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承林,曹 虎,耿士均*,陳天奇
(1.蘇州金螳螂園林綠化景觀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123;2.河北省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河北衡水 053000)
?
論景觀工程硬質飾面材料施工中的泛堿問題
葉承林1,曹 虎2,耿士均1*,陳天奇1
(1.蘇州金螳螂園林綠化景觀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123;2.河北省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河北衡水 053000)
基于筆者的工作經驗,從泛堿現(xiàn)象及其出現(xiàn)的原因、泛堿現(xiàn)象的防治措施等角度來探討這個難題,以期為更好地解決泛堿問題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石材;泛堿;原因;防治;措施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生態(tài)園林城市的發(fā)展,全國各地都在大舉建設新型城市。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飾面材料被運用的景觀工程中,如采用地鋪和墻鋪的大理石及花崗巖、地鋪燒結磚、泳池里運用馬賽克等。墻面和地面的飾面材料的安裝施工一般采用干掛法和濕貼法,因為濕貼法的造價低且施工工序簡便,往往成為工期緊張情況下的主要施工方法,但是在外景觀室外的地面、水景結構、景墻和構筑物的外立面,在使用后不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泛堿情況,影響外景觀的視覺效果。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從以下方面來探討景觀工程硬質飾面材料施工中的泛堿問題,為今后景觀工程中更好地解決泛堿問題提供參考。
現(xiàn)在景觀工程中運用的混凝土中主要成分是硅酸鹽,遇水后會發(fā)生反應,會形成游離鈣、氫氧根和硅酸。當混凝土中有足夠多的水時,在毛細壓的作用下,游離的金屬離子以水為載體,運輸?shù)接操|飾材的表面,在水分被蒸發(fā)后在其表面形成白色粉末狀晶體或白色硬塊,嚴重影響飾面材料的觀感質量[1-2]。這些白色物質被稱為硬質飾面材料的泛堿現(xiàn)象,主要形式有泛霜、掛白胡、花斑、水印、起霜、白漿、裝飾面侵蝕等[2-3](圖1~2)。根據形成時間的長短不同,可以將分為一次泛堿和二次泛堿。一般情況下,一次泛堿由于材料硬化速度慢或者含有較多的水分使得可溶性的堿、鹽等物質隨水分向表面遷移,發(fā)生在施工后的幾周內;二次泛堿由于外界自然環(huán)境及其他因素導致原來做好的結構面層出現(xiàn)裂縫,加上雨水的滲入作為載體將鹽分遷移到表面形成,發(fā)生在施工后的幾個月甚至幾年,產生的斑塊不均勻。
據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并結合自己從事景觀工程行業(yè)多年的工作經驗,發(fā)現(xiàn)泛堿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在:影響建筑物、構筑物、鋪裝路面、水景結構等外景觀的直接視覺效果,嚴重的會引起基層和粘貼所用的水泥漿產生連續(xù)不斷的溶出性侵蝕,導致水泥水化產物分解,逐漸降低水泥漿的粘結力,從而破壞景觀外立面的結構。
從泛堿產生現(xiàn)象來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 3-4 ]。
2.1 內因泛堿現(xiàn)象產生的內部因素主要是建筑材料存在可溶性的鹽類和堿類物質,尤其是游離的鈣離子。這些物質與景觀飾面材料組成了不規(guī)則的空隙,為水和鹽堿物質的析出提供了通道。
2.2 外因外部因素主要是因為基層材料用的水泥砂漿有析堿性,在水的滲透作用下,向表層析出。當水分從材料表面向內部滲透后,可以將可溶性物質溶解;而當材料干燥時,水分有內向外發(fā)生遷移,將可溶性物質攜帶到材料表面,隨著水分的蒸發(fā)將白色物質留在飾面材料表面,產生泛堿現(xiàn)象。
此外,施工工藝的不同,溫度、濕度和風對泛堿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2]。研究表明泛堿是季節(jié)性問題,一般出現(xiàn)在冬季,因為水分蒸發(fā)速度慢,可以使混凝土中的鹽分充分溶入孔隙水中,并遷移到砂漿的表面,容易形成泛堿[3]。
如今景觀硬質飾面材料產生泛堿現(xiàn)象較為普遍,迄今為止,還未發(fā)現(xiàn)一種可以阻止鹽分等物質向表面移動的外加劑。針對泛堿現(xiàn)象的成因,筆者結合自己的工程實踐經驗,從以下幾個角度防止泛堿現(xiàn)象。
3.1 設計措施在設計階段,可以做一些設計處理,能夠預防泛堿現(xiàn)象,如:盡量用地圈梁或者基礎梁在建筑物外立面、墻體設置防潮層,地面墻跟下或者鋪裝基層也要設置防潮層,防止地面的水分進入粘貼砂漿內,避免泛堿形成[5-6];施工時做專門的防水和防漏,設計外墻磚的壓頂代替水泥砂漿壓頂;對于一些面層的大理石、花崗巖和墻磚存在著毛細孔,設計時可以考慮在正立面以外的其余立面涂上防護劑,用玻璃膠、建筑膠和密封膠條等把泛堿的通道堵上。
3.2 施工材料的選擇砂漿作為面層裝飾材料的粘結材料,水泥是堿性物質及鹽分物質的主要來源,其質量的好壞及水泥的品種對硬質裝飾面層效果的好壞及泛堿現(xiàn)象的產生作用非常重要。施工選擇中對水泥中三氧化硫和堿性物質的含量都有一定的要求。對于形成水泥砂漿的水分和園林水景均應選用較高的水質,最好采用處理過的自來水,慎重選用地下水,盡可能減少表面材料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化學物質。
3.3 防止水的侵入水的存在以及傳遞作用是泛堿現(xiàn)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施工時不應該大量對石材和墻面淋水;優(yōu)先采用混凝土墻或石墻做擋土墻,在墻內高于地面處設防潮層并做防滲處理;對于外立面的石材,為了有效防止水從縫中侵入,墻面板塊必須離縫鑲貼;對于硬質飾面材料鑲貼完成后,要對其涂有有機硅防水劑或其他無色護面涂劑。
3.4 合理選用凝膠材料,減少Ca(OH)2含量及滲出機率產生堿性物質的晶體都來自于粘貼層或者找平層的水泥中,所以在工程實踐中盡量選用堿性較低的水泥,在保證砂漿強度和其他功能的前提下,添加適量的高鋁水泥,降低泛堿現(xiàn)象的產生幾率;在水泥砂漿中摻入粉煤灰、硅灰等活性混合材料,降低鹽分析出表面的概率,同時提高水泥砂漿的保水性和粘結性;選用合適的高分子聚合物拌和水泥,減少找平層和粘結層的內部孔隙率,提高材料的密實度和抗?jié)B性,并且加入適量的憎水劑或者經過憎水處理的聚合物,抑制或者降低泛堿的幾率。
3.5 使用防堿背涂劑在硬質飾面材料安裝前在面層以外的5個立面涂上專用處理劑,使得該溶劑能有效滲入到飾面材料的堵塞毛細管,從而讓水、Ca(OH)2、鹽類和堿類等物質無法進入,可以有效切斷泛堿現(xiàn)象;在飾面材料涂刷樹脂膠,再貼上化纖絲網格布,從而形成防水層。
景觀工程硬質飾面材料在使用后出現(xiàn)泛堿現(xiàn)象,可以用噴砂機噴砂法消除泛堿或者用10%的稀強酸及其混合液進行酸洗處理[7]。泛堿清除后,可以考慮用密封膠、賽盟高科SP-201防水保護劑、聚合物改性防水材料、粘貼劑及填縫劑等處理縫隙[8-10]。
從筆者的分析來看,要想從根本上消除泛堿現(xiàn)象,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及在施工管理中進一步的總結,從抗泛堿飾面材料的選擇,不同氣候、水質、土壤條件下的改良材料的選擇以及更有效的施工工藝方法進行不斷探索,從根本上解決泛堿問題,使得景觀工程中硬質飾面材料顯示出應有的價值。
[1] 莫國民,趙吉偉.園林水景結構泛堿預防及處理技術探討[J].吉林農業(yè),2011(3):236-237.
[2] 呂明偉.硬質景觀飾面材料施工防泛堿技術的探討[J].現(xiàn)代裝飾理論,2014(5):38-39.
[3] 邵國興.室外天然石材鋪裝表面泛堿的原因及處理措施[J].科技視界,2011(9):191.
[4] 謝劍利.室外濕貼天然石材水印泛堿成因分析及處理[J].科技通報,2010,26(3):38-41.
[5] 傅敏.現(xiàn)代建筑施工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6] 張海梅,成維.建筑材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 龍鰲.建筑物外墻磚泛堿分析[J].建材發(fā)展導向,2007(4):47-48.
[8] 梁龍,王巖,魏小軍.抑制建筑物外墻泛白的新型防水材料及處理方案[J].新型建筑材料,2005(11):28-29.
[9] 費愛艷,李東旭,張毅,等.聚合物改性建筑防水材料[J].材料導報,2013,27(5):76-79.
[10] 蘇新祿,熊勃凌,方海紅,等.瓷磚石材粘結劑和填縫劑泛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新型建筑材料,2007(11):33-35.
Study on Efflorescence of Hard Facing Materials in Landscape Projects
YE Cheng-lin1, CAO Hu2, GENG Shi-jun1*et al
(1. Suzhou Gold Mantis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Suzhou, Jiangsu 215123; 2.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efflorescence was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its emergence reason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efflorescence.
Stone; Efflorescence; Reasons; Prevention; Measures
葉承林(1984- ),男,安徽蕪湖人,園林工程師,從事園林綠化施工管理研究。*通訊作者,園林工程師,碩士,從事園林造景設計及景觀工程研究。
2014-12-15
S 26
A
0517-6611(2015)04-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