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娣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三中學校 吉林吉林 132000)
高中化學課中的德育教育
李會娣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三中學校 吉林吉林 132000)
《中學德育大綱》明確指出:"各科教師均要教書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把德育大綱的貫徹實施看成是各科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作為高一化學教師,應該多思考如何對高一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高中化學 德育教育
學校以德育為首,這是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所決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所處的主導地位所決定的。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各級各類學校不僅要建立完備的文化知識傳授體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此話明確表達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德育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須堅持五育并舉,才能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德育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滲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發(fā)揮德育對各育的導向作用和動力作用才能體現(xiàn)德育的首要地位。
我國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他們不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更需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而高一學生,進入青年時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的初步形成階段,學生剛踏入高中大門,特別我校又是重高,他們倍感興奮和自豪,個個都雄心勃勃,考慮如何有意義的渡過高中階段,將來于一番事業(yè)。他們精力旺盛,思維活躍,開始思索人生價值,人生與未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他們有強烈的好勝心和進取心,總想在他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政治上要求進步。但由于他涉世淺,知識和生活范圍局限,心理上的獨立要求和實際上的依附關系仍然存在,考慮問題帶有明顯主觀性和片面性。他們愛好、興趣遷移性大,意志力。辨別是非的能力也差,情緒易波動,不少學生自認為自己初中是學校的尖子,為升學考試累了一場,到了高中該“松一口氣”;還有部分家長和學生自認為有希望,出錢上高中的,本來他們基礎就差,試圖領張高中畢業(yè)證,如不抓緊教育,上述這些人就會掉隊,喪失信心,甚至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念。
1.上好緒言課:根據(jù)德育目標和高一學生年齡、生理、心理、學科特點,從我校學生實際出發(fā),我重點擺在“邁好高中第一步”;為學生高中階段學習開一個好頭。于是我在新課前安排了一節(jié)“緒言”。在緒言課中我充分利用幻燈,掛圖向學生大力宣傳多方面內容:
2.發(fā)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處理好德育途徑和方法。
寓德育于化學教學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教學和思想教育的關系,思想教育要從教學中來,到教學中去,使之服從教學,加強教學,又指導教學。既防止拋開教材以思想教育代替
教學內容牽強附會地進行德育,又要防止只傳授知識而忽視育人的傾向。在化學教學中進行德育要力求具體形象生動活潑,要避免空洞說教,呆板單調。而德育過程具有長期性,反復的特點,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一定要針對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制定長期具體規(guī)劃,相對穩(wěn)定教育內容,不斷挖掘德育與化學結合點,使知識性與教育性統(tǒng)一,充分發(fā)揮化學知識的魅力,把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的觀點。信念、情感有機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應該是恰如其分的,水乳交融式的,從而長久地發(fā)揮化學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
綜上所述,我認為寓德育于化學教學之中的關鍵是教師。
教師必須深鉆教材,不僅要掌握教材中教學內容、體系,重點。難點,“雙基”應達到的目標,還要努力挖掘和領會蘊含于教材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因素,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既要以典型材料為重點,通過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有計劃地、集中授以某些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又要注意把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與化學“雙基”教學融為一體,把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因素滲透于化學教學之中,通過化學教學進行潛移默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例如在氧化—還原(化合價的升降、電子的得失)、化合、分解、離子化合物的形成等的教學中進行對立統(tǒng)一思想的教育。在冶金、瓷器、釀酒等化學工藝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滲透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師平時要注意搜集資料,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不就會在教學中空泛其辭,元感染力和說服力。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指導學生如何做人的“人師”,教師是學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教師個人品德修養(yǎng),治學精神,對社會主義祖國的忠誠與熱愛是最有感染力,說服力的人格力量,也是活生生的教材。思想教育寓化學教學中,只要努力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練之以恒,必然會獲得效果。
總之,通過對化學課堂的德育滲透,因勢利導,循序點化,能使課堂豐富有趣。在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的過程中,師生進行感情溝通,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長期創(chuàng)設情境隨機滲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學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準確表達和靈活運用知識并發(fā)展智能,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吳瓊.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肖梅秋.論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17).
[3]趙文琴.探討高中化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策略[J].新一代月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