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h李埝中心小學(222300) 張曉娟
淺談數學生活化教學
江蘇東??h李埝中心小學(222300) 張曉娟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加強數學生活化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數學教學,要回歸實際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要找準切入點,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要變革教學方式,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 生活化 現實生活 生活情境 教學方式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小到柴米油鹽,大到科學飛船。這就要求數學生活化教學需要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有效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同時,數學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為學生今后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所涉及的數學問題大多都是理論化、抽象化、標準化的,這使得學生認為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不大,學習數學對自己今后的發(fā)展沒有什么意義,從而漸漸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數學本身的價值也會在學生的不斷探索之中被挖掘出來,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例如,教學數字大小比較時,教師可以引用生活中分糖果的例子,如“小明和小紅分10顆糖果,小明得到了6顆,小紅得到了4顆,請問誰分得的糖果較多”等,或者讓學生觀察、比較6厘米與4厘米的兩條線段長度,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數字的大小。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與視覺上的直觀比較,學生能很快解決問題。這樣教學,既滿足了學生愛表現的心理,又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提高人的親切感,處理事情時效率會更高,學習中也是如此。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化被動為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時,需要找準切入點,使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例如,教學取近似值時,教師可以生活中的買賣為例子,如“商家在稱量物品的時候,往往會將原本3斤9兩的東西當作4斤來收費”等。學生會覺得這并不是誠信買賣,并且提出異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例子,說明使用近似值的必要性,使學生明白過于繁瑣的小數在實際生活中是不方便計算的,如果遇到了更加復雜的數,甚至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時,就更不好計算了。這樣教學,既使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善于提問,注重啟發(fā)
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充分說明啟發(fā)式教學法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解決問題,從而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樣的學習和教學往往是雙贏的。而且,啟發(fā)學生自主探討問題是生活化教學的一種方法,既加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又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符合人性化教學的要求。
2.引導觀察,注重融合
課堂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從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來解決問題。這是數學模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認識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讓學生自己總結三角形的特點,給三角形下定義。如果學生的答案不完全,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繼續(xù)進行探索或者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今后學習中能夠以更嚴謹的思維模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
3.凸顯自主,注重創(chuàng)新
數學問題的發(fā)現大多源于偶然,這與數學家善于思考、發(fā)現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一雙智慧的眼睛,那么數學界的未來將是光明的。創(chuàng)新是二十一世紀的主題,同樣也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提高自己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學以致用。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應鼓勵學生一提多解或者尋求最簡便的解題方法。尤其是幾何計算題,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都有不下百種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優(yōu)化數學解題方法,有效提升學生解題的能力,縮短解題的時間。
總之,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優(yōu)化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設置數學問題時應盡可能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同時,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找到對數學的認同感,更愿意學習數學。
(責編 杜 華)
G623.5
A
1007-9068(2015)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