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丹 劉翼龍 丁 磊
(作者單位:石化公司新聞媒體中心電視臺)
論電視新聞中的鏡頭語言
劉曉丹 劉翼龍 丁 磊
(作者單位:石化公司新聞媒體中心電視臺)
鏡頭是新聞拍攝到的客觀形象,鏡頭語言就是通過一組或一系列客觀形象所表達的主題和思想。鏡頭的切換易發(fā)生敘事時間不連貫,邏輯不順暢等問題。這樣的做法有時是必要的,但每次鏡頭的組接都會引起觀眾注意力的轉移,使故事的敘述中斷。本文針對鏡頭語言特有的藝術語言魅力進行解析。
鏡頭語言;表現性;鏡頭組接
所謂“鏡頭語言”,就是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內容的一種語言方式。新聞類的拍攝更要會使用鏡頭來“說話”。鏡頭語言沒有規(guī)律可言,只要用鏡頭盡可能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都可稱為鏡頭語言。如音樂、電影、建筑等藝術形式,無需用話語或文字解釋,任何人都可通過感官來理解它。畫面的造型是各種視覺造型藝術的手段和技法與聲音造型共同構成的,它會給人的視覺感官留下強烈的印象。
在新聞作品中,與播音配合的畫面是一連串與事件有關的環(huán)境和人物的動態(tài)特寫,或是其中蘊涵的情緒和氛圍的鏡頭組合,這些鏡頭攜帶著大量所需表達的信息,通過熒屏映射在觀眾的腦海中。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不光是對事件進行深層次解讀,還會將事件長久留存在觀眾的記憶里。了解鏡頭語言的特性,不斷提高畫面的表現性就是新聞拍攝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鏡頭語言具有再現性和表現性兩個特征,再現性是指影視畫面對現實時空的一種重現,是對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的紀錄。表現性是指影視畫面是一種目的性的重新建構,這是影視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審美的理解做出的對現實的認識和闡述。
鏡頭語言的元素從內容上看,主要由人物形象、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構成。從表面上看,是由連貫的鏡頭和對時空的交疊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新聞拍攝者對鏡頭的把握會直接影響鏡頭語言,這包括畫面的景別、拍攝的方式和后期畫面的處理等技巧。
鏡頭語言最終是為了打動觀眾,調動觀眾的參與感和注意力,引發(fā)強烈的心理感應。畫面是構成新聞的基本元素,鏡頭的移動和不同視角鏡頭組接產生的畫面,使新聞事件得以重現,聲音則是以另一種方式充實鏡頭語言。
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做到用鏡頭說話很不容易。很多時候,鏡頭沒有說話,觀眾只是看圖聽解說詞。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后期剪輯沒有處理好畫面和畫外音之間的關系。
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畫外音并不單獨承擔對事件的講述,它必須與畫面結合,才能更好地滿足敘事和抒情表意的要求,解說詞的應用被強化時,畫面表意的效果就會被弱化;所以,電視節(jié)目應盡可能多地用畫面敘事。解說詞也不光是對畫面的簡單介紹,應該傳達畫面之外的信息,或是附加在畫面上的特定信息,使解說詞與畫面相互交替?zhèn)鬟_信息。
單一鏡頭是連續(xù)畫面構成的基礎,鏡頭就是單詞,通過語法修辭構成句子,不同情緒的句子交織在一起又構成了文章,文章就是用畫面語言進行描述的。在此基礎上,配以適當的解說詞和同期聲,鏡頭的表現力就會變得更強。
聲音包括語言、音樂,其中語言就是解說詞、同期聲、旁白和獨白等。聲音在鏡頭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同期聲的使用,可增強現場感。熟悉的聲音能夠引起人們的聯想,喚起人們對特定環(huán)境、事物的記憶,使觀眾的腦海中出現一個聯想或是一個特定的空間。音樂的最大長處就在于抒發(fā)人物內在的心理感受及豐富情緒。
畫面是大量鏡頭有序組接起來的,這些鏡頭之所以連貫,使觀者感受不到影片中情節(jié)上的不完整和不連續(xù),就是因為鏡頭的運用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
鏡頭的組接必須符合觀眾的思維方式和影視表現的規(guī)律,邏輯不符,就很難讓觀眾接受;所要表達的主題與想法必須明確,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根據觀眾的心理要求將它們連接在一起。
拍攝同一場景的時候,景別的變化不宜過大,否則就會產生畫面場景頻繁跳躍的現象。
鏡頭組接中的拍攝方向,主要以主體運動軸線方向為主,避免出現“跳軸”的現象。在拍攝中,機位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么畫面的運動方向和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就是“跳軸”,除特殊需要以外,此類畫面是無法組接的。
“動從動,靜接靜”是剪輯中的基本規(guī)律,如果畫面中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可動作接動作,以達到順暢的目的,我們簡稱為“動接動”;如果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是不連貫的,那么這兩個鏡頭的組接,必須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動作停穩(wěn)后,接上一個從靜止開始到運動的鏡頭,這就是“靜接靜”。這樣前一個鏡頭的落幅與后一鏡頭運動前靜止的起幅順接,時長一般控制在1~2秒。運動鏡頭和固定鏡頭連接時,同樣也要遵循這一規(guī)律,如果一個固定鏡頭要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始要有起幅;反之,搖鏡頭要有“落幅”,否則畫面就會產生跳動的視覺感。
[1]悉德·菲爾德.《電視劇本寫作基礎》[M].鐘大豐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2]古斯塔夫·莫卡杜.《鏡頭之后: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chuàng)意》[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