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梅
(吉林省梨樹縣劉家館子鎮(zhèn)中心校 吉林梨樹 136509)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
高秀梅
(吉林省梨樹縣劉家館子鎮(zhèn)中心校 吉林梨樹 136509)
小學語文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開端,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而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會促進小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更會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風格。但是目前小學的教學課堂的現(xiàn)狀是缺乏語言活力。因此必須深入研究語文學科的特性以及小學語言的特點。教師應該從課堂語言把握和運用能力方面來提高小學語文教育。力求課堂語言能夠準確、以更加優(yōu)美的"語文"的語言引領小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語文,讓語文教學煥發(fā)出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力。
小學語文 教學語言 特點
培養(yǎng)學生理解并且能夠很好的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藝術語言的靈巧運用是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鑒于小學生的其年齡特點和其啟蒙教育特點,教師的教學語言更應具有示范、引導和影響小學生語言發(fā)展與語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換言之,小學語文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語言藝術,小學語文教師的能力、教學水平、魅力、教學風格及教學方式等都會從教學語言的具體運用中體現(xiàn)出來。因此,抓住語文學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質(zhì)量,有效發(fā)展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其它學科教學語言相比,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
教師的言行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日??谡Z教學中必須規(guī)范運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教學語言,做學生的楷模,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否則會導致教學成效低下、阻礙小學生的語言發(fā)展。例如,有些小學教師常常念錯平舌音和卷舌音,將“老師”讀成“老思”;也有教師會將音調(diào)讀錯,把“教室”讀成“教駛”;有的教師則直接將口語化讀音帶進課堂中,把“我說過”說成“我有說過”,把“你吃了嗎”說成“吃了嗎你”等等。這些表達形式都不規(guī)范,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使用國家規(guī)定的通用普通話,既能夠規(guī)避自身的語言出現(xiàn)問題,又能對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進行正確引導??傊?,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具備規(guī)范性,不然即使教師有超高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是徒勞。此外,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化還必須滿足發(fā)音清晰、聲音宏亮、語調(diào)自然、語句流暢等要求。
教育過程中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門科學。語文教學必須以科學準確的語言來充盈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學生語文人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運用詞語前,要先弄清詞語在情感和語境色彩上的真正含義,深度挖掘、分析和傳播知識。有時候,教師會直接根據(jù)詞語表面上的含義進行教學活動,誤導學生產(chǎn)生知識性錯誤,也有教師在表述上含糊不清,比如“有人并不贊成這位學生的說法,我認為是對的”這句話,教師究竟是認同這位學生的說法還是認同并不贊成該學生說法的人呢?實在費解,所以教師一定不能使用帶有歧義的句子。此外,口語的科學性也與口語的簡潔精煉與否相關聯(liá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啰嗦繁重的語言往往會使學生抓不住話語的重點,所以教師應當突出精華部分,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要領,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獲取更豐富的知識。
生動性指的是教學語言必須生動、形象、有活力。為了做到與小學的語文教材、小學生思維特點相適應,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形象生動。小學教材中生動形象、耐人思考的作品俯拾皆是,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教科書創(chuàng)設的意境形象、解除疑惑、領悟道理、掌握作品、培養(yǎng)形象思維,教師就要善于使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開展課堂教學。我國著名教育家李燕杰曾說過:“講到最為動人的事例,最為典范的人物,最為吸引人的情節(jié),既要細致刻畫,又要有聲有色,使聽眾聽之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庇纱丝梢姡鷦有蜗蟮恼Z言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風趣,化深奧為淺顯。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課文《月光曲》的教學時,講解“幽靜”一詞,教師如若僅依照詞典呆板的解釋為“安靜幽雅”,雖然十分準確,但是學生不能理解它的真正意境與內(nèi)涵。但如果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的環(huán)境來解釋,效果就顯而易見?!霸谝粋€月光朦朧的秋日夜晚,小鎮(zhèn)的河邊有條無人行走的小路,穿過這條小路,在閃爍的燈光下只能看到遠處的茅屋,只能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這大概就是文中所描繪的幽靜的至高境界吧。”這種形象生動的描述,調(diào)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沉醉在“幽靜”的氣氛之中,深刻體會到安靜曠遠的意境。
小學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使命,所以對于很多知識的學習,教師要滲透情感,以期達到語言教育的目的。實質(zhì)上,語文教學就是帶領學生領悟文學作品中作者豐富的個人情感,所以教學語言也應當融入作者想表達的情感,使小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小學生的感情能夠跟著教師教學語言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課文,通過不斷消化和吸收,漸漸摻入自己的感情,讓自己的教學語言散發(fā)出文章中作者傳達的情感情緒,觸動學生,引起學生心靈上的震撼。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達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種藝術,而口語的藝術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法,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美的語言,使學生逐漸感知到語言不論在生活中還是文學作品中的魅力,進而對美具有一定的鑒賞、感知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很高的審美特性:教學時的聲音要宏亮有力,語言通常流利,這是語音上的審美;要善用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在運用詞語和各種修辭上凸顯具有形式上的藝術美;教學語言要傳達出深刻具體的思想意義,這就是內(nèi)容上的審美;針對語境上的審美,則要求巧妙運用語言,將學生引入情境,有很強的邏輯性;在結構上,要流暢通順,銜接得恰到好處,語言節(jié)奏鮮明,結尾引人入勝;最后是體態(tài)語的審美,教師要善用表情和形態(tài),這也是一種教學語言。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運用十分重要,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與地域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適當?shù)慕虒W語言,以規(guī)范性、科學性、生動性和情感性以及藝術性指導教學語言的選取,相信長此以往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