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筱茵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網絡與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把關人”理論
屠筱茵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摘 要:“把關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qū)”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1]。
關鍵詞:把關人;盧因;大眾傳媒
作為傳播學中重要的理論之一,“把關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qū)”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明確提出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他指出,社會上存在大量新聞素材,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一個取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媒介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極少數。大眾傳媒組織“把關”,首先,直接體現為對新聞素材“新聞價值”的判斷。其次,把關活動最終會受到傳媒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的影響。
由于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的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huán)境和眾多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感知范圍以外的事物,只能通過大眾傳媒了解。但大眾傳媒提示的不是環(huán)境的全部,而是一種“擬態(tài)環(huán)境”,所以人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對“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應。而作為大眾傳媒的必然產物,“把關”過程實質說明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并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根據傳媒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而進行取舍。綜合來說,在大眾傳播中,大眾必須依靠大眾傳媒傳播信息,而傳播的信息又是經過“把關”進行篩選,雖然還是主要響應受眾需求和要接受作為權利主體的監(jiān)督,但也極易受到主觀、利益、權利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傳媒的立場和價值標準的重要性很高,使很多大眾傳媒機構、組織、個人都盡可能保持謹慎、公正、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以避免為大眾帶來不良影響。因為“把關”后信息呈現的完整性、主觀性、重要性都成為受眾接受信息并做出判斷的依據,獲得真實全貌對公眾來說基本不太可能,所以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全貌性不可能絕對化實現。雖然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但如何更好地真實再現事件細節(jié)、還原事件全貌,使用盡可能理性、公正的角度和方法報道,是現今大眾傳媒機構、組織、個人力求完善及擺脫天生缺陷的關鍵方式。大眾傳媒同時還會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和監(jiān)督,受眾對其本質還是有較高的關注度和信任度。因此,很多媒體從業(yè)者被譽為“無冕之王”,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隨著整個網絡環(huán)境的改善、個人電腦(pc)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站、bbs、blog、weibo、weichat、APP及購物等各類網絡平臺、社交軟件、功能被廣泛使用開發(fā),使信息從一端向另一端的傳播速度帶來質的提升,生活便利性得到根本性提高,也改變了原有的傳播秩序規(guī)則。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概念較為寬泛,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嚴格地說,新媒體應稱為數字化新媒體。在這個龐大的網絡環(huán)境中,人們像獲得了一個知識寶庫,里面有無窮無盡的信息可以隨時、隨地、方便獲取,打破了地域的局限、知識層次的局限、學習領域的局限,人們對信息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度和全面。在這些海量信息中,形式豐富、互動性高、內容為王的信息愈加受到關注,快速反映、真實還原、全局性的需求也更高。
如果傳統大眾媒體中“把關”的角度定位較為清晰、流程制度較為合理、有序的話,那在一個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下新媒體則很難去扮演好“把關”這個角色。從本質上來說,傳統大眾媒體與新媒體就屬性來說就十分不同,在一個充斥著各類信息的環(huán)境下,從新媒體自身角度出發(fā),如何迅速刊發(fā)、如何博取眼球、如何促進點擊閱讀及如何增加讀者黏性已經越來越占據重要位置,導致新聞的全貌性、還原性,甚至是真實性都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把關人”也會受到比之前傳統大眾媒體更多的外界因素影響。從受眾角度來說,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革命性的打破單向傳播路線,使及時性的互動成為可能。因此,受眾也
擁有了更加龐大的話語權,在一個相對開放、平等、自由不受限制的言論發(fā)表平臺中,個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張揚,便利性、自主性的特點受到追捧。因此,隨著網絡時代、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每個人、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把關人”。從積極層面分析,因為每個人的參與和發(fā)布,每個人的發(fā)聲,使整個網絡環(huán)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還原,幫助很多受眾能夠更真實、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從而達到傳統大眾媒體都無法企及的層面,使受眾有機會了解、認知一個全新的角度、視野和觀點。但這也有其較為明顯的弊端,由于每個人均可以發(fā)表言論,只對自己發(fā)表的言論、立場負責,使其擺脫大眾傳統媒體層級、審核等各類約束,加上虛擬名稱的使用,使最后一道“把關”功能也相對減弱。在言論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解放的同時,難辨真?zhèn)蔚男畔⒕捅粯O大地釋放和擴散。同樣,由于“把關”作用的減弱、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的缺失、過程的分散無序,導致信息的真實性在新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很難執(zhí)行。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于傳統大眾媒體的信息源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新聞的采訪和制作均由專業(yè)新聞工作者承擔,其知識儲備和媒介素養(yǎng)決定新聞的真實性程度普遍較高。在網絡環(huán)境、新媒體信息中,充斥著各種信息,信息發(fā)布者自身的可信度和信息本身的真實性,也形成一種對立,這個對立也需要通過“把關”進行調和。
所以,在網絡上一度充斥著虛假新聞、虛假宣傳等負面內容,使受眾接受信息后無從判斷,最終只會導致對整個網絡環(huán)境、新媒體新聞和信息產生質疑。雖然經過一段時間治理已得到改善,但也很難再改變受眾對網絡環(huán)境真實性慣有的質疑態(tài)度。因此,對于新媒體來說,信息的真實性自然而然地成為首要任務,需要不斷通過自省、法制、輿論監(jiān)督及網絡制度完善等各種方式,將“把關”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否則在徹底喪失受眾信任后,這個新誕生的媒介平臺環(huán)境也將不復存在。
在2015年7月15日晚,由新浪微博首先流出一段名為“優(yōu)衣庫試衣間”的視頻文件,視頻中系男女當事人在優(yōu)衣庫品牌試衣間內發(fā)生不雅事件,并全程自拍,事后經由他人發(fā)布至網絡平臺上,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視頻被無數人瀏覽、轉發(fā)、下載,并再次發(fā)布,人人都成為不雅事件的縱容者和傳播者。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真實性弱、可信度低的特點外,網絡及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信息傳播還呈現出另一個特別明顯的特征,就是低俗性?,F代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都在使用網絡,這成為大家交流、互動的一個平臺,由于缺乏“把關”過程,海量的垃圾信息、黃色視頻、惡性炒作及水軍泛濫的網絡環(huán)境,誕生出一批批所謂“草根紅人”,如蘭董、郭美美、獸獸及干露露等,她們通過發(fā)表無底限炫富金錢言論、曝光衣著暴露的性感圖片,博得點擊、獲得關注,新媒體對此也是長篇累牘報道,看似是秉持批判的態(tài)度,實則是助長該現象的持續(xù)升溫。這種丑惡形態(tài)及言語帶來了不良導向,給人們帶來潛移默化的惡劣影響,助長了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價值觀趨向,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在耳濡目染后,會導致其在成長過程中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和偏激的生活態(tài)度。
但是,從同一個事件分析來看,針對“優(yōu)衣庫試衣間”這個網絡“熱點”,所有媒體、品牌都沒有跟進這個“熱點”進行傳播、開展營銷活動,特別是受眾期待的,經常以品牌角度調侃兩性關系的某避孕套企業(yè)自媒體采取完全忽視,并且在次日下午,各個品牌自媒體的營銷熱點風向都轉向了冥王星近照,開展了更為有愛、更有價值、更為積極正面的營銷活動,使品牌形象受到普遍好評。其中,百度搜索的創(chuàng)意尤為出彩,不僅定性和抨擊了低俗、無底線的惡性信息,傳播了正面信息,同時還展示了良好的、有責任心的品牌立場和態(tài)度,一箭雙雕十分討巧。
因此,建立綠色的、健康的、優(yōu)質的網絡環(huán)境勢在必行,網絡和新媒體環(huán)境中“把關人”角色亦不可或缺。強化“把關”在互聯網絡復雜多變的形勢中將承擔更加艱巨而重要的責任,在信息搜集、制作整合、發(fā)布等一系列流程中嚴格把關,確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信譽度。同時,普及和加強正面價值觀,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的輿論監(jiān)督管理水平。廣大受眾在自我約束、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對他人言論監(jiān)督的權利,進一步規(guī)范網絡、新媒體的行為準則,使人人守法、人人傳播正能量,最終形成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的“把關”過程。
《紐約時報》前出版人阿瑟·奧克斯·蘇茲貝格曾對報紙的未來發(fā)表這樣的看法:“這個世界不缺新聞,如果你想看新聞,你可以上網找到很多垃圾。但我認為大多數人并沒有擔任編輯的能力、時間或興趣。當你買《紐約時報》時,你不是買新聞,而是買判斷?!逼鋵?,網絡新媒體是否會最終取代報紙、平面媒體形式,尚未可知。但是,網絡新媒體已經成長成為不可忽視、甚至開始占據覆蓋更廣泛受眾的主流平臺和渠道。所以,通過梳理、建立適合新媒體網絡的“把關”過程,積極強化自我管理、完善信息傳播流程制度管理,幫助剛剛成型的新媒體環(huán)境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贏得社會更多的尊重。
參考文獻:
[1]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力丹.2012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屠筱茵(1980-),女,浙江鄞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整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