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陸依潔
?
細讀文本·拎關鍵詞·敲定論題·習作論文——高師文科生論文寫作與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新途徑
○王愛軍陸依潔
摘要:“論文寫作”影響并彰顯著高師文科生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勢必需要探尋高師文科生論文寫作的新出路。而細讀文本、拎關鍵詞、敲定論題、習作論文的“讀、拎、敲、作”四位一體化模式能為高師文科生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途徑提供有益經(jīng)驗,從而將高等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師文科個性化人才細讀文本拎關鍵詞 常見諸于標題、人物姓名、重復詞匯、視點、意象、場面等,它們是文本有意味的“細節(jié)”。下面以尋根小說名篇《爸爸爸》為例說明關鍵詞的羅列方法與拎出原則。
當前,高校的“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成效并不令人滿意,尤其是高師院校的文科相關專業(yè)。古人云:“文不能經(jīng)世者,皆無用之言,大雅君子所弗為也?!盵1]這道出了“文章”的價值所在。因此,若一個文科生不會也不能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來,那還談何“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呢?可見,“文章”之于高師文科生的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至關重要,而“論文寫作”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高師文科生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的途徑問題,試圖為高等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提供啟示與借鑒。
文本細讀是文科研究者的必修課。作為審美術語,“細讀”來自英美新批評學派,“表示任何以詳細研究文學作品的語義、方法、韻律、格律等方面之內(nèi)以結構為主要任務的批評分析方法”。[2]它屬于微觀分析的范疇,但能見微知著?!凹氉x”研究影響了錢鐘書、李健吾等中國學人,如李健吾就曾言及“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與快感[3],認為蕭軍《八月的鄉(xiāng)村》中“感嘆號”就“好像一道道水閘”[4],這種見微知著的讀法是合乎文本實情的,并非摳字眼的小把戲。
美學家伊瑟爾認為文學作品都存在一種“召喚結構”,“總會留下有待填補的空白部分”。[5]“召喚結構”就是“潛層結構”。成功的文本都有它的表層結構和潛層結構?!皾搶印蓖怯伞氨韺印痹捳Z的“不確定性”來指涉的,如標題、語段、場景、符號,等等。文本細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文本表層不斷“召喚”讀者進入隱秘地帶并將其意義進行明確化的過程。如張愛玲《金鎖記》的表層結構是曹七巧戴上了黃金的枷鎖的悲劇。但細讀全篇能發(fā)現(xiàn),曹七巧對親戚還算慷慨,那何謂“黃金的枷鎖”呢?這正是小說的玄機所在?!督疰i記》的深層結構在于“金鎖”的“因”而非“果”,即異化者并非七巧,而是那個時代的文化倫理,七巧等女性只是犧牲品而已。由此可見,文本的標題往往暗藏玄機,它將會引導讀者進入文中“裂縫”地帶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找“非?!币饬x。一直以來,文學史著作都認為冰心的小說《超人》彰顯著“愛的哲學”觀。[6]但細讀文本會發(fā)現(xiàn)小說結尾有一個“裂縫”:“他送給我的那一籃花兒呢?祿兒仰著黑胖的臉兒,呆呆地望著天上。”循此語句考究下去會發(fā)現(xiàn),冰心“愛的哲學”向“生活哲學”的過渡期恰恰出現(xiàn)于此,于是,《超人》便潛存著一個深層結構:結尾以孩童的眼睛消解了文本所構建的“愛”的詩意世界,這個深層結構往往被研究者忽略了。
“拎關鍵詞”是論文寫作之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謂“拎關鍵詞”,即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質疑,憑借閱讀者的自我感知度羅列出關鍵詞,然后再根據(jù)自我興奮點和知識面來進行選擇,拎出最有代表性的詞語或語段來,而這些詞匯往往就是研究的切入點和中心點。
細讀文本《爸爸爸》,憑自我感知度能羅列出以下關鍵詞:
丙崽、“爸爸”、“×媽媽”、它們好像從遠古一直活到現(xiàn)在,從沒變什么樣、頗有點古風、包括唱古歌、丙崽母親、德龍、仁寶、“這鬼地方,太保守了”、“更有新派人物的氣象”、玉堂娭毑、太陽光流、一首明亮燦爛的歌,當然,對于閱讀個體而言,關鍵詞無法窮盡,它僅僅呼應著閱讀個體的感知度。以上關鍵詞的感知度便集中在“古”與“今”、“舊”與“新”這些方面,從這些關鍵詞中便能質疑出一些“問題”,如“古今”的具體內(nèi)涵與外延是什么?“新舊”指的究竟是雞頭寨的新舊,還是人們面貌的新舊,或者是習俗倫理文化等精神層面的新舊?“古今”、“新舊”是否與主人公丙崽有關聯(lián)?文本的深層結構是否與此有關系?一層層推論下去,勢必會有令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
“拎關鍵詞”對于剛剛入門的研究者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筆者經(jīng)常聽到學生反映,閱讀完一部作品而不明所以。這不是學生無知,而是學生沒有采用合適的方法把自己閱讀的模糊印象和零碎片斷加以明確化,一旦通過文本細讀和拎關鍵詞的方法對自己的閱讀印象和片斷進行歸納整合,就會帶給閱讀者豁然開朗之感。
如何提煉出一個合適的“觀點”呢?這對于許多剛入門的研究者來說同樣也是個瓶頸。關鍵詞拎出后,許多人或者不能循詞發(fā)問,或者質疑了一大堆問題,偏偏不知應該如何敲定一個措辭簡潔的題目,這同樣無法抵達論文寫作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有研究者認為,可以先撰寫出論文的內(nèi)容,最后再擬個題目。然而,這一方法顯然不適合初學者。首先,論文內(nèi)容也必須得圍繞某個觀點展開,如果沒有明確的觀點或論點統(tǒng)攝,就無異于東拉西扯;其次,若提煉出一個好的觀點而將其敲定為論文題目,也必然會影響寫作者的心情,且利于安排結構框架,使寫作者寫作時得心應手。
敲定論文題目需要兩個步驟,一是“問由詞生”的措辭階段,二是“過濾觀點”的篩選階段。
所謂“問由詞生”,是指觀點的提煉需要通過對關鍵詞進行質疑,然后以適當?shù)恼Z句來表述,形成觀點式題目,而非“無眼之題”。如對《爸爸爸》的關鍵詞進行質疑而提出的“問題”,可以促成一些富有觀點式的題目,如論《爸爸爸》中的“抑古揚今”社會觀、論《爸爸爸》中的新舊意識、論《爸爸爸》中的文化痼疾與涅槃,等等。當然,這些論題也是根據(jù)閱讀個體的自我感知度寫成的,因而富有個性化色彩,并且每一個題目都可以作為論題來進行寫作。然而,究竟應該選擇哪一個論題作為自己最終的研究切入點呢?這便需要進入“過濾觀點”的第二個階段。
“過濾觀點”指的是要對觀點式題目進行技術性的篩選,留下一個最有新意、最能激發(fā)自我興奮點的題目。這需要自我感知度和網(wǎng)絡期刊數(shù)據(jù)庫的雙向促成?!白晕腋兄取笔且环N既模糊又明確的選擇意識,它往往伴隨著頓悟、靈感之類的精神活動。在“自我感知度”下選定的論題就是最適合自我寫作的題目,無需太多的猶豫。然而,最適合自我寫作并不等于能進行寫作,因為該題目可能是老題舊題,甚至是“無題”(即已被窮盡內(nèi)容的話題),這對于剛入門的寫作者毫無疑問是個挑戰(zhàn),稍有不慎便會做無用功。因此,勢必要借助網(wǎng)絡平臺來“過濾”這個論題,查閱該論題被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假如是“無題”,那就繼續(xù)感知其它題目,然后再進行“過濾”,直至確定下來。
好的題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好題目往往帶給閱讀者和研究者以欣喜的感受,并鼓勵寫作者深入下去,享受文字的快感。敲定題目之后的任務就是動筆寫作,但在動筆之前尚需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再次閱讀一遍乃至幾遍文本。對于一部好作品,反復閱讀不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反而能碰撞出令人更加激動的“火花”,這些“火花”往往能優(yōu)化論題和豐富內(nèi)容。每一次細讀都會有細節(jié)上的發(fā)現(xiàn),而文本的深意恰恰蘊藏在這些細枝末節(jié)中,這正是李健吾所言的“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與快感。
其次,需要查閱相關資料以夯實自己的論題。比如,對于該研究對象的綜述,尋找相關理論支撐自己的觀點,查閱其他研究者是否有涉及該論題的相關話語,等等。如“論《爸爸爸》中文化的痼疾與涅槃”這個論題,動筆之前需要查閱“文化痼疾”“涅槃”“殘酷”等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以及相關的理論詮釋,等等。
再次,合理安排論文的結構布局。一般而言,一篇小論文至少由三大板塊構成,即“是什么、為什么、說明了什么”。“是什么”指的是該論題在文本中是以怎樣的表象和現(xiàn)象而呈現(xiàn)出來的,如寫作“殘酷是這樣煉成的:解讀《風景》”一文,第一大部分就應該論述文本是如何表現(xiàn)“殘酷”的;第二大部分就要探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殘酷;第三部分需要探討文本中的“殘酷”具有怎樣的認知意義和審美價值。這種遞進式布局正是學術論文的常用結構。
綜上所述,細讀文本、拎關鍵詞、敲定論題、習作論文的“讀、拎、敲、作”四位一體化模式無疑能為高師文科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途徑提供有益經(jīng)驗,從而將高等院校“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落到實處。
注釋:
[1]方東樹:《復羅月川太守書》,《儀衛(wèi)軒文集》卷七,同治七年刊本。
[2]史忠文譯,讓·貝西埃:《詩學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59頁。
[3]溫儒敏:《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109頁。
[4]李健吾:《李健吾文學評論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頁。
[5]伊塞爾:《文本的召喚結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頁。
[6]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
(王愛軍,陸依潔江蘇淮安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223300)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高校文科專業(yè)學生論文寫作與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3JSJG1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