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宇
舞者之美,視聽之悅
——淺談電視舞蹈的“前世今生”
秦秀宇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電視舞蹈不是對電視的遷就,而是舞蹈藝術與電視藝術的融合。雖然電視以自身的語言系統(tǒng)改變了舞蹈的呈現(xiàn)方式,但并非所有的舞蹈都適合通過電視傳播。當前,電視舞蹈方興未艾,前景輝煌。本文就電視舞蹈的“前世今生”作簡要分析,以呈現(xiàn)其發(fā)展現(xiàn)狀,供讀者認識和了解。
電視舞蹈;獨立門類;電視介入
藍凡的《電視藝術通論》認為,判斷一個同樣以電視為載體的節(jié)目究竟是不是電視藝術,“最重要、最關鍵的標準是:通過與電視藝術及電視其自身的藝術元素(聲音和畫面)的結合后,參與結合的藝術品種(樣式)在形態(tài)上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并且這種改變是否足以支撐起一個獨立藝術品種(樣式)所應具備的全部藝術特征。”那么,依照藍凡的理論,當舞蹈遇到電視,它有沒有遭遇尷尬?它是否成為了一種與MV、電視文學等藝術形式并駕齊驅的獨立的藝術種類?
以電視散文為代表的電視文學發(fā)展,一直不溫不火。戲曲電視劇,也似乎只局限在CCTV戲曲頻道。只有MV,因為與流行文化合拍,再加上歌手本身的耀眼星光,得以隨著各種音樂節(jié)目興盛。電視舞蹈呢?如果不是各種電視舞蹈大賽和每年春晚的保留舞蹈,電視舞蹈這一形式恐怕不會走進人們視野。然而,毋庸置疑,圍繞著電視舞蹈的種種爭論仍舊大量存在。這其中,自然包括了最基本的概念問題,即真正的電視舞蹈是什么。
如同我們以前探討過的網(wǎng)絡與電影的關系一樣,舞蹈與電視的結合,同樣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形態(tài)。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看到的電視舞蹈,是舞蹈藝術的電視屏幕表現(xiàn),一個完整的舞蹈節(jié)目,被電視加以重新詮釋,用電視手段加以分割、安排,突出造型、強調意蘊、強化細節(jié),電視手段的介入使它明顯區(qū)別于劇場舞蹈。
那么純粹、完整意義上的電視舞蹈是什么呢?就像真正意義上的網(wǎng)絡電影是專為網(wǎng)絡而制作一樣,完整意義上的電視舞蹈,是專為電視表現(xiàn)的舞蹈,而不是像某些理論所講的,電視舞蹈是舞蹈對電視的遷就,它不需要遷就,它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
何以支撐這一論點?請看下面這個定義:“電視舞蹈是一種借電視語言用人體的動作、節(jié)奏和表情反映生活的大眾傳播藝術。……電視舞蹈表現(xiàn)的卻是舞蹈與電視藝術融合的特征——為適應電視藝術法則的時空處理能力和特性?!?/p>
這種純粹意義上的電視舞蹈,國外已經(jīng)有很多成功作品,近年來在國內這類作品也漸露頭角,如《硬幣在轉》這部作品,是完全為了攝影機而作,包括舞蹈的設計,劇情結構,甚至有詳細的分鏡頭劇本,強化了攝影機下舞蹈的某些特質。
電視究竟是什么?楊新磊在《對高鑫電視藝術美學的思裁與思繹》一文中,是這樣歸納的:“其一,一種思維。電視是一種思維方法,具有一套語言。以電視的方式認知世界,可行,且很有意義。其二,一種傳播手段。傳播手段很多,電視算一個,而且是信息社會功效十分強大的一種途徑。手段者,載體也,因而具有工具性。其三,一種商品。電視有使用價值,制造這種使用價值需要工業(yè)和產(chǎn)業(yè)。因此,電視有經(jīng)濟性。其四,一種意識形態(tài)。電視商品的價值就是蘊涵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尤以政治話語為最。其五,一種藝術。電視有審美內涵,可娛人、育人、樹人。以上,是電視本體的五個基本屬性?!?/p>
按照業(yè)界的這種共識,電視舞蹈從這五個層面上都對本原的舞蹈藝術有所影響。從思維上來講,電視以自身的一套語言系統(tǒng)改變了舞蹈的呈現(xiàn)方式。從傳播手段上講,電視使舞蹈的傳播范圍大大擴展,不再局限在專業(yè)圈這一較小范圍內。從商品性質上講,電視舞蹈不僅具有社會效益,還具有經(jīng)濟效益(各種電視舞蹈大賽的舉行當為明證)。從意識形態(tài)上和藝術上講,電視舞蹈承擔著寓教于樂的功能。
其中,第一點的改變是較為明顯的,即劇場舞蹈是依靠人的肉眼觀看的,觀眾可以自由選擇要觀看的角度與動作,這一點是舞臺劇等劇場藝術的共同特點。而攝影機的介入,無形中就將編導的選擇強加給了觀眾,各種遠景、特寫鏡頭在強化細節(jié)、突出造型的同時,也剝奪了觀眾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說是有利有弊。這就引發(fā)了下面的論點,即所有的舞蹈都適合通過電視傳播嗎?
所有的舞蹈都適合通過電視傳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舞蹈和電視各有其節(jié)奏,顯然只有二者節(jié)奏合拍時才能取得最好的傳播效果。
與人眼相比,攝影機對運動的感知和反應是較為緩慢的,這就決定了適合通過電視手段傳播的舞蹈類型是節(jié)奏較為舒緩、動作幅度不大、可以控制在鏡頭范圍內的舞蹈,如著名舞蹈家楊麗萍膾炙人口的作品《雀之靈》,因為主要是手臂和手指的靈活翻轉帶來的視覺美感,活動幅度并不大,就適合通過電視為觀眾呈現(xiàn)特寫鏡頭效果,各種蒙太奇鏡頭交替使用,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效果。而在觀看劇場舞蹈時,現(xiàn)場觀眾顯然不能欣賞得如此細致入微。
但是,在呈現(xiàn)一些大場面、動作激烈的舞蹈時,電視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為動作的幅度超出了鏡頭可以及時捕捉的范圍,只能使用遠景、全景鏡頭頻繁切換,無法兼顧整體與細節(jié),完整性的缺失使它帶給觀眾的審美感受遠遠不及劇場舞蹈的現(xiàn)場觀看效果。
春晚向來是電視舞蹈優(yōu)秀作品的前沿陣地,從新世紀初歷年以來的《小城雨巷》《山鄉(xiāng)春來早》《蝶戀花》《飛天》《城市變奏曲》《大河之舞》,到2010年的《荷塘蓮語》,2012年的《雀之戀》《龍鳳呈祥》,2013年的土耳其風情《火舞》,再到2014年的《百花爭妍》,2015年的《絲路霓裳》,幾乎每一年都給人驚喜。它們是舞蹈作品由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的重要途徑,更是電視舞蹈的成功范例,因為它們更充分發(fā)揮了電視這一媒介的本體作用:發(fā)展飛速的LED大屏幕使電視舞蹈的視覺盛宴效果突飛猛進,利用特技做背景,產(chǎn)生舞蹈表演的虛擬時空,從而使舞者與逼真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此情此景,美不勝收。這是電視與舞蹈結合的碩果。
與現(xiàn)場性很強的劇場舞蹈相比,電視舞蹈雖然有互動性弱的缺點,有不能完美呈現(xiàn)所有類型舞蹈的缺憾,但電視在大眾傳媒中的“霸主”地位決定了電視舞蹈作為一種已然成型的獨立藝術門類,必然會有卓越前景。至少在優(yōu)秀舞蹈的發(fā)揚光大上、在舞蹈藝術的傳播效果上,電視舞蹈的作用不可或缺,并將日益彰顯。
[1]藍凡.電視藝術通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2]藍凡.電視舞蹈芻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3).
[3]楊新磊.對高鑫電視藝術美學的思裁與思繹[A]//理論之“在”與影像研究[M].西安:陜西出版集團,2011.
[4]肖溪格.當舞蹈遇見電視——淺議中國電視舞蹈的發(fā)展[J].當代電視,2015(9).
[5]段妃.舞臺舞蹈與電視舞蹈的比較研究[J].藝術研究,2015(3).
[6]韓麗,劉震宇.試論大眾傳播時代的電視舞蹈藝術[J].中國電視,2015(8).
[7]姚一峰.電視舞蹈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4).
[8]史建興.淺論電視舞蹈的意境之美[J].音樂大觀,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