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立足于“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尋找有效“翻轉”的支點,文章結合本校翻轉課堂實驗課的課例,從巧設“支架”、立足文體、字詞組合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尋求翻轉課堂中的更多支點,實現(xiàn)有效教學。
著名教育家、語文大師葉圣陶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立足兩個“不待”,形成兩個“自能”?!白阅茏x書,不待老師講”的實質就是要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解力和閱讀習慣,不僅指能讀懂幾篇文章,還在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葉老還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苯Y合我校開展翻轉課堂研究的成果,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我校開展的一系列實驗課均立足于葉老的兩個“不待”展開。因為“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在于從先教后學到先學后教,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學生先帶著問題自己學,再集中解決重難點問題。這樣就有了直接面對新內容、新問題、新情境的機會。下面,筆者就結合我校翻轉課堂實驗課例談談如何立足于兩個“不待”,尋找有效“翻轉”的支點。
一、巧設“支架”,完成舉一反一式翻轉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關鍵處的言語表達形式,再就這種特殊的言語表達的語言材料進行加工。先巧設理解的“支架”,讓學生在理解支架的幫助下先熟悉這類言語的表達;再巧設仿寫的“支架”,讓學生在“支架”的輔助下完成仿作。以《山谷中的謎底》為例,我們需要突破的重難點就是“以事寓理”的文章結尾怎么寫?
1.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關注這三句的“言語形式”,設立幫助學生理解的支架。
(1)“我敢肯定,東坡也曾經(jīng)長過雜樹,只是由于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p>
支架1:用上(因為……所以……)的關聯(lián)詞。
師:兩句比較一下,哪一句好?
生:原句更多表達的是一種遺憾,而改句更多的是一種否定。
師:你認為哪一種更準確?(啟發(fā):在雜樹被暴風雪摧毀前,雜樹的什么行為也是值得肯定的)
生:面對暴風雪的抗爭意識。
師:是的,與雪松相比,雜樹只是少了適時彎曲的智慧和策略。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理解讀好這句話。
(2)“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的抗爭去戰(zhàn)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shù)淖尣?,以求反彈的機會?!?/p>
支架2:加主語。
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的抗爭去戰(zhàn)勝它,但有時( ?。┮残枰獙W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shù)淖尣剑郧蠓磸椀臋C會。
師:我們聯(lián)系第一句話,想想這里可以填什么?
生:雜樹。
師:我們聯(lián)系啟示二字,想想這里可以填什么?
生:人。
師:從古至今,有許多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事例。把你搜集到的事例給大家講一講。你能再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評價一下他的這種“彎曲”行為嗎?
支架3:不是( ?。?,而是為了( ?。?/p>
生:列舉歷史上的事例。
(3)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
師:比較一下這三句話,都是圍繞什么來說的?
生:彎曲。
師:都圍繞“彎曲”,有不同嗎?
生:第一句為雜樹不具備雪松式彎曲的本領而遺憾,第二句寫面對壓力時也要像雪松一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shù)淖尣?,以求得反彈的機會。第一句是就事論事,第二句是由樹聯(lián)系到人。
師:能不能刪去最后一句?
生:最后一句議論深化了彎曲的含義,揭示的道理更具普遍性,包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2.在同類文章中尋找仿寫的支架。
我們用這樣的方法來給劉燕敏的《一棵核桃樹》補個結尾。教師事先將文本進行了處理,將最后三段文字隱去。
支架:
“果實”樹通過結出的果實,證實了它的真正身份。
人通過自己的成果,被人們了解并熟識。
這樣的“支架”可以讓學生與剛學的《山谷中的謎底》聯(lián)系起來,因為結構相仿,都是以事寓理的文章。有了這樣的支架,學生就可以進行仿寫。最后還可以出示原文的結尾,把學生寫的與作者寫的結尾進行比較,讓學生談談體會。相信通過這樣的翻轉,勢必可以讓學生學會讀書,自能作文,完成舉一反一式翻轉。
二、立足文體,完成舉三歸一式翻轉
不同的文體均有不同的言語表達形式。在《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中還提出要“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這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在“學會表達”這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讀寫結合”,而且應該是在“讀得透”的基礎上“寫得好”。比如說理文在敘述一個故事后,又發(fā)表自己的議論,這叫“夾敘夾議”。說理文所敘述的故事,也就是舉的例子又分正例和反例。作者一般會從不同的角度列舉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利用說理文的特點,對所舉的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后,學生如能根據(jù)例子的特點仿寫一個,那學生再讀到此類文章一定不需老師講就能讀出門道。
以《滴水穿石的啟示》為例,首先交流三個正例,明確這三個事例都寫了他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終取得了成功,都選擇了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以上部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是比較熟悉的,但關注了文體特點背后的“言語形式”后教學還可以更進一步,可以把三個事例分成三個自然段,讓學生快速默讀這三個事例,思考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先交代人物(包括姓名、國籍、朝代、身份);再寫他目標專一,如何持之以恒;最后寫取得的成就。其中持之以恒寫得較詳細,三則事例的語言都很簡潔。明確了這些,就為后面的翻轉打下了基礎。
師:是不是只有這三個例子能證明作者的觀點呢?
生:不是。
師:從哪兒看出來?
生:省略號。
師: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
生:諾貝爾、談遷、司馬光、華羅庚……
師:看來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我們小組合作也來用三個事例證明作者的觀點,這三個事例同樣要做到:典型事例、語言簡潔,并仿照課文的寫作順序。
(小組合作寫事例,上臺交流,其他小組根據(jù)要求評價)
教到這里,學生在閱讀此類文章時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先要找出作者的觀點,再看作者選擇的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大部分孩子經(jīng)過舉三歸一的翻轉后能針對作者的觀點列舉事例。我想這就已經(jīng)達到了葉老提出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理想境界。
三、字詞組合,完成舉一反三式翻轉
“在各個年段中,識字教學始終是一個重要任務,教師也可以借助‘詞串’的形式,提高識記效果?!毖Ψǜ蠋熖岢龅脑~串教學就是講究短語的重組,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地朗讀、識記。
其實,我們也可以將薛老師的話理解為是一種舉一反三式的翻轉。
如《小露珠》中出現(xiàn)的:
小露珠
閃亮的小露珠
透明的小露珠
圓潤的小露珠
像鉆石那么閃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圓潤的小露珠
這樣的翻轉還體現(xiàn)在運用“一字多詞”法理解詞語。學生學了字后,教師引導學生用字來組詞,幫助理解字義,學會用詞說話,做到字詞句緊密聯(lián)系。這不僅是豐富學生詞匯的需要,而且能發(fā)展孩子的智力的靈活性,促使對詞的結構認識的系統(tǒng)化。課堂可以借助詞串的理解實現(xiàn)翻轉。例如“手”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實現(xiàn)舉一反三。老師先出一個“旗手”,學生可以跟出一串,如:歌手、鼓手、新手、水手……隨著組詞能力的發(fā)展,學生的詞匯逐步擴充和發(fā)散,使智力越來越靈活。再如,“不堪”可以解釋為“不能忍受”、“承受不了”或“不可以”。如果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就能舉一反三地擴大組詞范圍,如:狼狽不堪、破爛不堪、疲憊不堪、貧困不堪、不堪回首、不堪設想、不堪造就、不堪一擊等。
翻轉課堂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翻轉實驗,尋找出更多的支點,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