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國務院2014年底已批準總投資額逾10萬億元的項目,其中今年投資超過7萬億元,具體是加大對糧食水利、交通、生態(tài)環(huán)保、健康養(yǎng)老服務、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清潔能源,以及油氣和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七大項目上的投資。
對此,筆者認為這無論對政府、對企業(yè)、對個人都是好事。而且,這次官方加大七大領域的投資,其核心在于“重實效”、“穩(wěn)增長”。
之所以說是“重實效”,是因為這次的投資與2008年非常不同,“4萬億”投資相當大部分可稱之為“浪費性投資”,導致出現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嚴重,高污染和高消耗等問題。
而這次的七大項目,我認為屬于是“有效投資”,“重實效投資”。能夠真實推動中國發(fā)展新興產業(yè),符合世界發(fā)展潮流。另外,這些產業(yè)基本都屬于未來能夠提供相當穩(wěn)定的投資回報率的產業(yè),且符合普通民眾的需求,尤其是對交通、生態(tài)環(huán)保、健康養(yǎng)老服務等方面的投資,基本上屬于非常利民的投資項目。
所謂“穩(wěn)增長”,這是由于一國的經濟發(fā)展如果僅靠引進“活水”是遠遠不夠的,也是相當有害的,一國的經濟要發(fā)展,靠別人終究不如靠自己。
去年美國結束量化寬松政策,引發(fā)資金撤回美國,導致不少新興國家經濟受到極大沖擊。這樣的事實證明了,如果某個經濟體大量倚靠外資來投資自己,以推動經濟的發(fā)展,這實際上是把本國的經濟命運交到外國手中,非常容易就會受到外資波動影響。如果外資因為各種原因大量撤資,原本正在周轉的資金就會受到影響,不但該國貨幣有可能因此重貶,利率瞬間飆升還會沉重打擊該國經濟。
所以,美國今年仍有可能加息,資金會相繼回流美國,加上歐洲、日本經濟仍然疲軟,歐、日的資金自顧不暇,再難向過往加大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投資的預期之下,中國越來越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加大投資、擴大內需,作為支持經濟增長、穩(wěn)定就業(yè)市場的主要措施。
簡而言之,筆者認為官方這次的動作,當中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就是要確保自己的投資對今年經濟增長發(fā)揮重要作用。
何況,擴大七大項目的投資,一方面符合國家調結構的大戰(zhàn)略,而且投資主要是以民間資本主導,而非像過去那樣,由國家資本主導;另一方面也可以應付房地產市場處調整期,制造業(yè)處產能過剩期所帶來的沖擊。而且,當中的水利、交通、生態(tài)環(huán)保和網絡工程等投資,有助于為國家經濟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未來發(fā)展起到穩(wěn)定作用。
此外,我也相信,除了在本國加大投資之外,預計今年中國也會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政府直接對內投資,對刺激經濟增長收效快速,相對而言,對外投資難以立竿見影。
話雖如此,但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進一步便利化,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金融合作將更緊密。因此,中國加大對沿線國家的投資,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能源礦產及其他方面的投資,既可通過對外投資帶動中國的過剩產能“走出去”,也可通過對外投資加速資本賬戶的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向前邁進,更加奠定中國經濟下一波大發(fā)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