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新聞如何與新媒體融合,如何在兩套不同標準下得以共存,是我們一直的探索的話題。雖然說新媒體對整個報紙行業(yè)的沖擊是一樣的,但是具體到每一家報紙、每一個部門,這種沖擊的影響有很大差別。在報網一體化大勢下,新聞端口化零為整,是加大網絡流量的關鍵;全媒體記者考核,更讓同質新聞針對細分人群,實現了差異化發(fā)布。但弊端隨之而來:雙重標準下,追求點擊率和保證安全頻發(fā)沖突。如果無法從政策上平衡規(guī)避,將愈演愈烈。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062-01
2015年,重慶晚報迎來了創(chuàng)刊30周年的大慶。三十而立,本來對這張曾經輝煌的重慶成立最早的都市報而言,這本應是迎來了人生最好的時光。
但不幸,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
對于我們這批接觸互聯網的70后、80后新聞人而言,在這個自媒體發(fā)達的互聯網加時代,中國報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轉型。逆市而上的報紙是極少數,我們更多聽到的是不同地方、不同名字的報紙正一張張被整合、被消亡。
有些報紙雖沒有做大,但也不至于死去,正在艱苦煎熬,包括重慶目前的四家都市報。如果沒有以微博、微信、自媒體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體的到來,大家還可以繼續(xù)維持以前平靜的生活。但是,如今不行了。
從2012年起,重慶晚報就提出“辦一張最貼近市民的報紙”,打造具有巴渝文化氣質和內涵的綜合類現代都市大報,全面構建重慶晚報四大價值體系:主流傳播價值、公眾利益價值、生活服務價值、重慶人文價值。
而新聞如何與新媒體融合,如何在兩套不同標準下得以共存,是新聞從業(yè)人員一直探索的話題。雖然說新媒體對整個報紙行業(yè)的沖擊是一樣的,但是具體到每一家報紙、每一個部門,這種沖擊的影響有很大差別。而且考慮到壓力日漸增長的經營行業(yè),很多報紙在轉型服務的同時,還會考慮與經營行業(yè)的影響。比如說醫(yī)療行業(yè)有比較好的經營資源,很多報紙就會將采編資源進行傾斜,加大醫(yī)療報道提升行業(yè)影響力,從而拉動經營增長。以重慶晚報為例,進行轉型的三個重點服務新聞領域是教育、醫(yī)療和消費。報社開展了多次報網一體化領域討論會,主要從當前服務新聞與新媒體融合方面的探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報網一體化建議等方面進行討論。
一、優(yōu)勢
(一)新聞端口化零為整,是網絡流量的關鍵
去年澎湃新聞的誕生,大概和東方早報之前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關系。在新媒體時代,這些沒什么歷史包袱的報紙,反而可以輕裝上陣,成立全新的新媒體生產平臺。而對一家有著30年生命的報紙來說,需要的是整合資源,負重前行。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媒體可以以改版為契機,整體思路就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明確讀者定位,充分發(fā)揮報紙優(yōu)勢,全攻略互聯網資源觀念和手法,爭取在特色上取得更明顯的突破。
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上,傳統(tǒng)媒體成立全媒體中心,完成這樣一個歷史性的使命:把記者報道的傳統(tǒng)新聞和各個新媒體端口發(fā)布統(tǒng)合在了一起,實現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把關。因為報社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各個部門不管是紙媒端口、新媒體端口還是線下活動端口,各種業(yè)務運作不但要相互溝通協作,并且要打包整合形成合力。在這股合力中,新媒體以其實時快捷、目標性強的特色,成為報網一體化下各端口資源整合的先手。
舉一個例子說明。在全媒體中心成立以前,重慶晚報的新聞發(fā)布端口有三個截然不同的“所在”:傳統(tǒng)報紙,微博微信及APP,以及重慶晚報的官網第一眼網站。傳統(tǒng)報紙的管理機構是報社新聞中心,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管理機構是全媒體中心,而第一眼網站的管理機構是迅網傳媒公司。除了新聞資源部分整合外,三個端口以前幾乎是并列關系,“各玩各的”,由此帶來許多管理與經營上的不便,新聞包裝、內容散亂,與經營部門也很難形成合力。
如今的多平臺發(fā)布,真正實現了新聞資源與多媒體的整合。去年上半年,編委會提出了全媒體記者概念,在去年6月世界杯開始試點。去年底時,官網在全球最權威的ALEXA綜合排名3.5萬名,在全城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全媒體試點后,對官網的流量和排名有明顯的拉動。重慶晚報數據顯示,目前全媒體記者單條稿件24小時的最高流量記錄近十萬。網站當日最早流量超過了241萬,獨立訪客高達133萬。
(二)全媒體記者考核,讓同質新聞實現差異化發(fā)布
在報網一體化下,以前為報紙這一單一平臺采編稿件的記者,轉身一變成為全媒體記者。實質上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全媒體培訓的他們,突然就要要求他們以全媒體視角與互聯網思維,根據與紙媒完全不同的定位、語風與目標受眾,采寫不同的稿件,一并完成紙質媒體、微博微信及報社官網稿件的采寫,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差異化“操作”。
這對所有的傳統(tǒng)媒體記者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
以重慶晚報為例,傳統(tǒng)記者“轉”全媒體記者的目前有接近30人,統(tǒng)一配備了足夠話費的上網流量的蘋果等手機,讓記者在采訪完后能夠第一時間給網站發(fā)回快訊和圖片、視頻、音頻新聞。凡是給網站供稿的全媒體記者、網站統(tǒng)一為記者交納話費。報紙每月給全媒體記者下發(fā)了明確的考核任務和指標。在內容安全的前提下,流量是王道。我們設定了唯一的考核指標就是稿件流量。有了考核指標,參考報紙的考評依據,給流量劃分考核等級,制定出臺了《全媒體記者考核暫行辦法》。
但要完成考核任務,記者除了要有常規(guī)采訪技巧外,還得有以報網一體化新聞操作的能力與意識。個人覺得,在多元呈現下,全媒體記者至少具備以下兩方面觀念與技能。
同一條新聞,在采寫之時就應考慮在操作上如何在多端口發(fā)布。以近期發(fā)布的“微商賣美食也要辦證”這條熱聞為例,在網絡上可能抓的是最快的信息播報、網友及微商反應;而在次日報紙上關注的則應該是政策出臺的背景、解讀及市場分析與應用等新聞背后的深度解析。為了防止和報紙內容的沖突,像重慶晚報就規(guī)定全媒體記者當天給網站供稿屬于淺閱讀新聞,而報紙第二天見報的同題新聞則是有深度內涵的解讀、延伸性稿件。這樣就實現了以網絡手段實現了媒體推廣的要求,讓同一政策以不同發(fā)布形式、不同語風在不同的媒體渠道上反復發(fā)布,滿足了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
準確預估哪種手段發(fā)布同一條新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