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梅
(重慶市綦江區(qū)營盤山小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闭Z文學科的閱讀教學,不能只關注課內閱讀,還要走出課外,形成課內外相結合的有效模式,為學生探究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技能。
我曾有幸聆聽一位專家的講座,最感興趣的是專家的一句話:他的班上,由于進行海量閱讀,學生寫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是飛速提高。由于當時我班學生正好是三年級剛開始作文教學,一部分學生簡直可用“作文難,難于上青天”來形容,于是我就萌發(fā)了讓學生進行海量閱讀的想法。
起初,我與幾位同年級老師一起,在小學新課標上找一些建議書目,讓學生去看,可是剛開始,家長紛紛反映,許多孩子從來不會主動去讀。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激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在課前三分鐘有意給學生講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但是講到最高潮部分就戛然而止,告訴學生,想知故事發(fā)展,可以去看哪本書,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吊”出來了。同時我盡量在每周班會課時讓學生進行交流、展示,同時輔以加減分制,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讀書的喜悅,這樣學生的閱讀習慣就逐漸養(yǎng)成了。到現在我班已擁有大批書蟲,在下課時,在午餐時,你都會發(fā)現,總有那么些學生,手中捧著一本書,完全對身邊的喧鬧置若罔聞,因為他們已經完全沉迷于書中,因書中人喜而喜,因書中人悲而悲,甚至有人邊看邊手舞足蹈,口中還念念有詞。我常逗他們:完全是一群“書瘋子”!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寣W生喜歡課外閱讀,愛上課外閱讀,那么激發(fā)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是基石、是起點。
古語說得好,“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課內延伸。要讓學生“會”閱讀,關鍵在于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結合文本,課內教方法,課外會遷移。
首先,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編者精心選編的,非常適合作為閱讀方法的范例。因此在每個單元的文本閱讀時,我會根據不同文本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在閱讀精讀課文時推薦學生運用精讀法:對文本集中精力細讀,閱讀時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思考,做到細嚼慢咽。同時還要運用批注法:邊讀邊針對本單元訓練目標進行批注。隨讀隨寫,眼、手、腦“協(xié)同作戰(zhàn)”。同時還輔以摘錄法:把課內閱讀到的精彩的句段摘抄在讀書筆記上,還可以寫出對感興趣的句段的感受。
其次,在文本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閱讀方法也是重要一環(huán)?,F在語文每個單元有導讀,導讀中會有針對性地提出本單元的閱讀方法。如第十冊第七單元導讀中指出: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運用。這就需要老師在本單元的閱讀教學中側重于引導人物描寫的方法。由此可見,閱讀能力的形成不能僅靠課內文本閱讀,還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guī)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為學生搭起一座溝通課內外閱讀的橋梁。
閱讀是學習之母,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要求學生在每次閱讀時必須在原文上寫批注,既可以是好詞佳句的積累,也可以是對文章人物的評價,還可以是學生的獨特感受。要求學生在每天看課外書30分鐘的基礎上,以新聞播報的形式介紹當天所看的作品:可以是內容的介紹,可以是人物的評價……書讀得越多,知識面越廣,讀后感寫起來也越來越精彩。
2.充分給學生展示機會,由“要”學生讀到學生“要”讀。我班的學生,哪個老師如果中午“占”了他們的讀書課,那可是不得了,一個個義憤填膺,非要我這個班主任出面說個所以然。他們的理由是:一天好不容易有時間看書,你要占就占其他課。我班一個叫盧××的學生甚至每天中午一到吃飯時間就開溜,我就得派人到三樓平臺去“抓”人,因為那兒是學校的閱覽室,同學們都知道,這小子,準是趁大家不注意又“竊”書去了!
這個由“要”學生讀書到學生“要”讀的過程,我可是用盡了“三十六計”,現在我認為最有效的是充分給孩子展示的機會。我每天利用息會課或中午30分讀書課,用擊鼓傳花的方式抽學生上臺把頭一天在家看的課外書講給大家聽,講得好的獎寶貝貼兩個,只要能講出來獎一個,不會講的扣除一個。學生從第一次傳時用飛快的速度把道具傳給別人,到拿著道具慢騰騰地舍不得給下一位,如果誰抽中上臺一定會高喊一聲“咦!”以示幸運??粗綍r上課連舉手都不敢的學生,站在臺上紅著臉講完故事,那種幸福感會充溢整個身心。
就這樣隨著閱讀量的提高,學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嘗到閱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慢慢地自己就會找書讀,慢慢學會讀書,使自主閱讀的意識得到增強,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來說,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已經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學生將會終身受用。
童小燕.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藝術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