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春
(四川省三臺縣里程初中 四川三臺 621103)
淺談提升農村學校語文課堂的語文味的有效方法
何長春
(四川省三臺縣里程初中 四川三臺 621103)
課堂有沒有"味"直接決定了學生是否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的"味"度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程度。農村教育是國家教育的薄弱所在,加之農村教育的面寬量大,所以探究農村教育的方法意義重大。就語文教學這一塊來看,因其學科的特性和農村學生學習的自我需求意識的局限,使得渴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動機受阻,所以本文就如何通過提升農村學校語文課堂的語文味來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作一些探討。
淺談提升 課堂語文味 有效方法
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的學情不同,就語文教學這一塊來看,因為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狀況的影響和制約,使得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學習的自我需求意識不強,而導致閱讀的動力不足,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濃。這就要求農村學校的語文老師要在語文課堂的語文味上下功夫,才能有效保證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應有的提高。
什么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呢?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專家張鵬舉先生《語文課堂需防“飄”而不實》一文的如下一段話來詮釋“語文味”這個概念是在合適不過了。張鵬舉先生在文章中說,“語文味就是文化味,即語文課堂文化。就是力求在課堂上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边@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文化味體現(xiàn)在“課堂的目標定位,課堂內容的取舍;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在教師的儀態(tài)風度、言談舉止”。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文化味還體現(xiàn)在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方面。何為語文素養(yǎng)呢?《人民日報》記者趙婀娜在《呼喚大語文:重知識到素養(yǎng)》中是這樣詮釋的:教師的素養(yǎng)包括其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審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識視野、智力發(fā)展與個性人格在內的復雜構成。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扎實的語文教學基本功是教師語文素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而扎實的語文教學基本功就是指對文本的解讀功夫,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誦讀功夫,達到或接近書法水平的板書功夫,準確生動妙語連珠引人入勝而不乏詼諧幽默感的表達和表演功夫等等。
而現(xiàn)在農村學校語文課堂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從教30多年,聽過數不清的課,包括教研課、公開課、優(yōu)質比賽課。給我的感覺也是:由于受應試教育和不科學評價機制的影響,語文課上得不扎實、不飽滿,或如斷線的風箏,或似脫韁的野馬,或若山中云霧。就教學方法而言,忽略了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漢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就教學內容而言,忽略了語文中蘊含著的博大恢弘的中華民族文化追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課堂上,老師的板書少了,代之以放映幻燈片的多了;老師范讀少了,代之以名家朗誦錄音多了;走出教室觀察社會體驗生活、觀賞自然少了,在教室觀看電視視頻多了。有的一堂課像放電影一樣熱鬧非凡。這些就是語文課堂文化味缺失的表現(xiàn)。
要改變農村學校這種缺少語文課堂文化味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是評價體系的改革,對語文教育質量的評價不能唯分數論,而是要將基礎知識情況和應用所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結合起來,即基礎知識和技能結合考察。前者通過卷面考試而測定,后者則可通過諸如書法比賽、朗誦比賽、作文競賽等等活動進行。要將兩種考察測試合理結合,才能真實反映語文教學質量,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
第二是從語文老師自身建設入手。語文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比如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朗讀示、范規(guī)范的板書示范等,因為這些可以看出老師的修身養(yǎng)性、品德的造就。語文老師要有善于研讀《課標》、善于學習教育理論文獻和教育經驗文章、善于研讀文本、善于研讀學生的習慣,這樣來煉就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功夫,這樣才不致因為對文本偏解、旁解、肢解而導致課堂散而無神、方向失控,才不致課堂淺而無根、脫離傳統(tǒng)、亂而無序、不得要領。語文老師要有幽默感和豐富的肢體語言,這樣可以適時地、有效地調節(jié)過于緊張和嚴肅的課堂氛圍。語文老師的基本功扎實了,在課堂上才能如“庖丁解?!卑愕眯膽?,使得課堂充滿文化味。
第三從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著手,如果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那么課堂的文化味是體現(xiàn)不出來地。要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懷揣著一顆愛心走進課堂。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只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著名教育家張永春也有一句名言:“有愛才為教育,用自己的愛心澆灌學生的成長”。這些名家名言都強調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老師不但要給予學生以博愛,還要虛心向自己的學生學習,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曰:“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huán)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民主的教師,必須具有:(—)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共甘苦;(四)跟民眾學習——這聽來是很奇怪的,其實先生必須跟膽小孩子學,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敝挥羞@樣,學生才會把老師當親人當朋友,這樣才會喜歡你上的課,才會喜歡學你傳授的知識,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也”。二是語文老師要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并經常跟學生交流讀書心得,引導學生讀古今名著,使其從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三是語文老師要堅持“下水”——凡是要求學生寫的作文、練習老師都應先寫,在指導學生時才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因為有老師的榜樣和示范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容易調動起來了。四是要注重校本課程的研究,充分把地方文化資源滲透到課堂之中,帶領學生了解地方人文歷史文化。培養(yǎng)學生介紹本地的歷史名人,名山圣水的能力。因此,要求老師要克服“精英教育”思想,要公平公正的對待學生的學習,抽學生讀課文也好還是上講臺寫字作講演也好都要注意關照中等生和差等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風采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體驗自己成功的喜悅的機會。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負擔減輕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第四用“學以至用”的原則來指導農村學校的語文課堂,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從課內、課外兩方面學習語文的習慣。開展日上生活中口語、文明禮貌用語的訓練,開展社會生活中常用語言文字出錯現(xiàn)象搜集比賽等等,用這些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體味語文課的文化味。
終上所述,提升農村學校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是農村學校語文教學改革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它是公民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要求,是大語文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