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探析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特征
何建明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紀錄片的故事化是當今紀錄片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以真實性故事為基礎,以故事化創(chuàng)作為理念,已潛移默化地成為中國紀錄片人的共識。近些年,中國美食紀錄片在國內受到極大關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在其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試著從中國美食紀錄片的人物、事件、背景三方面來探討其故事化的特征。
美食紀錄片;故事化;真實性
在紀錄片的表現(xiàn)主題中,人的主題是其永恒的核心,尤其是在紀錄片的故事化創(chuàng)作中更是如此。一個故事的驅動常常離不開人的參與,人作為故事中具有行動元和角色的雙重性,其意義在于推動故事向前發(fā)展。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紀錄片故事化過程的基礎。
中國美食紀錄片以美食為載體,以人物為觀照對象,通過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美食故事訴說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的人物,不是假、大、空的英雄人物;不是地處灰色地帶的邊緣人物;而是一種源自于高度社會化現(xiàn)實生活、具有普遍性和時代性的積極進取式的人物。他們中有為家庭的幸福而艱辛付出、有因事業(yè)的奮斗而漂泊在外、有以美味的追求而孜孜不倦。盡管他們的心靈有諸多的疲憊,處境并非如意,但對于家庭、事業(yè)、人生卻依然持有樂觀的態(tài)度。例如,《舌尖上的中國Ⅰ》之“自然的饋贈”中于凌晨3點出門尋找松茸的單珍卓瑪母女,以挖藕來養(yǎng)家糊口的圣武和茂榮兄弟倆以及深夜里遠洋捕撈的林紅旗等。生活對于他們來說是相當艱辛的,風餐露宿里為整個家庭而奔波勞碌、不舍晝夜。但他們卻情愿于付出辛勞,陶醉于拾撿、挖掘、捕撈帶來的喜悅,感恩于大自然的饋贈,憧憬于生活的美好。而《北京的味道》則將鏡頭聚焦在像張建軍、黃北平、徐德政等遠離家鄉(xiāng)、漂泊于城市中的浪子。他們以美味為職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地打拼,心甘情愿地付出,用美食獲得了別人對自身價值的認可。正是這樣一個個充滿朝氣、拼搏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物構筑起中國美食紀錄片的人物形象譜。他們擁有千百年來傳統(tǒng)中國人的心聲:對家庭團圓、生活美好,事業(yè)有成、自然和諧的渴盼。
紀錄片的故事化中的事件是由行為者所引起或經歷的從一種狀況到另一種狀況的轉變,即人物活動產生的一種結果。如果紀錄片缺失事件的存在,顯然人物在影像中的活動就會喪失,影像故事的敘事也就無法得以鋪展。因此,事件是紀錄片故事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故事片或基于真實、或源于虛構的預設性事件有所不同,紀錄片的紀實本性要求紀錄片事件必須具有一種模糊性與流動性的客觀真實性。
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事件傾注于日常生活化的事件,以人物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構造影像的故事情節(jié),故事的魅力并不源自其自身的戲劇張力,而是依靠事件與事件在現(xiàn)實時空之中起承轉合。它并不刻意追求懸念是否引人入勝、沖突能否高潮迭起、情節(jié)有無蜿蜒曲折。它只是忠實地記錄著生活流中人與美食的關聯(lián)性。這些事件可以是人們對美食拾撿、挖掘、捕撈等攫取的展示,也可以是人們對美食風干、發(fā)酵、蒸煮、煙熏、爆炒等制作的呈現(xiàn),亦可以是人們對美食垂涎三尺、樂此不疲的追尋等。這些日常生活化的事件滲透了人們勞作的心血與生活的情感,散發(fā)著鮮活與真實的質感。如在《味道中山》之“捕撈美味”中對阿明帶著期盼出海捕撈作業(yè)、黎華歡撐著小船穿行于大沖口紅樹林捕撈大頭蝦、陳金奐獨坐船槳在泥沙沖積而成的竹排沙島邊下網(wǎng)捕撈黃魚、祥叔在雜草叢生的淤泥中捕獲禾蟲的生活事件。這些事情,已然成為其現(xiàn)實生活的常態(tài)化表現(xiàn)。勞作之美與生活憧憬在他們捕撈的每一個動作、每一份表情、每一次期待中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每個捕撈事件又以時間的先后順序編排,具有了自然的流動性,而事件自然的流動性展開又導致了事件具有不可預知的模糊性,懸念在未知的日常生活行進中產生:他們捕撈的收獲如何、捕撈是不是會遇到什么困難等。如此一來,事件在他們日常生活化中緩緩流淌,情感在事件的細節(jié)中徐徐呈現(xiàn)。
紀錄片的故事化背景提供了故事敘事的歷史條件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離不開與之相對應的背景。背景之于人物和事件,猶如遨游的魚兒離不開水一樣。背景規(guī)定了人物行動的范圍。因此,背景構成了紀錄片的故事化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人物的敘述還是事件的敘述總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維度中展開。背景在其中無疑會承擔起影像時間與空間的交代與暗示作用。與此同時,背景也可以營造人物在事件中的情感氛圍、變換故事敘述的節(jié)奏等作用。
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背景是一個異域風情式的背景。從天南到海北、從原始森林到冰天雪地、從寧靜致遠的鄉(xiāng)村到喧囂繁華的都市。在這些異域風情中,不乏有《行走的餐桌Ⅰ》中對貫穿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沿途中北京、臨清、杭州等十座歷史名城風光的展示,有《味道中山》《云南味道》《好味廣州》《家鄉(xiāng)的味道》等地方性色彩濃厚風光的關注,當然也有《城市的味道》中對幾十個城市風光印象的刻畫。每一處的異域風情融入當?shù)氐拿耧L民俗中,人物的行動在異域風情的背景,衍生出異域民眾集體性、程式性的文化。在異域風情的背景營造人物事件的情感氛圍方面,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在《稻米的歌唱》中對哈尼人開墾的梯田的多角度拍攝,煙霧的彌漫、清晨陽光初照、錯落有致的梯田,只為營造哈族人詩意地棲息于世外桃源的生活:寧靜悠閑、怡然自樂。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中背景的異域風情,讓觀眾在體驗異域風光色彩的同時重溫歷史的歲月和感懷文化的滄桑。
中國美食紀錄片在故事化過程中,都是以人物、事件、背景的真實性為基礎。在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質根本性原則下,使紀錄片向故事性親近。一方面可以增強紀錄片的可看性,另一方面可以揭示表象真實下的本質真實。因為紀錄片的故事性并不在于去肢解其本質上的真實,而是為故事本質的真實尋求一種創(chuàng)作的手段,以期縫合人的主觀意識下選擇性真實在表象真實與本質真實之間的裂縫。中國美食紀錄片正是在故事化創(chuàng)作中堅持依靠積極進取式的人物形象塑造、日常生活化事件的起承轉合、異域風情式的背景運用來吸引受眾、感染受眾。
[1]張同道.論紀錄片的故事性[J].中國電視,2000(7).
[2]袁陳.故事化紀錄片的故事性與真實性[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4).
何建明 ,男,1990年,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視編導。