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容
(重慶市黔江區(qū)實驗小學 重慶 409000)
淺談小學品德教學中的開放式教學
王華容
(重慶市黔江區(qū)實驗小學 重慶 409000)
《課程標準》要求,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大膽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營造開放式氛圍。實施開放式教學,就是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打破課程局限,放手讓學生參與實踐,使教學活動與自然、生活、社會進行信息交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品德 開放性 教學 探索
《新課程標準》要求,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大膽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營造開放式氛圍。在為期兩個多月的骨干教師遠程學習中,聆聽了專家們《開放課堂與教學設計》的精彩講座深受啟發(fā):開放的課堂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條件,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向生活開放,向社會開放;教學場所向教室外、學校外開放;學習活動向40分鐘以前、以后開放;要給學生留白讓學生奇思妙想,鼓勵求異思維。實施開放式教學,就是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打破課程局限,放手讓學生參與實踐,使教學活動與自然、生活、社會進行信息交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基本特點。因此我認為,品德課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課本以及固有的教學模式,而應該以嶄新的教學理念,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內(nèi)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間里自由地學習、感悟,促進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品德教材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它以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選擇了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圖片、生活照片、兒歌、游戲等多元性裁體,給學生呈現(xiàn)了一個繽紛的世界。無疑,這是一本優(yōu)秀的教材。然而,品德學科面對的是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課本再優(yōu)秀,也不能窮盡整個生活,只有開放教材,到生活中去尋找豐富的題材來充實教材,拓展教材,才能真正詮釋課例中所蘊涵著的道理。因此,教師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與兒童生活牽手,及時地把社會中科技信息、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xiàn)象及時吸收到教學內(nèi)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一課《找朋友》時,首先教學生表演唱“找呀找呀找朋友……”這首歌;然后就一邊表演唱一邊在教室里找朋友,交朋友,交到了好朋友就叫朋友簽名,因為剛上一年級的同學還不會寫同學的名字,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最后就將好朋友畫下來,下課時同學們都交上了好朋友,在和自己的好朋友玩耍。這節(jié)課學生學得可開心了,唱歌、畫畫、交朋友,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朋友間要互相幫助。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建立在兒童的生活基礎之上的,無論是經(jīng)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fā)展,品德行為的形成都需要兒童自己直接地去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去和周圍的自然、社會、人、物發(fā)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從而產(chǎn)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這一要求不是僅僅依靠四角教室內(nèi)的單方面的傳授或形式上的手腦活動就能獲得的。很多時候,它都要求我們能和孩子們一起走出課堂,為自己打開一個寬闊的生活空間,很顯然,大自然無疑是最后好的學習天地。開放性的品德課可以在任何適宜的地方進行。如會議室、閱覽室、操場、花園甚至是郊外、田野……
如在《美麗的秋天》主題活動中,要求讓學生了解秋天的變化,感受秋天的美麗。而秋天的變化卻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呈現(xiàn)出來的,更不是孩子們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觀察體驗到的。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了解到秋天的變化,都能參與到探秘秋天的活動中去,我們把組織學生觀察活動的場地擴展到了田野、市場、商店、公園、花木園林之中,讓他們在動物、植物、人類生活等大千世界的點滴變化中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去體驗。他們在秋風中奔跑,和落葉低語,在草地上尋覓小生靈的足跡……在這片廣闊的開放天地中,秋天毫無保留地向孩子們敝開了胸懷,綻放了它的美麗,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們訴說了自己的秘密。在與秋天的親密接觸中,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對自然的熱愛不斷地積累、延伸。這種超越了空間的形式讓孩子們忘我地投入到了發(fā)現(xiàn)的快樂中,獲得的快樂中,參與的快樂中,體驗的快樂中。此時此地,已經(jīng)不是活動激勵了他們,而是他們轉動了大自然這旋律的舞臺。
兒童的生活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的過程,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經(jīng)驗的積累也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因此,他們的活動也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不同的時令,不同的節(jié)氣,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活動主題,決定了活動時間長短的不同。因此它不應該局限在一節(jié)課中,更不應該終止于一次活動。它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事態(tài)的發(fā)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斷地延續(xù)、深化下去。然而,由于受課堂四十分鐘的限制,許多活動只能匆匆結束,草草收場,流于形式。我們常??吹竭@樣的情況,當許多孩子還游離在品德與生活融合的邊緣時,下課的鈴聲就將他們拉了出來。所以,我們要靈活地延展活動時間,開放課堂,對一些活動時間長的內(nèi)容早做安排,給足時間。
如在對《春天來了》主題的探究時,我給學生一段較長的時間準備,讓孩子們做好活動記錄,觀察日記,你在春天里發(fā)現(xiàn)了什么?隨時寫一寫你發(fā)現(xiàn)的東西。以及圖片、資料的搜集,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春天的圖片,或者動手畫一畫,或者鼓勵學生動手拍一拍。同時,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我還應該及時地去督促、檢查、反饋。如在上《看我多精神》這一主題時,除了課上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以外,課外還要多監(jiān)督,檢查,多做評價,既保證學生活動的持續(xù)進行,也利于學生的體驗更深刻,認識更豐富,行為落實更實在。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對主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品德課程所呈現(xiàn)的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因此,教師要教師應摒棄原來的說教課堂模式,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努力構建開放式的、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
[1]李玉平,怎樣上好一堂課關鍵要素總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沈龍明,實用課堂教學藝術,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