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
它是戴望舒筆下那條悠長的雨巷么?我向往,但它不是!
漫步其間會邂逅那個撐著油紙傘,丁香般的姑娘么?我渴求,但這不會!
它只是它,老城區(qū)一條普普通通的古巷。
青是它的原色,青石青磚青瓦,連從這里仰頭望著的一條狹長的天空也是青幽幽的。
約摸五尺寬的古巷的兩側(cè),井然矗立著一座座青宅大院。推開厚厚的木質(zhì)大門,手環(huán)的“叮當”聲,門扇的“吱呀”聲,會引你進入另一個悠遠的天地。
不錯,這便是傳統(tǒng)的神秘的四合院。
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那些赫然挺直的紅漆大柱子,而且它們必定是圓的。高、圓、大,或許才是中國人所說的頂天立地吧。其次,滿眼都是門。門多在這里是不足為奇的,奇就奇在那些紫檀色的窗,方方窄窄,上面刻著千嬌百媚的牡丹、傲然迎霜的秋菊、不染淤泥的荷花、婀娜多姿的文竹,以及象征著富貴吉祥、健康長壽的龍、鳳、龜和麒麟。細細品味,你會對舊時的工匠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在迂回的走廊內(nèi)欣賞完那門窗上的藝術(shù)后,迎接你的是四合院方方正正的院落,它絕不會有裸露的土,完全是清一色的石塊:蟋蟀在這里輕唱,狗尾巴草在石縫間跳舞……抬頭環(huán)視,四周翹首的青色屋檐直向你壓來,仿佛你就是一只籠中的鳥兒,一只井底的蛙兒。
再輕輕地關(guān)上門,你就真的在這個“口”之內(nèi)對外面的事耳不聞、目不睹了,這又使你想起“老死不相往來”的古語。
走出來。沿著青石板路緩緩前行,依稀還能在某處的斷壁殘垣中覓到舊時的蛛絲馬跡。
不知何時起,古巷的盡頭有了一口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古巷人提著鐵桶,鐵桶“咣當”“咣當”,似古老的歌謠唱醒每一個黎明;“咣當”“咣當”,又似馬良的神筆輕輕一揮,那一路的青石便水靈靈的了。古巷人的生活也在這“咣當”聲中一日日發(fā)生了變化。
如今,古巷的一頭連著一座現(xiàn)代化的新城,另一頭連著一個偌大的工廠。古巷人早已把眼光投向了距此不遠的新城,他們忙著在那兒搞裝修、做買賣、開網(wǎng)吧……古巷似乎更古了,古巷兩旁的古老的庭院日益空蕩、日益寂寞。古巷人偶爾才回舊居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于是在不經(jīng)意間,那一路摩托的轟鳴聲又給古巷添上了另一種韻味。
古巷旁邊是一座美麗的現(xiàn)代化校園。莘莘學子每日在那高高的教學樓上沐浴和風、遨游書海。讀書之余,他們憑欄遠望,古巷的一切一覽無余。于是,古巷成了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也成了古巷眼中的風景…“
風景它美嗎?
它會是戴望舒筆下的那種悠長的美么……
它會散發(fā)出丁香般的姑娘的芬芳么……
點評
作者所敘述和描寫的古巷,既是一種實寫.又是一種虛寫。作者意在通過對古巷的敘寫,表現(xiàn)世事的變遷、時代的新貌,給人一種深遠、悠長的感受。至于材料整合、結(jié)構(gòu)技巧、表達方式和語言運用,也有其獨到之處,有著濃厚的藝術(shù)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