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艷
(云南師范大學 663300)
語文課堂如何實施素質(zhì)教育
何應艷
(云南師范大學 663300)
由于語文教材龐雜繁冗的語文頭緒,相對獨立而又粘著的層面知識體例,加之主輔科矛盾的學生學習心態(tài),使語文課堂教學陷于講學脫節(jié),學生學起來乏味的尷尬境地。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課堂教學的合理密度應是“三分引、七分學”。只有把學生推向前臺,還學習權給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使其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掌握、自我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樂學情緒,增益智力,提高育人實效。為此,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種以探索、研討為主的“引喻自學法”,其基本程序如下:[1]
背景切入——目標共識——引喻自學——史料印證——議論評述——歸納深化——合成板書(筆記)、檢測矯正一一共同小結(jié)。下面具體介紹各部分的設計意圖與操作構(gòu)想:
激活語文學習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教師的開講起著定格作用。所謂“背景切人”就是要求教師運用生動凝練的語言,把學生迅速帶入特定的語文情境中,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zhì)量的先決條件。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詩,一首典雅的古代樂曲,一段悲壯的語文故事,都能變乏味為誘人,一改上臺就是“今天我們講X X課”這樣干巴巴的起句。[2]
通過“背景切入”引出課題后,學生在心理上基本完成了學習的準備過程,此時認定目標則是及時而又必要的了。教師精心設計好目標擺給學生,說穿了無疑是給學生下達指令任務,顯然它是包辦的,一廂情愿的,容易使學生再度陷入被動。我們提出“目標共識”目的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參與意識,保持和發(fā)展已有的良好學習態(tài)勢,體現(xiàn)民主學風。摒除“保姆”陋習。具體作法是: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前提示,放手讓學生自己初步認定目標,“你認為本課有哪幾項內(nèi)容?”這就把主體活動前置。學生回答后,再由老師根據(jù)自己定好的目標,補充并細說知識層次。這樣既體現(xiàn)出“目標是師生活動的共同指向”,不會讓學生感到目標是強加給自己的,又有利于創(chuàng)設樂學情緒,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奠定基礎。[3]
學科知識技能如何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良好的學生學習品質(zhì),目前尚是語文課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盲區(qū)”。語文教師應開宗明義告誡學生:語文前人所為,卻是后人所著。我們所接受的是二手材料,是他人的見解,是烘干的標本。如果我們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只滿足于記住這些語文概念和現(xiàn)成的評論,那就是舍本求末,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學生學習語文時應以“史學家”自喻,以史為據(jù)求證自己的見解,既不能背離具體史實,也不盲從現(xiàn)成的結(jié)論,而應向語文提出詢問,從而豐富、理解、透徹掌握語文知識。如,對語文事件至少應提出以下三問:(1)是什么?(概念)(2)為什么?(原因)(3)結(jié)論?(觀點)[4]
“引喻自學”重在自我考證,妙在以目設疑,通過再現(xiàn)史實,分析支撐論點的所有史料,印證結(jié)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進而形成學生自己科學的語文觀。例如:《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一課的第一目是“制造‘九一八’事變”?!爸圃臁倍詈我詾閼{?學生通過深人了解事變的始末,明了事變真相和日本帝國主義早已醞釀的侵華居心,從而印證“制造”二字的確鑿。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近幾年來日本修改教科書中的侵略字樣及政論要員參拜“靖國神社”,不反思自己的侵略罪行,無視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等事例,以達到思想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師只要求學生記住事物的名稱、時間、地點,而不引導學生思維,充其量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教學任務,談不上什么素質(zhì)教育。注重史料文獻,借助事物、插圖及小字說明,是復原語文、分析史料的好辦法。切不可以為正文才是必修內(nèi)容,其他則不必顧及而隨意抽減刪免。
語文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語文,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白h論評述”使主動充分顯示自我,用自己的語言談出對此事的看法,通過應答思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一堂課,自學、聽講都是知識輸入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旨在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前后磋商、立體感染進而形成思維互補。況且,面對語文上的是非功過,學生不可能噤若寒蟬,他們思維中的種種疑竇就等我們教師施以高效觸媒。在議論評述中,學生們敞開思想交流,用自己的話說出我之所學、我之所見,必然經(jīng)過一番思維醞釀和語言編織,這是一個自我修正、豐富、完善知識的過程,也是思維最敏捷的過程。
“歸納深化”是教學過程中伴隨使用的強化訓練的必要手段,起到串聯(lián)知識的作用。像“從性質(zhì)、后果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幾方面比較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相似之處”、“列舉我黨在語文轉(zhuǎn)折關頭召開的幾次重大會議的名稱和內(nèi)容”等,以此訓練學生歸納、類比、分析等能力。[5]
教師刻意將板書縮簡成不完整的綱要式——重點、難點知識劃橫線空出來留待檢測學生使用,學生筆記也是如此。檢測時,黑板上空缺的地方由學生代表用色粉筆填寫,筆記則用紅油筆自我補充,最后師生共同校對。
合成板書檢測,打破了傳統(tǒng)板書的格局,有新的創(chuàng)意。它不但可以節(jié)時省紙,而且板書與筆記中學生填充部分恰是本課重點,這就使知識更醒目,掌握也更牢固,久之,收效顯著。
為使主體表現(xiàn)力得到更好的顯現(xiàn),必須打破教師作結(jié)專利,培養(yǎng)學生自己作結(jié)的能力。教師根據(jù)眾多學生小結(jié)的內(nèi)容歸納整理后形成“集體成果”,這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系統(tǒng)表達能力,符合《大綱》提出的“要注意語文發(fā)展的縱向聯(lián)系,……橫向聯(lián)系,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的要求。[6]
上述基本做法,立足實際,并且啟用了電教設備進行多媒體教學,使語文課堂再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空洞說數(shù),更不是滿堂填鴨,而是力所能及的始終把調(diào)動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活動的中心,突出了素質(zhì)教育的時代主題,真正做到課堂教學向主體回歸。
[1]包薩仁其其格.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zhì)教育[J]. 考試周刊,2008,22:172-173.
[2]黃小娜. 初中語文課堂活動教學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
[3]韓飛. 論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
[4]娜仁.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問題[J]. 林區(qū)教學,2003,09:34-35.
[5]蔣筱薇. 中學語文開放性教學探索與實踐[D].河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