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
(云南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昆明 650051)
當前,我國電網(wǎng)建設快速發(fā)展,輸電線路走廊及其沿線的工程條件越來越復雜,輸電線路基礎工程建設中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云南山區(qū)地層情況覆蓋層以黏土為主,厚度0.5~2.0 m,覆蓋層下為強、中風化巖石,巖石為灰?guī)r、玄武巖、砂巖、泥巖等。常用的輸電線路桿塔基礎可分為大開挖基礎、原狀土掏挖基礎、復合型基礎等,采用大開挖基礎,優(yōu)點為有成熟的設計理論和施工經(jīng)驗,鐵塔對基礎主柱和底板的偏心彎矩較小,但土石方工程量較大,對自然環(huán)境有一定破壞,主柱露頭高度受限;采用原狀土掏挖基礎,該基礎型式土石方量小,對地形和植被的破壞也小,能充分利用原狀土的特性,提高基礎抗拔承載力,減少基礎的側向變形。同時澆筑混凝土時不需支模,可縮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費用。但使用剪切法計算上拔時不能考慮巖石的抗剪強度,基礎體積偏大。
巖石基礎嵌固式基礎利用機械(或人工)在巖石地基中直接鉆(挖)成所需要的基坑,將鋼筋骨架和混凝土直接澆筑于巖石基坑內(nèi)而成。
1)優(yōu)點:巖石嵌固式基礎型式充分利用了原狀土體和巖石良好的承載力、抗剪、抗拔等力學性能,在滿足設計荷載條件下,巖石嵌固式基礎的體積較常規(guī)基礎小。同時,在施工時過程中有著基礎土石方量和材料量小,無需支模、回填,養(yǎng)護簡單,基本不破壞山體自然坡度等優(yōu)點。
2)缺點:施工技術要求高,基礎成孔質量難以保證。為保證基礎周圍的巖體結構的整體性不被破壞,目前施工主要依靠人工開鑿,輔助采用小型風鎬,開挖進度往往不能滿足要求。
選取220 kV 直線塔ZM243 作用力為試驗數(shù)據(jù),該種塔型最大上拔力為476.35 KN,水平力為56.47 KN。試驗采用快速循環(huán)荷載法加載,每級增載速度為預計極限荷載的10%,每級荷載增載量維持時間為20 min~60 min,每級加載后和下一級加載前各讀一次;每級卸載速度為預計極限荷載的10%,卸載維持時間為達預計設計荷載后每級卸量時間間隔20 min~60 min,每級卸載后和下一級卸載前各讀一次;加載時,先加水平荷載后,再加上拔荷載。
圖1、圖2 為基礎被施加水平荷載和上拔荷載后,荷載與位移的關系曲線
圖1 嵌固式錨樁基礎水平力荷載與水平位移Q-S 曲線
從圖1 中可以看出,當水平荷載加載至設計水平荷載的220% (即安全系數(shù)K=2.2 時)時,水平位移為2.503 mm,還未達到破壞荷載,但變形階段為彈塑性階段。該試驗點的彈性變形階段為0~119.16 kN,臨界水平荷載為119.16 kN。所以該基礎水平荷載滿足輸電線路基礎設計規(guī)范要求。從圖2 中可以看出,加載上拔荷載至設計荷載的360% (即安全系數(shù)K=3.6 時)時,上拔位移為9.675 mm,還未達到破壞荷載,變形階段為彈塑性階段。該試驗點的彈性變形階段為0~1 429.05 kN,臨界上拔荷載為1 429.05 kN。所以該基礎上拔荷載滿足輸電線路基礎設計規(guī)范要求。
圖2 嵌固式錨樁基礎上拔荷載與上拔位移Q-S 曲線
嵌固式錨樁基礎上拔試驗全部結束時,各部位的測試結數(shù)據(jù)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巖石嵌固式基礎在云南山區(qū)輸電線路工程中能滿足110 kV~220 kV 鐵塔承載力要求,同時具有安全、經(jīng)濟、環(huán)保等特點,由于嵌固式錨樁基礎一般都用在較軟的巖石上,而這類巖體隨風化程度的不同,其強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加上地表地層的厚度也會有較大的變化,設計荷載時,最好先做試驗。如應用參考試驗參數(shù)時,須仔細比對其實驗條件。由于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的多樣性,加上輸電線路跨越區(qū)域大的特點,線路基礎沿線地質條件相差很大,試驗成果只是試驗設計參數(shù)與相應的地質條件下得到的,相近的地質條件可以參考本研究成果,需大量試驗才能適應工程的需要。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S]
[2]DL/T 5219-2005 架空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技術規(guī)定[S]
[3]電力工程高壓送電線路設計手冊.第二版.國家電網(wǎng)公司東北電力設計院.2003 年.
[4]阮少林.輸電線路巖石基礎(承臺式群錨樁、嵌固式錨樁)實驗研究報告〔R〕.云南昆明.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