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元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社會
張力元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摘 要:數據已經成為轉型時代的一個新的支點,任何時代的轉型都是一個機遇,無論是企業(yè)還是國家,機遇抓住了就可能成為競爭的優(yōu)勢,如果落后了,就會成為新的落后的理由。
關鍵詞:大數據;信息社會;涂子沛
《大數據》一書主要講述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數據對美國政治社會、商業(yè)、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書中涵蓋了很多美國信息技術方面的經典案例,包括美國政府對數據的重視和數據治國的成功經驗,也揭示了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與危機,向人們詳細闡述了數據創(chuàng)新給人民、政府以及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和變革。為中國在大數據浪潮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提供了一個參考路線圖。
“一個真正的信息社會,首先是一個公民社會”,這是涂子沛所著《大數據》一書的出發(fā)點。這個出發(fā)點說明,信息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的自由流動。信息自由,一為信息公開,二為信息發(fā)布。公開是政府和某一社會特定主體的關系,是點對點的;信息發(fā)布是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是點對面的。因此,在與政府建立關系過程中,如果沒有人的平等和自由,信息就不能稱作是自由流動,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將無法迸發(fā)。信息自由法已經成為美國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法案,只有信息自由才談得上進一步的數據開放和數據共享。一個真正的大數據時代,重中之重是人的行為,是以人為本的信息社會。
在演繹信息社會的時候,它的背景就是正洶涌而來的大數據浪潮。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大數據”之“大”,更多的意義在于人類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數據在大量增加。通過這些數據的交換、整合和分析,人類可以發(fā)現新的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帶來“大知識”“大科技”“大利潤”和“大發(fā)展”。從這種意義上看,筆者對大數據有了兩個維度的理解:一個是商業(yè)應用的,如各種以數據展開的創(chuàng)新實踐;一個是歷史警示的。因此,大數據浪潮絕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圍啟動透明政府、加速企業(yè)創(chuàng)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利器,它的最終落腳點都是信息社會的秩序穩(wěn)定和高效運轉。
在從大價值的角度理解了大數據的內涵后,再把數據放回到物理事件中,從它和其他現象的聯系中把握和考察它的因果關系,那么大數據究竟是怎么產生的?作者認為,“大數據”的產生有五個因素:第一個是摩爾定律,第二個是組織計算,第三個是普適計算,第四個是數據挖掘,第五個是社交媒體。摩爾定律為人們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人類現在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來保存數據,在某種意義上,信息共享的成本也將越來越低。這里體現了信息的無限共享性;普適計算使人類收集數據的能力得到增強,不僅能保存數據,還能廣泛地收集數據,并且對數據進行計算;數據挖掘在收集、保存數據的基礎上,又加強了人們的數據分析能力;到社交媒體時代來臨的2004年,大數據時代真正拉開帷幕,大家都在貢獻數據,這時的數據量是前所未有的,人類數據的80%都是非結構化數據。這樣看來,摩爾定律和普適計算代表人類進入一個機會平等、信息更充分的社會,數據挖掘和社交媒體則代表人類進入了一個信息流動、開放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每一個人在面對很多社會禁忌時,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和知識做出自己的決定,不盲從。數據在開放,知識在自動地流動,每個人的心里都有理想主義的火花,它可以被點燃,燃成火焰,進而迸發(fā)出非凡的能量。
既然大數據時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社會,那么開放數據這一戰(zhàn)略性步驟在信息社會中意味著什么呢?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開放的社會是人類社會一個不可逆轉、不斷加速的社會思潮,而開放的數據則是大數據時代中需要政府、企業(yè)、公民付出巨大努力的一項艱巨任務。涂子沛在演講中曾說過:“收集數據是一種意識,使用數據是一種習慣,開放數據則是一種態(tài)度?!睌祿鲋档年P鍵在于整合,但自由整合的前提是數據的開放。開放數據是指將原始的數據及其相關元數據以可以下載的電子格式放在互聯網上,讓其他方自由使用。開放數據和公開數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公開是信息層面的,是一條一條的;開放是數據庫層面的,是一片一片的。開放也不一定代表免費,企業(yè)的數據可以以收費的形式開放。開放也是有層次的,可以對某個群體、某個組織開放,也可以對整個社會開放。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重視數據、崇尚精準的理性分析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和西方文明相比,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重定性、重概括、輕邏輯及輕數據的傾向和習慣。這種文化習慣使中國人長期沉浸在含蓄、模糊的審美意識中,滿足基于相似的“模糊聯想”,止步于用邏輯來分析、用數據來證明,最終將表象上的相似當作本質上的相同。胡適先生當年對這種“差不多主義”進行了嚴厲的鞭笞和批評,大數據時代的信息社會就需要對這種“差不多”果斷說“不”。
收集數據、使用數據、開放數據,都是大數據時代中國人需要一一面對的挑戰(zhàn)。這三大挑戰(zhàn),沒有一個不是任重道遠。但這些挑戰(zhàn),也是人們在大數據時代徹底摘掉“差不多先生”文化標簽的重大歷史機遇。如果在這個數據意義凸顯的時代,我們需要抓住這些歷史機遇,離開漠視數據、拒絕精準、故步自封的老路。誠然,大數據浪潮是下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的“金礦”和“石油”,當今的中國只有把握住機遇才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