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彪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田家炳中學 廣東五華 514400)
生活中的化學與化學教學的有效結合
劉茂彪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田家炳中學 廣東五華 514400)
化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可以從社會生活入手,從而活化化學知識,讓我們的化學課形象、生動,讓學生喜愛。教師應該協(xié)助學生從科學角度理解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中獲取化學知識,又用化學知識去解釋社會生活。
生活 化學教學 課堂結合
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化學教學,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貼近學生生活,適應社會發(fā)展。因此,作為化學教師,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社會實際生活與化學教學的聯系,努力使化學教學內容社會化、生活化。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fā),感受化學的親切性和真實性,縮短與化學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感受化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利于化學知識的鞏固、深化和能力的培養(yǎng)。[1]
1.課堂內外聯系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課內滲透社會生活中的化學,并使其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進度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課內知識,同時也能及時拓展課外知識,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累贅感,反而覺得所學知識更豐富,實用性更強,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學中,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氮氣的包圍之中”的現實場景引入氮氣的物理性質,說明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進而引出氮氣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2]
2.進行熱點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等,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3]
3.引用生活實例,激發(fā)學習興趣,導入課堂教學
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東西拿到課堂上,讓學生去認識,學習它。這樣更能加深他們對化學的理解。例如,講氯化銀時,可以拿一副變色太陽鏡,演示一下,在陽光下變深色,室內時恢復正常顏色,學生就會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可以解釋:陽光下氯化銀發(fā)生了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了銀,所以變深色,回到室內變成了氯化銀,所以又變無色。學生印象就很深刻。[4]
4.布置生活化的作業(yè),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那么,學生的作業(yè)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學習化學就是要應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因此,作業(yè)不應是為了做題而做題;如果為了知識點和考試而做題,就會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作業(yè)應該是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統(tǒng)一”、“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xié)同合作”,由“題?!弊呦颉扒缶?、“求活”,應該具有個性化、活動化、生活化。因為生活世界是生動的,作業(yè)與生活世界緊密聯系,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生活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其正在學習的知識的價值。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提高實踐能力。[5]
1.引導學生會用化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化學知識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化學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問題的解決,逐步把生活知識化學化,讓學生在生活的實際情境中體驗化學問題;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能把所學到的化學知識自覺地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實現化學知識生活化,從而提高學生化學素養(yǎng)。如“非典”之后,消毒劑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學生學了常用消毒劑的知識之后,可以動手寫一份科學使用家用消毒劑的宣傳單,分發(fā)給鄰居和親朋好友,學生不僅獲得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們體驗到了一種成功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指導學生會用化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的問題。
如在某同學的家里曾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媽媽在清理衛(wèi)生時將潔廁劑和84消毒液同時倒入馬桶內,以為既清潔又消毒,沒想到卻發(fā)出刺鼻的氣味。這位同學將這一情況帶到學校,同學們七嘴巴舌找出原因,再把結論帶回家,家長增長了科學知識,學生培養(yǎng)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更真切的體會到化學在提高全體公民科學素養(yǎng)中所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了解社會中的化學知識,縮短與社會發(fā)展的距離,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當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學生學習的范圍不斷擴大至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學習成了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識,而應著力于培養(yǎng)能力,為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把課本知識鮮活起來,把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系起來,把大自然社會生活搬到課堂里來,也可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并聯系社會實際,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使學生課內所學、課外有用;課外見聞,課內升華。在這樣的內外交流過程,課堂變大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情感,體驗化學的應用價值。
[1]張愛玲.化學與生活[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58-59.
[2]李琴.將社會生活中的裕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D].華中師范大學, 2008:3-27.
[3]張俊英.現代生活中的化學[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2.
[4]劉長笑.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與綠色化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8.
[5]吳君磊.讓化學課堂回歸生活世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 (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