里躲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鬼子走后,我們下山到了村里,這才從這位老鄉(xiāng)口中得知,鬼子和偽軍曾經(jīng)兩次到村子里來逼問他,山上有沒有新四軍,不講就要槍斃他。老鄉(xiāng)很害怕,但還是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回答“沒有”,保護了我們。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軍民親如魚水的關系非常普遍,沒有群眾就沒有我們,這樣的關系也是今天和平時代的我們需要反思的。1940年到1949年,這9年的戰(zhàn)斗生活和藝術實踐,使我受到極大的鍛煉和熏陶,對我產(chǎn)生極其深遠的決定性影響。
我的人生經(jīng)歷決定了我要一輩子心懷國家、民族,用音樂來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抒懷,而做法就是我的一切作品都扎根于民族的土壤,創(chuàng)作的靈感全來自生活。這么多年來,我95%以上的作品主題都是歌頌祖國、人民,歌頌黨。26歲時我為故事片《鐵道游擊隊》創(chuàng)作了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36歲時創(chuàng)作了管弦樂序曲《紅旗頌》。此外,我為《霓虹燈下的哨兵》《白求恩大夫》《焦裕祿》等兩百多部(集)影視劇作曲。離休后,我寫了紀念烈士的管弦樂組曲《雨花祭》、弦樂合奏《龍華祭》等。82歲時我創(chuàng)作了交響組曲《使命》。今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我也用我的實際行動來紀念,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寫了一部交響音畫《一支抗日游擊隊》,表達我作為一個抗日老戰(zhàn)士的切身感受、真情實感。這個作品于9月24號在上海音樂廳首演。我也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告訴今天的人們,革命的勝利實在是來之不易,應該備加珍惜。
我出生在武漢,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時我還小,為了逃難,我媽媽就帶著我們姊妹幾個跟著當時的曲藝隊到了重慶。隨后我的父親坐船過來,然而這艘船據(jù)說被日本飛機給炸了,從那以后,我父親就沒有了音訊。后來,重慶發(fā)生了五三、五四大轟炸,兩天內(nèi)把整個重慶城炸毀了。當時我的母親帶著我們姊妹幾個到處躲避轟炸。重慶有個地方叫臨江門,靠著碼頭,離我們住的房子比較近。一次,我們在臨江門坐著,看到很多尸首被扔到江里,非常凄慘。后來,我們逃到重慶上邊的江津區(qū),因為沒有認識的人,只好住在公園里,晚上睡在露天的戲臺上。那時重慶地區(qū)的轟炸一直沒斷,等稍微好一點時,我們就唱一點戲,一嚴重就逃難。一直到抗戰(zhàn)快勝利時,才算安定下來。如今我雖然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但永遠忘不了那時經(jīng)受的磨難以及看到的慘象。
李薔華
程硯秋在北京郊區(qū)青龍橋務農(nóng)(1942年)
抗戰(zhàn)期間,我們也聽到不少演藝界的老前輩以各自的方式抗敵的故事,體現(xiàn)了他們的志氣。比如,梅蘭芳先生蓄須明志,寧可賣字賣畫養(yǎng)家,艱難度日,也不給日本人演戲。又如程硯秋先生拒絕為日寇演出,為此日寇和漢奸懷恨在心尋釁報復。一次,在天津站,幾個“紅帽子”借故對程先生進行搜身,并將他帶到一小房內(nèi),打算動手打他。程先生一個箭步跨到一根立柱前,背靠柱而站,以防身后受敵,然后揮拳還擊,將“紅帽子”打得狼狽不堪。日本人的處處刁難,讓程先生非常氣憤,于是決定到北京西山的青龍橋務農(nóng),以“停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1953年,我加入了武漢京劇團。在劇團里,我們演了不少抗日題材的京劇,比如《節(jié)振國》,講的是抗日民族英雄節(jié)振國的故事,演節(jié)振國的是著名演員高盛麟,我演節(jié)振國夫人。還有像《鄭成功》《戚繼光斬子》等,都是民族英雄抵抗倭寇的故事,我也參與了演出,演出效果很好。
從12歲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我每天都習慣看報。這也是我繼父教育我的,作為一個演員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內(nèi)人民的生活。演員要演得好,得有內(nèi)心的東西,內(nèi)心是靠思想指導的,思想就要靠平時的學習。
我很佩服程先生。我學程派也是因為喜歡各個劇里有正義感的人物。程先生演的劇大都帶有反抗性,比如《荒山淚》反映的是苛捐雜稅,《春閨夢》反映的是軍閥混戰(zhàn),體現(xiàn)的都是國家大事。其實大師們的東西不是那么簡單的,都很有內(nèi)涵,有教育意義,像荀先生、梅先生、尚先生等,他們演戲都很講究社會效應的,這種精神也需要我們很好地傳承下來。
前幾年,我寫了《蓮生與阿玉》這本書,寫的是我父親和姑媽。我父親是延安抗大出身的學生,是共產(chǎn)黨員。對我父親來講,書中提到的只是他的經(jīng)歷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只能寫到延安抗大,之后他做情報工作的事,全都不能寫。其實他并不想讓我們知道他做了多少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希望我們能夠了解他對理想的追求。其實不光我父親,他的同事全都是這樣的,有堅定的信仰,以能夠奉獻為榮。我父親認為在延安的七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其實延安的七年是他一生中最艱苦的七年,但我覺得他的意思是,延安那種向上的精神,有志同道合者,覺得自己能為國家、民族做貢獻,他覺得這是最好的。他的整個年輕時代是在抗戰(zhàn)的過程中度過的。其實這也跟他個人的自尊心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能被日本人這樣的欺負。
在病重的最后一個月,他的神志已經(jīng)不是很清楚,一次我有些好奇地問他,你在軍事調(diào)節(jié)處的時候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想不到我一問到這個問題,一直神志不清的他馬上就清醒了,說:“我不知道?!焙髞砦抑啦恢皇俏腋赣H一個人,他們這一代人都是這樣,這是很了不起的。我父親從十五六歲開始有了自己的信念,一直堅持到92歲,從來不動搖,對此我是很佩服的。我一直覺得,我的父親是幸運的,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并能為自己的信仰堅守一生,這樣的人生是幸福的。他是一個宗教性的理想主義者,是講究奉獻不講索取的??上КF(xiàn)在中國那么多貪腐的事情出來,這對我爸爸這樣的革命老人來講是最大的打擊。
陳丹燕
陳丹燕作品
《蓮生與阿玉》這本書出版后,我父親很用心地指出一些寫錯的地方,并且認真簽名送給他的朋友和家里的晚輩。他還特地簽了一本書送給我女兒未來的孩子。我女兒那時候才20歲出頭,在美國,他在書上簽的是:希望你的媽媽能夠讓你學中文,然后看這本書。
《蓮生與阿玉》這本書寫的是個人史,是在我寫作的這些年中少有的放任感情的。在我的寫作訓練里,對于一個作家而言,書是公器而不是私器,要表達大眾的感情,而不是個人感情的宣泄。如果你寫作只是為了抒發(fā)私人的感情,那你就應該寫日記,作家應該是抒發(fā)一個群體的感情,而且你的觀點、你的表達是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我覺得這是一個職業(yè)作家應該有的操守。
像歷史學家一樣做研究,像新聞記者那樣追求真相的完整性,然后像一個小說家那樣去描繪,這是我想要的寫作。我寫了很多關于上海的書,我是覺得上海這座城市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城市,但是大部分人對它并不真正了解,對它的歷史進程有非常多的誤解。我在這個城市長大,對這個城市有心得,我希望用筆表現(xiàn)這個城市的一些真相,我也不會夸大和美化它,希望力所能及地呈現(xiàn)它真實的面貌。因此對我來講,非虛構寫作是比較合適的,關鍵對上海來講是比較合適的,因為上海的歷史有很多面目不清的地方,所以它才更需要非虛構。
我父母、我公婆都是新四軍三師的,他們參加過好多戰(zhàn)役,消滅過很多日軍和偽軍。我的父親蘆芒過世早,沒有留下回憶的東西。我母親從1998年開始寫她的回憶錄,寫了7本,她也希望像很多老戰(zhàn)友一樣出一本自己的回憶錄。不過,我認為有時虛構的小說比紀實文學更真實,而且寫個人的經(jīng)歷視野會比較窄,所以我對媽媽說,你不要出這樣一本回憶錄,我來給你寫本小說,我會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看你們那輩人的生活,同時來反思我們這輩人的生活。然后她就很開心。我會告訴她,哪些方面要多寫寫,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媽媽寫的素材我已經(jīng)看了好幾遍,現(xiàn)在我才知道,戰(zhàn)爭年代中發(fā)生的很多事情其實沒有在文藝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因為有些事情比較難表現(xiàn),也許我會用春秋筆法寫出來。我希望我寫的小說要有些思考,所以一直落不下筆。2011年,媽媽過世了,小說還沒有寫出來。我心里有點覺得對不起我媽媽。
去年我母親過世三周年,我跟我的幾個妹妹去尋訪了父母抗戰(zhàn)期間在蘇北根據(jù)地活動的行跡,瞻仰了父親當年主持整體設計并雕塑塔頂新四軍戰(zhàn)士像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并且探尋我在射陽河上的出生地。
蘇北淮安是歷史名城??箲?zhàn)八年,日本侵略者占領統(tǒng)治淮安足有七年之久。 日本鬼子投降那年,我父母親都參加了解放淮安的攻城戰(zhàn)斗。新四軍三師早就著手部署攻克淮安的戰(zhàn)斗方案了。我母親先期被任命為中共淮安市委書記,她帶領班子的同志們事先深入到淮安城周圍的村莊發(fā)動群眾,籌備軍糧,組織擔架隊,并向城里的敵偽軍喊話,敦促他們放下武器。我父親當過魯藝工作團美術教授,也當過畫報社的總編輯。解放淮安戰(zhàn)斗打響之前,他寫下血書要求加入敢死隊。戰(zhàn)斗打響后,他和戰(zhàn)士們一起沖鋒,冒著密集的炮火,攀著竹梯登上了淮安城頭。戰(zhàn)斗勝利后,他就坐在硝煙還未散盡的廢墟上,用木炭筆如實記錄下淮安人民熱烈迎接子弟兵進城的盛況。
王小鷹
解放兩淮重鎮(zhèn)淮安城(蘆芒 速寫)(1945年)
這趟回蘇北我收獲很大。不久后,《收獲》雜志編輯來跟我約稿,他們開了一個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專欄“說吧,記憶”,我就寫了篇游記《蘇北行》。我愿意把這個行走的故事寫出來,還有一個理由,我想用我的方式闡述一下我對戰(zhàn)爭歷史的看法。改革開放后,有不少人講,共產(chǎn)黨從沒打過日本人,都是國民黨在打,他們根本沒有歷史唯物主義觀。我是新四軍的后代,我覺得我有責任用筆還原一個歷史真相,闡明自己的思想,新四軍、八路軍雖然不像國民黨人多、武器好,可以展開正面戰(zhàn)斗,但他們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到敵人的后方,牽制了很多日本人,他們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那次的蘇北行,我沒有告訴單位里的人,也沒有去刻意下生活。如果不去實地看看,真的下不了筆,沒有底氣。我不太贊成“下生活”的提法,我們本來就在生活當中。但是為何有些人覺得生活中到處都是素材,有些人卻視而不見呢?我覺得作為一個作家要具備兩點:首先要熱愛生活,哪怕生活是不令人滿意的;其次要做有心人,生活中那么多事情往往一晃而過,要比較敏感地在普通的事中發(fā)現(xiàn)特殊意義。
這次這部小說,我一定不想因為什么周年就趕出來,一定要想得很清楚,一定要安安靜靜寫好,不受任何干擾。也許寫完這部小說,我可能就寫不動長篇了。這部小說對我而言很重要,首先是我答應媽媽的事情。我媽媽之所以想寫回憶錄,就是希望下一代都了解他們的經(jīng)歷。我的幾個妹妹移民去了國外,我媽媽是蠻傷心的。以前,我女兒出國讀書時,每次她回來探親,我媽媽總要對她講,你畢業(yè)以后一定要回來,外婆等著你哦。我媽媽為何希望孩子回來,因為她對國家的感情很深,希望下一代能為這個國家的美好而奮斗。在這部小說中,我要寫他們的故事,主要寫他們的心理歷程,他們的追求,他們生活的目標,再來反觀我們現(xiàn)在。
近日,“民族脊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系列展”在中華藝術宮舉行。美術作品方面有這么幾個版塊:第一版塊是中華藝術宮等機構所收藏、征集的一百多件藏畫,這些藏品中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中的藝術家在那個年代創(chuàng)作的版畫,這批作品會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年代,看到他們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用自己掌握的藝術手段,去表現(xiàn)他們的戰(zhàn)斗生活,并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第二個版塊是,我們這代人通過對歷史對生活的認識、感受,用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重新來描述歷史文脈中的幾個大事件,比如:猶太人在中國,皖南事件,國歌的誕生等等。這屆上海美術大展中有30%的作品是我們現(xiàn)在的青年藝術家為這個特殊的紀念日創(chuàng)作的。其中有一張作品展現(xiàn)了商務印刷館被日本人炸掉的景象,這個題材說明日本人想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毀滅掉。類似這類作品,有一種年代感,同時也有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歷史的認識與反思。所以我感覺這次上海美術大展的整體藝術內(nèi)涵比原來深厚了。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下,我們的藝術家重新開始回到創(chuàng)作本體的原點,那就是對時代、生活的認識。第三個版塊是戰(zhàn)地寫生美術作品展,之前我們上海美協(xié)組織了一批藝術家開展了抗日戰(zhàn)場采風寫生活動。站在當年的戰(zhàn)場上,想到70多年前這里曾經(jīng)硝煙彌漫,藝術家更能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產(chǎn)生一種對這個時代的感恩。三大版塊的展覽上,前輩藝術家,中青年藝術家從不同層面用美術的創(chuàng)作樣式表現(xiàn)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重新去審視著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重新認知中國人自己的民族脊梁,以及人類對和平的乞求。這也是我們組織這個活動的宗旨所在。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應該思考:我們的民族精神在什么地方,先烈們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我們要緬懷什么,想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夠真正紀念這個勝利。紀念勝利的目的不是加深仇恨,而是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同時讓大家知道人類祈愿和平。
施大畏
施大畏、施曉頡《四行記憶》
至于我自己,我一直喜歡畫歷史畫。這次我畫了一張反映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的作品。為何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以及他所帶領的三百多壯士的精神永存,因為他們?yōu)榱嗣褡宓纳婵梢誀奚磺校麄冇幸环N對民族精神的忠誠。只要有了這種精神的提升,我想任何困難都會克服。
一個藝術家具備了三個條件:有信仰,有誠信,有擔當,才能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F(xiàn)在我們的藝術家生活條件好了,宣傳的平臺大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應該高一點。如果現(xiàn)在的藝術家不愛腳下的這塊土地,對之麻木的話,作品怎么感動人?文聯(lián)作為一個具有聯(lián)絡服務協(xié)調(diào)職能的機構,我們的工作重點也在這塊,通過藝術家們互相對藝術規(guī)律認識的討論,提升大家對社會的認知,對自己身上責任擔當?shù)恼J知,最后變成一種自覺的創(chuàng)作行為,多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
我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中誕生的,雖然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也受到戰(zhàn)爭的波及,還在襁褓時就開始隨家人不斷地逃難,從昆明到越南,再到香港,最后輾轉來到上海定居。
我真正對這場戰(zhàn)爭有所了解是通過文藝作品,通過出演一些抗戰(zhàn)題材的影片,比如《51號兵站》《小城春秋》《藍色檔案》《澳門往事》等等。這些影片主要描述的對象,包括我所扮演的角色,都不是第一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大都是地下工作者。
我拍《51號兵站》時,影片的編劇張渭清是戰(zhàn)爭的親歷者,也是“小老大”這位傳奇式英雄人物的原型。他告訴我,他們開展工作時,緊緊把握住了兩條:一條是黨的觀念,一定要服從上級黨組織對你的安排;第二條是群眾路線,只有依靠群眾,跟群眾交朋友,他們才肯為你做掩護,為你傳遞消息。記得一次拍戲時,劇組的人看了樣片后對我說,你這個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不對,舉個例子,去百姓家里開黨小組會議,大媽給你開門后,你怎么可以揚長而去?哎呀,我一下子被點醒了。大媽把家中的地方借給我們開會是要冒很大風險的,我們對待她不應像對待自己的媽媽一樣嗎?后來又重拍了一遍,我敲門后,她一開門,我就問:“大媽,你還好嗎?”“好,等著你開會呢?!绷攘葞拙?,這種軍民的魚水關系就有了。
幾十年來,《51號兵站》這部影片是一播再播,這次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又重播了。為何有那么大的生命力?因為這段歷史確實值得我們?nèi)ャ懹洝!靶±洗蟆边@個角色從問世到現(xiàn)在有55年了,人們還是記憶猶新,英雄人物一旦被人們認可是可以超越時空的,產(chǎn)生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抗戰(zhàn)題材的作品要多創(chuàng)作。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怎么創(chuàng)作,怎樣達到真實的記錄?現(xiàn)在有些導演強調(diào),我們今天的人描寫這類題材,就要用今天人的眼光,我們要拍成偶像抗戰(zhàn)劇,這個定義本身就是錯的。我們現(xiàn)在不斷看到許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越來越偏離歷史真實的面貌。首先外觀上就極不真實,衣服是筆筆挺的,尤其是很多女兵,那么長的睫毛,那么的烈焰紅唇,你是要做花姑娘去吸引日本人還是跟日本人去搏斗呢?影片中還有很多雷人的臺詞,比如“撕敵”,你把敵人描寫得那么愚蠢,其實反過來也說明你本身并不高強。
梁波羅
梁波羅的影視作品
為何《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野火春風斗古城》這批抗日題材的老片子,人們現(xiàn)在還能看得下去,沒有覺得很陳舊,因為真實??墒菫楹维F(xiàn)在一些導演會把一些真實的故事拍得很荒誕,這不是技術上的問題,是觀念、態(tài)度的問題,審美的問題。不能為了迎合觀眾就只講顏值。文藝的教化作用非同小可,我們那個時候所受的教育,有一大半來自電影,那些英雄人物的寧死不屈、光明磊落,讓我們印象特別深刻。歷史是不容褻瀆的,抗戰(zhàn)題材的文藝作品要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否則會誤人子弟。趁這個偉大的紀念的契機,我們應該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反省一下我們在反映這段歷史的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問題,開拓出一條新路。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時,我才3歲。我在北京上小學的時候,出自本能地不好好上日語課,不喜歡日本教師。另外,我還記得,那時我家里有張唱片《大陸歌》,是聶耳寫的,都是抗日歌曲。放這張唱片時,我都要把家里的門窗關起來,偷偷地聽。因為這段特殊的記憶與感情,這次上海劇協(xié)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主辦的救亡戲劇作品朗讀活動,無論如何我都要參加。
在我的演劇生涯里,抗日戰(zhàn)爭背景的戲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篇章。估算一下,抗日背景的戲我大約演了七個。在上海戲劇學院三年級時,老師朱端鈞先生搞了一個戲叫《心防》,是夏衍的代表作。講述了上海孤島時期,新聞界、演藝界等堅持抗日斗爭的故事。我演一個報社的大主筆劉浩如。戲里也提出了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我們知識分子應該做些什么。之后我又參演了《甲午海戰(zhàn)》《鄧世昌》《戰(zhàn)斗的青春》《闖江湖》等。話劇《戰(zhàn)斗的青春》中除了展現(xiàn)跟日本人展開正面的斗爭外,還呈現(xiàn)了抗戰(zhàn)內(nèi)部所謂的路線斗爭。1964年,我們又演了一臺反映抗日的戲,包括《把眼光放遠點》《十六條槍》《放下你的鞭子》三個小戲,當時反應非常熱烈。
“救亡戲劇作品朗讀”現(xiàn)場
以前,話劇主要在知識分子中間比較流行,老百姓一般看得少,但對于抗日戲,他們都是比較支持的,因為代表老百姓說話,鼓舞了百姓??箲?zhàn)時期,在上海救亡演劇隊的基礎上,抗敵演劇隊在武漢成立,共分10個隊,運用演劇、歌詠、文字和口頭宣傳等形式,宣傳抗日。演劇隊主要在后方老百姓當中宣傳,一方面豐富了大家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鼓舞了人民。那時中國要亡的悲觀思想流傳得很厲害,抗戰(zhàn)演劇隊通過文藝的形式鼓勵大家不要灰心喪氣,對生活要有信心,同時演劇隊也宣傳了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zhàn)的思想,并且鼓勵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抗日。
可惜,現(xiàn)在有些抗日劇非常膚淺,對歷史很不負責任。為了討好觀眾,把劇中的日本人演得像個小丑,這實際上是在誤導對歷史不了解的青年觀眾。所以文藝工作者應該真實地把日本侵略者形象刻畫出來,讓人們認識到他們是可恨的,同時也不是那么輕易對付的。創(chuàng)作時,我們要對第一手的資料做研究,根據(jù)資料提煉出那個歷史環(huán)境下,那個特殊的人物的心理感覺、思維邏輯,寫出那個時代的有個性的人物。
我認為,為老百姓說話,說真話,成為老百姓的知心人,這點其實是文藝工作者最基本的責任,不過這點做起來并不容易。我們文藝工作者要用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出那些真心實意的話,具有真善美的話。讓普通觀眾聽到看到后,感覺是替他們說話了,由此信服你。
今年2月,我們劇團的新編滬劇《趙一曼》在上戲劇院首演,至今已經(jīng)演了兩輪。目前此劇已被文化部選入全國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70周年優(yōu)秀劇目巡演,同時又被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組委會選中參加今年的國際藝術節(jié)展演。
《趙一曼》這部戲的上演了卻了我八年前的心愿。其實八年前我看了趙一曼與日本人抗爭的故事后,深受觸動,就想把這個故事搬上舞臺。但因為經(jīng)濟等條件有限,直至今年我們才上演。之前也有不少人勸我,排這個戲有風險,因為觀眾很容易將之跟一些樣本戲比,跟江姐比。但是我有信心排好,我一直認為趙一曼的故事會被人接受的。
陳甦萍
新版滬劇《趙一曼》
1957年,我們長寧滬劇團老藝術家顧月珍老師也演過《趙一曼》。這次,新版《趙一曼》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創(chuàng)新。我們根據(jù)現(xiàn)代人的口味,做了重新的編排?,F(xiàn)在的舞臺呈現(xiàn),表現(xiàn)的手段,故事的切入口跟原來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我們更強調(diào)了人性化,從趙一曼與兒子分別時的合影到犧牲前給兒子親筆寫的信,這些細節(jié)讓趙一曼這個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她是一個英雄,也是一個母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信仰,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有許許多多像趙一曼這樣的英雄,為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死。我們可能不理解他們那個時代的信仰,但是我們要想辦法去理解。其實我覺得今天對這些英雄人物的宣傳還是很不夠的。還有很多人不知趙一曼是何人。
今年7月1日,我們劇團和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搞了一個共建活動,我們專門為這些老紅軍、老戰(zhàn)士、老干部進行了專場演出。演出時,掌聲很熱烈,他們表示,雖然當時沒有跟趙一曼一起工作過,但他們認可我在舞臺上展現(xiàn)的趙一曼。演出后還召開了座談會,很多老戰(zhàn)士一邊哭一邊講??催@個戲也讓他們回想起當年抗戰(zhàn)的歲月。一個老紅軍還談到,他帶了小孫子一起看演出,本以為孫子可能不感興趣,想不到小孫子目不轉睛地從頭看到尾。
去年文藝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強調(diào),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創(chuàng)作出有思想性,有藝術性,有觀賞性的好作品。我覺得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要隨時隨地有一根弦,在看報,看電視新聞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好題材,通過藝術手段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走到觀眾心靈深處。
這次紀念活動很隆重,各界人士用各種形式銘記那段歷史,那么文藝家要用文藝的樣式來展現(xiàn)。去年我們滬劇院創(chuàng)作了《鄧世昌》,雖然說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故事和人,但其實也有現(xiàn)實關照。習總書記在各種講話里都談到中國人民應該有血性。鄧世昌就是這種有血性的好男兒,內(nèi)心始終有報效國家的情懷,我們現(xiàn)在的好男兒也應該懷有一顆保家衛(wèi)國的心,為這個國家做出貢獻?!多囀啦费莩鰰r,為何臺下觀眾給予那么熱烈的掌聲,我想是因為他們內(nèi)心被舞臺上鄧世昌的那種情懷所感動。其實我們內(nèi)心都有這樣的情懷,但有時要有一個契機將之激發(fā)起來。從我的內(nèi)心來說,做這個戲不只是為了配合紀念活動,如果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的話,我們也缺少了良知。我是想通過藝術的樣式給廣大觀眾傳遞一種人們需要的情感,任何年代都不能忘記民族英雄,我們要崇尚英雄、崇尚崇高。
茅善玉
經(jīng)典傳承劇目《蘆蕩火種》
今年,我們把滬劇的經(jīng)典劇目《蘆蕩火種》拿出來復排。這是滬劇的一個標桿性的作品,1960年首演至今已有55周年。當年先有了《蘆蕩火種》,才有了后來的京劇《沙家浜》,才有了后來國內(nèi)很多藝術團體對《蘆蕩火種》《沙家浜》的移植演出,說明這個劇的影響力很大。至今這個劇依然有可看性,那些人物都很有生活的質感。
今年八一建軍節(jié)時,《蘆蕩火種》在沙家浜部隊誕生地江蘇常熟首演。8月14日、15日兩天,我們劇院在徐家匯公園里開展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滬劇抗戰(zhàn)題材經(jīng)典劇目展示”活動。最近,我們滬劇院又舉辦“滬劇抗戰(zhàn)題材優(yōu)秀劇目演出周”活動,包括原創(chuàng)大戲《鄧世昌》和經(jīng)典傳承劇目《紅燈記》《蘆蕩火種》三臺大戲五場演出。在觀眾進場的門口,我們放了一些展板,展示當年老演員的劇照,說明很多戲是我們幾代演員在傳承發(fā)揚的,也說明這些藝術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當年前輩們在創(chuàng)作時,非常注重真實性,這也啟迪現(xiàn)在搞藝術的人,要為這個時代歌唱,要對生活有更多的理解。今年,我們還新創(chuàng)作了一臺戲《上海往事》,也講到了抗戰(zhàn),但因為藝術上還沒有到位,所以不想匆匆忙忙拿出來,紀念不在一時一刻,希望花更多時間將之打磨成一個好作品。
滬劇是一個真正與城市同行、與時代同步的藝術樣式。無論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后,滬劇都有相應的反映那個時代的戲。這是滬劇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要傳承下去。
文藝不能完全商品化、娛樂化,一定要引領人們思想上的風尚。舞臺是有教化作用的。戲曲是從農(nóng)耕社會過來的,以前很多農(nóng)民沒讀過書,就靠看戲來了解白與黑、是與非、善與惡。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們的藝術樣式也在變化,希望藝術更加符合時代,符合年輕人的要求,但教化的作用還是不能改變。
去年下半年我參與了抗戰(zhàn)劇《嫂子,嫂子》的拍攝,最近在地方頻道播出,據(jù)說收視很好。在參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感到不管青年演員還是中老年演員,都非常認真負責地塑造每個角色。其實從去年開始,文化藝術界的工作者已經(jīng)開始為配合今年的紀念活動提前進行創(chuàng)作了。雖然在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也有一些拍得不夠理想的作品,但都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的出現(xiàn),說明在這個節(jié)點上,文藝工作者有一種文化自覺,起碼表示自己要參與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本身就證明文藝家在這個活動中是不缺位的。這幾天,我參加了江蘇省舉辦的一個比較大型的紀念活動,我們從上海特意跑到南京,北京一些藝術家也紛紛趕來,大家都有一種熱情,都特別認真。在國家很多大的節(jié)點上,文藝工作者都非常自覺地用文化藝術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一種態(tài)度。
奚美娟
抗戰(zhàn)劇《嫂子,嫂子》
同時,并不是因為有紀念活動了,我們才去創(chuàng)作,才去表達的??v觀全世界,這場戰(zhàn)爭本身給人類造成一種不可磨滅的傷害。文藝界人士都覺得有責任用文藝的方式去警示未來,我們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我們看到無論是亞洲國家還是歐美國家,包括好萊塢,基本上每年都有二戰(zhàn)題材的電影出現(xiàn),大部分是從民間以及個人命運的角度來折射戰(zhàn)爭的殘酷。我們國內(nèi)也經(jīng)常有這類題材的作品出來,從各個角度源遠流長地在警示未來,我們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有一個集中的體現(xiàn)。
就像習總書記說的,不忘戰(zhàn)爭是為了維護和平。這樣的話特別能表達所有人的一種態(tài)度和心聲。這個就是人心所向,希望和平的人都在為此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