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旭 李崢薇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0225)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與路徑選擇
顧永旭 李崢薇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0225)
信息技術的擴展催動了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造了諸多困境,但也內生著新的工作思路。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探索發(fā)于工作思路的調整,落腳于時代變遷下的適應性需求。在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進一步融合新媒體的平臺優(yōu)勢為其所用。
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路徑選擇
1.新媒體的時代內涵
新媒體一詞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羅斯托報告”中多次出現的“New Media”一詞,很快蔓延開來,成為炙手可熱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名詞。新媒體意味著和傳統(tǒng)媒體相區(qū)別的運行方式,越出了人們以往的概念范圍,彰顯著新的時代特征。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相比較,更多的是技術革新帶來的產物,具備很強的功能適應性。借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我們可以將新媒體的涵義稍加擴展,即在數字化技術基礎上,融合互聯網信息化平臺而進行傳播的各種媒介渠道及交互網絡的總和。
2.新媒體的時代特征
開放性。開放性是當前新媒體最為鮮明的特征之一。新媒體以其新穎的功能和形象在滿足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時候,也承接了開放性的特征,或者說這本身就是新媒體自我發(fā)展的特點。開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著風險的出現。
交互性。交互性意指人和新媒體的互動,深層的交互則是新媒體資源和信息之間的交互。新媒體在快速更新的信息空間中,憑借著各種形式的媒體的融合,實現了信息的及時、有效推送,強化了人們對信息資源的認識,也將新媒體推到了新的高度。
即時性。即時性是新媒體用戶最直觀的感受,彰顯了新媒體的魅力所在。即時性是指新媒體能夠以最快的方式實現指令愿望。無論是搜索、傳播還是資源下載,新媒體的速度效應明顯。但就是這種可獲得性的便利,也使得處于新媒體包圍的人們更加容易沉迷其中,或者受不良生活方式的侵擾。
個性化。新媒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最吸引年輕人的地方,就是其個性化的特征。新媒體能夠更為方便和快捷地發(fā)布更具個性化的信息,其提供的開放式活動平臺,是年輕人活躍的主戰(zhàn)場,在這個過程中個性化的生活表達方式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新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有著消極影響。
1.信息流動加快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
當下,新媒體的發(fā)展極大推動了信息的流動,使得對信息的及時掌握成為決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的大環(huán)境中,受技術手段的推動也進行了革新。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的延后性,以及相應的工作機制的滯后性,在面對信息流動加快的局面時,難免出現乏力和無奈。高校學生群體在信息流動中所獲取的東西甚至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對信息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更新和信息滯后在面對信息流動中占主動地位的學生群體時,略顯被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及時反思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工作機制,及時作出回應性調整,使其工作跟上信息流動加快下的步伐。
2.信息可控性減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困境
新媒體提供了多樣性的信息傳播載體,這其中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為新媒體提供著新的營養(yǎng)。新媒體提供的信息傳播渠道具備群體私密性,在群體內的使用者看來具有高效實用的特點。由于選擇的多樣性,使得這種私密性的傳播方式擴散,群體外的人想獲知內部消息變得更加困難。高校學生群體作為新媒體的活躍用戶,其選擇的信息交流方式制造著某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壁壘。同時,互聯網時代的開放性使得外部信息的獲得更加便利,外部活動空間和內部群體空間的交疊,使得對學生群體的信息掌控變得更加困難,客觀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負荷和不可預知性。
3.多元價值觀對傳統(tǒng)一元價值教育沖擊下的德育困境
新媒體和互聯網的共生催生著多元價值觀的出現。新的價值觀往往會破壞舊的權威基礎,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難題。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個性化的特征使得原本高度統(tǒng)合的一元價值出現了裂縫,增加了學生群體對“價值”的外部認知,消解著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邊界。加上西方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傳播,客觀上打破了傳統(tǒng)一元價值觀的壟斷效應。這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考驗,即如何在多元價值共生的新媒體時代重新定位“德育”的問題。
1.有效融合信息資源平臺開展工作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流動的加快和不可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難點。高校校園媒體環(huán)境的變化,使其資源融合途徑更加多樣,且需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方式。但基于校園內部的平臺很可能在信息的傳播上仍會滯后于實際需要,便需要實現校園和社會的對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實施條件。當前信息流動加速,不可控性風險增加的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效在校園內部,在校園和社會之間有效構筑信息資源共享的融合平臺,為新媒體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主動性。
2.以“主體式”思維對待互聯網中的學生群體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網絡的便利性造就了學生群體的個體性思維。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主客體關系呈現的新特點,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如何面對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群體。回溯新媒體的時代特征,個體化的活動方式早已經將大學生群體塑造為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主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進行權變式的思維調整,將大學生群體視為需要引導的“主體”,而不是傳統(tǒng)語境下被動接受說教的“客體”。在正視和肯定大學生群體的主體角色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新的工作方向。
3.引導學生在多元價值潮流中合理定位
新媒體時代造就的多元價值觀,使得傳統(tǒng)的一元價值教育受到極大沖擊。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因此,積極引導學生群體在多元價值潮流中合理定位十分重要。面對泥沙俱下的多元價值情境,在傳統(tǒng)德育逐漸乏力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強勢的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引導大學生依托新媒體錘煉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黨和國家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其中內涵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內容是大學生群體立身為人的根本要求,是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空間中凝煉出來的價值導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對新媒體環(huán)境造成的困境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出現,為引導學生在多元價值潮流中合理定位,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要求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的新藍本。
[1]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2]汪頔:《新媒體時代與“90后”》,《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第2期
[3]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版,第28頁
[4]王艷玲,王磊:《當下高校校園媒體的資源融合途徑探析》,《新聞大學》2014年第10期
[5]汪馨蘭,戴鋼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新媒體環(huán)境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7]高愛芳,高衛(wèi)松:《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調查分析及德育引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